蘭亭集序朗讀
課文,指教科書中的正文;推敲文字;督促讀書做文章;窗課,習作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朗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程標準: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2、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考試說明
1.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A
一、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寫景到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文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類的四字短語觸目皆是,諸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等等仍鮮活地存在于現代漢語之中。對于這種語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學生主要是感受語言之美,儲備語言材料。所以教學中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二、學情分析
本文思想感情跳躍性大,對生死問題的議論深刻。高一學生閱歷淺,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痛到悲的感情變化和作者在感嘆之中蘊含的積極情緒。所以這節課淡化了對生死關的處理,引導學生梳理感情脈落后強化落實背誦。
課前預習指導:
1.大聲朗讀文章三遍,做到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字翻譯文章內容,做到書面圈劃或標注重要文言字詞。
3.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學習目標:
1、運用書面積累和梳理的方法,能夠準確說出所、于等重點虛詞和雖、修、次等重點實詞的含義,能夠結合語境辨析介賓結構后置句。
2、在反復誦讀中讀懂作者的感情進而會背第一段,50%的同學會背第二段。同時能夠積累本課的四字短語。
學習過程
一、導入:永和九年,農歷三月初三,好友,親朋,幾杯順水飄來的酒,北方漢子的風骨與才情,與水汽氤氳的江南水鄉珠聯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書”。——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作為王羲之的家鄉人,同學們在朗讀、感受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更加心靈相通吧?好下面我們齊讀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出示學生(板書)
過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離不開誦讀。下面讓我們在讀中理解文義
活動一:讀中解
1、出示難讀的字,請學生讀,正音。
2、出示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3、點名讀,并點評。
4、師范讀。
活動二:讀中品(注意重音、停頓、語氣、節奏等)
大家齊讀全文,在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樂──痛──悲 (板書)
過渡: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來體會一下作者的這種樂從何而來呢
第一段:
1、思考問題: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表達這種快樂之情的?
明確:
時間:“永和……癸丑……暮春……”地點:“……蘭亭……”目的
人物:“群賢……少長……”
環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仰…俯…信可樂也”
2、教師提示重點詞句: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省略句,雖:雖然 以,觴,以。
小結:套用王勃《滕王閣序》里的話就是“四美具,二難并”,在這天朗氣清,環境優美地方,人生知己,暢敘情懷,怎能不樂?所以最后一句信可樂也應該怎樣斷句?朗讀時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要盡可能的讀出這種逍遙自得的心情。(有感情地自由朗讀)
本段的四字短語有: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游目騁懷。
背誦第一段
過渡:蘭亭聚飲,自是樂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作者由聚散想到了什么呢?讓他大發感慨——豈不痛哉。男生齊讀第二段
第二段:
1、思考問題: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痛的?(注意分析文中的三個分號涉及的三層意思)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態度——“晤言一室之內”與“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體驗——“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與“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第三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為陳跡”與“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引導思路:
先指名找學生答,而后教師點撥注意虛詞或標點,小組討論完成。
作者所痛何事?死生亦大矣作者是怎么理解的?用原文的話來回答。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反復吟誦“況修短隨化……豈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讀,“大”、“痛”等詞語要重讀。末句以降調讀出慨嘆語氣。
作者通過哪些語句總結出來的?
2、教師重點提示“所”字和介賓結構后置句。
齊讀第二段,來體悟人生短暫之痛
3、感嘆人生無常是漢魏以來文學的主旋律。同學們還能記起一些詠嘆人生苦短的名句嗎?
提示:《赤壁賦》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師:“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功底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頗為重要的。
歷史上
曹操留下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陳子昂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慨嘆,但他并不悲觀無為而是始終懷有一腔報國之心,曾冒死上書,坦陳利弊,曾兩度出塞,為國立功。
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的悲嘆,但他“袖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
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但他卻留下了無數華章,且心系人民,是“百姓的朋友”(林語堂)。
下面,同學們先默讀熟悉一下,下面大家齊讀,體會一下這千古一痛。
找出兩句你喜歡的積累一下。
過渡:這此古代名人都有對人生短促的感慨,但透過這些的詩句,我們能感受到他們樂觀豁達的精神情懷。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這個重大的哲理命題,抒發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對死生這個問題還有什么思考呢?這個悲該如何理解呢?齊讀第三段
本段的四字短語:放浪形骸、快然自足、情隨事遷
按提示試著背誦
夫……。或……晤言……;或……放浪……。雖……靜躁……,當其……快然,曾……;及其……感慨……。向之……興懷;況……。古人云……。痛!
活動三:讀中思
思考問題:
(1)作者對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己之“痛”嗎? 從這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2)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后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思路:古人——( ) ——后人——蘭亭集的成因
(3)作者的悲夫是悲觀嗎?怎樣理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明確: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能等同視之。他領悟到了生與死的矛盾。所以才會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兩句話。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背誦提示:每覽……若合一契,未嘗……不能……。固知……,……。后……,……悲乎!故列敘……,錄……。雖……,所以興懷,……。后之覽者……
朗讀指導:
“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
“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小結:王羲之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一起感悟了樂痛悲的情緒變化,下面大家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活動三:課堂評價
1、按照大屏幕的提示自己背誦課文
2、一對一地互相檢查背誦
3、指名學生在班內背誦。
作業布置:
1、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蘭亭詩》其一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視碧天際,俯瞰綠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1、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 ”“ ”。 詩中“俯瞰綠水濱”對應《序》中“ ”“ ”。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 ”。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
1、“仰觀宇宙之大” “天朗氣清” “俯查品類之盛” “清流激湍”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2、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2、課下繼續背誦。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樂
痛 人生短暫。
悲”
師:還是之前的問題:第三段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作者的內心感受?
生(齊):“痛”。(板書:痛)
師:是什么“痛”?下面,分組討論。
(生分組研討)
生3:作者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還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那些讓自己感到很快樂的東西,很快就消失了,這讓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勝景不常,盛筵難再”之痛。
師:說得太好了!請同學們記下來:“勝景不常,盛筵難再”之痛。
生4:作者說“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這讓他感到很痛苦。
師:怎么理解這句話?(生4搖頭)哪位同學為我們解惑?
生5:生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的安排,最終都要走到盡頭,也就是死亡。
師:很準確。
師:這一句還有一個關聯詞語——“況”,“況”是承接前面哪一個關聯詞的?這兩個關聯詞帶起的兩句話構成了什么關系?
生6:“況”是承接前面的“猶”的。這兩句話構成了遞進關系。“猶”,“尚且”,這是一層“痛”:像蘭亭聚會這樣先前所喜歡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況”,“何況”,這是更進一層的“痛”:生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死亡無可避免,我們自己無法控制。(掌聲)
師:大家的掌聲是對你的回答的最好評價。
師:這一段的第二句,有兩個“或”字,怎么講?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師:“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這里說的是兩種人的不同人生態度,有的人在室內面對面談論人生感悟,有的人則是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
師:能吃透課文注解來回答,很好!這兩種人的人生態度不同,但是,在此時,在此地,他們的生命體驗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齊答)痛!
這種生命體驗,我們可以用一個短語來概括,那就是——(板書:人生----短)
生(齊):人生苦短!(板書:苦)
師:下面,來讀一讀第三段,體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朗讀。請讀出作者的情感波動,特別要注意重點詞語。
(生8朗讀第三段)
師:“豈不痛哉!”這一句你再讀一遍。
(生8讀)
師:“痛”,此處強調,但音調不宜高亢,應低沉。(師范讀)同學們比較一下,再讀。(生8讀)齊讀“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生齊讀)
師:感嘆人生無常是漢魏以來文學的主旋律。同學們還能記起一些詠嘆人生苦短的名句嗎?
生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生10: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生11: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師:“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功底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頗為重要的。
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和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彌漫了整個魏晉的天空,當是時“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魯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亦何早”(曹丕);“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孔圣臨長川,惜逝忽若浮”。陸機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長,慷慨惟平生,俯仰獨悲傷”。劉琨有“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陶潛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種思緒,同一種感嘆,同一種音調,同一種哀傷。(投影)
下面,同學們分三組齊讀投影上的補充詩文,體會體會千古一痛。
(生分組齊讀)
師:剛剛我們比較過的,讀這些哀傷的文字,音調不宜高亢,語速不妨放慢。第三組剛才讀得最為動情,第一組次之。
師: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這個重大的哲理命題,抒發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對死生這個問題還有什么思考呢?
書圣神品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后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于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系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華美與質樸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后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為“書圣”,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蘭亭鎮)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后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宋米芾詩云:“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后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體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很發達,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征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致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杰作。《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云流水,進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說后來王羲之又寫過幾次,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蘭亭集序》因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書寫的隨興、自在、心情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涂”“改”墨漬筆痕,也一并成為書寫節奏的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美學。當中的“之”,方扁、粗細、糾連、急緩、曲直以至于大小,竟不相同。帖中“之”字頭上的那一點,每個都不一樣。
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歷代名摹
然而,就是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卻成就了書法史上永遠的一個謎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令人無法不惋惜。現存的蘭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懷疑是王羲之的真跡,但經過大量的考證,此作仍為后代書法大家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跡。
【蘭亭集序朗讀】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朗讀10-20
蘭亭集序朗讀原文07-11
蘭亭集序全文朗讀08-22
蘭亭集序名家朗讀11-06
蘭亭集序課文朗讀09-07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01-23
適合朗讀的散文07-29
六一詩歌朗讀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