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課時

    時間:2024-09-19 01:27:22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第二課時

      長篇敘事抒情詩《琵琶行》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琵琶行第二課時

      琵琶行第二課時1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重點鑒賞課文第二節。

      2、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及聽眾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重點

      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對比閱讀《聽穎師彈琴》中的音樂描寫。

      教學媒體

      錄音機 多媒體圖片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于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通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語言品味音樂美。 最后對比閱讀及課后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分別是:數學,文學,音符。”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那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寫音樂的。

      二、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根據學生發言總結

      序曲——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點鑒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分組討論:本段音樂描寫的藝術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明確: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3. 對比欣賞:

      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②昵昵:親昵的樣子。③蠐攀:登攀。④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里借指音樂。⑤滂滂:流淌的樣子。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閱讀提示]

      《聽穎師彈琴》一詩在音樂的描寫上也十分地成功,試與《琵琶行》作一比較分析。

      [參考解說]

      相同:1.兩詩均運用了“以形喻聲法”。在描摹琴聲的時候都能以形喻聲,賦形于聲,特別是比喻句的反復運用,形象地描繪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琴聲巧妙地轉換成有形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使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2. 都運用了“以情傳聲法”,將自己的傾聽的感受寫進去,并傳達給讀者,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3. 都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法”,均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襯托為輔。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2. 《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3.《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并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另外,《聽》詩在形式上采用的長短不一的雜言體,與忽高忽低的琴聲及詩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適應。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象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四、 討論: 詩人何以與身份低下的的歌女產生情感共鳴?

      琵琶女 詩人

      年少時:歡樂、風光       年少時: 歡樂、得意

      年老時:色衰、門前冷落     年老時:被貶、漂淪憔悴

      訴身世        傷遷謫

      商人婦:輕別離,啼淚 江州司馬:孤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六、課外拓展:

      關于“音樂”的引申擴展。

      音樂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后主《玉樹后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課后作業: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后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八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 音樂 —— 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九、教學反思:

      思得:對比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鑒賞文章。課外拓展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思失:本節課的容量有點大。

      思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根據文章的特點進行教學。

      琵琶行第二課時2

      一、導課:復習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分析并欣賞詩歌的音樂描寫。

      音樂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后主《玉樹后庭花》。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三、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弦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余韻無窮(魅力)

      四、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里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2)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過渡: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說盡心中無限事。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于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閱讀:

      1、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回蕩,如浮云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 于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蕩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濕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后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2、劉鶚《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凄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3、陳風同學《永遠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飲,清涼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氣,繞梁三日不絕;像濃濃的烈酒,囂張狂野;像情人手中接過的牛奶,溫馨柔和;像剛泡開的濃茶,沁人心脾。這,就是去年韓國超人氣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業:

      1、通過互聯網,課外閱讀劉鄂《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體會音樂描寫。

      2、聽李娜《青藏高原》音樂,寫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第二課時】相關文章:

    琵琶行第二課時教案03-23

    琵琶行分課時教案01-04

    白居易《琵琶行》分課時教案教學設計03-29

    高中語文《琵琶行》的講課稿(2課時)04-16

    琵琶行導學案第一課時04-20

    琵琶行03-24

    《琵琶行》03-28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03

    赤壁賦第二課時教案01-1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午夜天堂AV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在线精品亚洲一本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