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時間:2023-09-06 19:00:07 曉鳳 王昌齡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通用10篇)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絕句,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一、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滲透點

      這五首詩富于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入詩,發人深思。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3、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二、課時安排:

      3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可由唐詩及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導入。

      (二)明確詩歌講求節奏、平仄、押韻、語言凝煉、含蓄、形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三)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四)研讀——品味詩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學習《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全詩。

      ②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

      ③王維的詩曾給后世影響極大,人們評其詩,總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即其最擅長寫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妙。并根據這兩句詩的描繪發揮相象作一幅畫。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2、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①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讀,思考:

      A、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熟讀后三首詩。

      2、品讀李煜《虞美人》,完成課外作業P68練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檢查前兩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春望》

      1、聽錄音,自由朗讀。

      2、簡介背景,知人論世。

      3、指名讀,思考:

      哪些詞句寫出了當時國家兵荒馬亂的形勢?

      題為“春望”,作者站在長安城頭,到底望見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妙。

      5、聯想、想象:

      本詩最后一句(尾聯)讓你頭腦中浮現出怎樣一個人物形象?哪一個動作刻畫得十分傳神?

      6、通過寫所見,詩人到底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何得知?

      7、背誦。

      三、學習《登飛來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寫作背景。

      2、自由讀詩,注意節奏。

      3、指名讀,思考:

      古人常云:“高處不勝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現也常說“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一個人地位過高或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勢必招人排斥,顯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心有畏懼,永不出頭呢?哪些詩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對待此現象的態度?此詩句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哲理呢?

      4、熟讀背誦,進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學習《論詩》

      1、作者簡介。

      2、題解:論詩是作者以詩歌的形式寫的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讀詩,討論:

      ①趙翼對李杜等人的詩是持什么態度?

      ②趙翼主張什么?

      4、遷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句現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義,而不僅僅是談詩歌創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詩,發人深思,還可如何理解?

      5、讀《論詩》二、四,加深理解。

      6、結合課后練習四,訓練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論詩》。

      ①讀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思考,用詩句填空。

      初讀四杰詩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們詩文輕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討論:文學創作(學習)到底應該如何?

      ③齊讀,加深理解。

      第三課時

      (習題課)

      一、按要求默寫詩句。

      1、《使至塞上》一詩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詩描繪塞外荒漠的壯美風光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總寫望中所見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屬于心理活動描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與“感時花濺淚”的“時”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與“恨別鳥驚心”的“別”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體現詩人愁苦難解、焦慮萬分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飛來峰》一詩具有哲理性意義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論詩》中表明題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單車、欲問邊城春草木深、家書抵萬金、渾欲不勝、簪

      只緣身在最高層各領、風騷數百年、輕薄為文哂為休

      三、課后練習二。

      四、簡答: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里?

      2、“把客觀事物人格化”這種藝術手法好在哪里?試舉例說明。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練習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次:長途中的暫留,這里指停泊。

      歸雁句:傳說鴻雁可以傳書。此言春天雁群北歸,能將我的家書帶到洛陽去嗎?

      (1)頸聯是全詩的警句,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具體闡釋詩句描繪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詩籠罩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情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根據《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書設計:

      詩五首

      唐——王維——《使至塞上》——氣勢充沛,景象宏闊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時傷別,憂國思親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借景抒懷,登高頓悟

      清——趙翼——《論詩》——以理入詩,發人深思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推詩,啟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鑒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 、布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教學總結】

      一、成功之處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并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為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后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

      (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3)板書設計,一目了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為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于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后,速度較慢。為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閑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后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

      (1)反復識記,加深印象。

      (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

      (3)回歸文本,為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里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 “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于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于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后應采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1)采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

      (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

      (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

      (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并默寫全詩。

      2、理解詩的內容,學習本詩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3、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星河耿耿,銀漢迢迢。從遠古奔來的中華文明的長河,千回百轉,千淘萬漉,使一顆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異彩流光,穿過時空,照亮了中國文學長廊,它就是滋養了中華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讓世界為之回首的唐宋文學。徜徉在這座文學珍寶館,我們目不暇接,我們留連忘返。在這里,我們與中國文學史上的眾多名流巨匠擦肩而過:今天迎面走來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笑傲紅塵的李白。

      游戲看圖猜詩歌。猜出詩歌并朗讀。

      通過這些詩歌,我們了解到李白是一個熱情奔放、想象豐富、重情重義的人。今天,我們將走進他的另一首詩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樣的藝術風格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二、預習與交流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世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2、背景鏈接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三、初讀詩題,初曉詩情

      1、學生讀詩題,聯系課下注釋,解釋題目意思,并劃分題目朗讀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簡要說說李白寫下這個詩題的時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四、初讀詩歌,尋找詩眼

      (一)朗讀詩歌

      1、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齊讀。

      (二)初步理解詩歌,讀懂詩眼

      1、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暮春時節,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一路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著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尋找“詩眼”

      從詩歌中選一個詞作此詩的“詩眼”(愁心)

      五、再讀詩歌,讀懂詩眼。小組討論

      1、詩人借助哪些景物來表現“愁心”?描寫了“楊花”和“子規”。寫“落盡的楊花”,點明了時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又因為“楊花”是漂泊無定的,表現了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這表達了李白對朋友被貶謫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詩人因為什么事情而“愁”呢?“聞道龍標過五溪”。“聞道”表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見。

      3、詩人的愁心托付與誰了呢?為什么?

      明確:“明月”

      因為:

      (1)明月給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瑩潤澤,象征著親情、友情的純潔。

      (2)明月是圓的,象征團圓,引人深思。

      (3)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六、名句賞析

      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請任選一個角度,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作用。

      ①擬人修辭,把明月當作使者,表達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無知無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傳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七、小結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3、通過誦讀這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重點)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紹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三)、學習詩歌

      1、教師范讀,領讀詩歌

      2、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3、學生自讀體會。

      4、交流

      (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4)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5)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四)、詩歌賞析

      1、詩中融情人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運用了擬人的表現(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里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未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3、“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作用:

      (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嘗試背誦。

      四、相同題材詩歌交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等。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5

      教學目標:

      1.了解詩體知識:古體詩和近體詩

      2.詩歌寫景的目的:寓情于景,為抒情鋪墊

      3.楊花、明月、子規三意象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過程:

      導語:唐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詩歌是唐代文學藝術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期。唐代詩人眾多,僅傳下姓名的詩人就有2300多,僅《全唐詩》中收入的唐詩就有48900多首,一個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訴說悲歡離合,歌唱遠大理想,揭露,贊美大好河山,總之,唐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唐詩,領略一下唐詩那醉人的風采。

      一、文學常識:古體詩和近體詩

      在唐代,人們把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叫古體詩(格律:詩、詞等關于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把唐朝時出現的講究格律的詩稱為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說法,古體詩因產生年代早,相對于唐朝人已經是古代的詩體了;格律詩在唐朝時是剛剛成熟的,相對于唐朝人來說是“新近”產生的,所以唐朝人稱它為“近體詩”。我們現代人不過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說法,實際上“近體詩”離我們不但不近,反而已相當久遠了。)近體詩又分為兩類: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近體詩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較少限制限制嚴格

      形式分類古詩,古風律詩,絕句

      舉例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律);聞王昌齡(絕)

      二、讀:語速,語調,節奏

      三、文學常識:李白,字太白,自號清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四、釋題,背景

      1.標題:

      聞:聽說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詩人王昌齡于天寶8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五、賞析

      1.第一句寫了哪些事物?

      ――楊花,子規的啼鳴(不是子規)。

      2.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寫景的目的: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抒情鋪墊(準備)。

      5.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敘事。“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聞道:聽說。表現了作者的驚惜之情:友人已經走了,而且已走了很遠,而且是受了貶謫而走。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背誦李白的詩,了解作者 及其詩的風格。

      2、理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詩及借月抒情詩。

      二、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的學習生活還不適應,加之語文綜合能力還不夠高,對詩詞學習感悟力比較弱,課外知識積累較少。因此,本節課除了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外,還專門為學生安排了拓展閱讀,激發興趣,加強積累。

      三、重點難點

      理解李白詩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感情。

      四、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課前預習

      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背誦李白詩,準備課堂展示。

      組長負責給組員講解詩歌。

      活動2【導入】導入新課

      《尚書》中說“詩言志”,我們也經常說詩如其人,就是說從一個人的詩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懷、個性、才華等,李白的詩也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所以,我們要了解李白,就要從他的詩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詩,又不能不從了解李白的人開始。

      活動3【講授】李白簡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 稱“李杜”, 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后十年內,漫游了 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天寶初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大量采用夸張、擬人和生動的比喻,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活動4【活動】導學自學

      1、從詩的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反復讀,理解內容:

      詩人在首句中寫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

      楊花漂泊不定,給人以流落之感,子規暗含悲痛之情。詩人取這兩樣景物,既點明了時令,也渲染了悲涼哀傷的氛圍。

      請賞析詩的最后兩句(溫馨提示:可從寫法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分析)

      這兩句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達了對朋友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活動5【活動】拓展閱讀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⑴

      客自長安來⑵,還歸長安去。

      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別何時遇?

      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⑸。

      作品注釋

      (1)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韋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長安。

      ⑵客:指韋八。

      ⑶咸陽:指長安。

      ⑷不可道:無法用語言表達。 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動6【活動】賞讀李白

      其詩今存九百多首,內容豐富多彩。

      1、送別詩、友情詩:《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別》《客中作》《山中與幽人對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2、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獨坐敬亭山》《山中問答》《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登金陵鳳凰臺》《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詞耶溪采蓮女》《蜀道難》,以充滿想象的神奇之筆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

      3、描寫渴望建功立業,仕途艱難,內心苦悶的:《秋浦歌》《南陵別兒童入京》《把酒問月》《將進酒》《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難》《月下獨酌》等。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朝廷重用,為國效勞,卻懷 才不遇,詩人內心悲憤,常借酒、借月抒懷,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負。

      4、邊塞詩、宮怨詩:《關山月》《塞下曲》《勞勞亭歌》《玉階怨》《怨情》《長門怨》《子夜吳歌——秋歌》,表 現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動7【活動】秀我風采

      師生共讀《將進酒》

      活動8【活動】賞讀李白

      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古詩詞的美,我們和王維一起“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和杜甫一起”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和李商隱一樣“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和蘇軾一樣“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活動9【作業】課下作業

      自由閱讀,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友情詩,背下來,下節課背給小組的同學聽。

      2、自己嘗試著寫一首小詩,發到夢想花開群里。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7

      各位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部分的第四首古詩。“課外古詩詞”主要包括《龜雖壽》《過故人莊》《題破山寺后禪院》《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如夢令》《觀書有感》等十首古詩詞,學生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古詩的魅力。《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絕句,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詩中的字、詞、句的意義。

      ②了解李白詩歌奇特的想象和噴發式的情感表達方式。 ③掌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并能翻譯和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關切與同情之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難點

      (1)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2)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復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主學習已在逐漸成為主流,死板的“灌鴨式”教學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所以,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習的主動權換個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師生互動,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主動思考,慢慢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2~3分鐘)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上午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提起唐朝大詩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李白的詩歌呢?有同學說《靜夜思》,有同學說《古朗月行》。我:對,沒錯,同學們說的都很好,我們曾學過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呢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送給友人的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此導語以師生對話展開,誘發學生的情感,順勢進入正課,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并幫助學生回顧了以前所學的知識。

      2、題解、作家介紹及創作背景講解(2~3分鐘)

      首先,我會解題,這個題目該怎么劃分節奏?為什么這樣劃分?

      其次,我會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作者李白。

      最后,我會向學生講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中的情感。

      3、規范朗讀節奏(2~3分鐘)

      朗讀是學習詩歌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有利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中,理解詩歌的意義及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正確的閱讀節奏尤為重要,正確閱讀就會產生正確理解。所以,我帶領學生朗讀一遍詩歌,并劃分出正確的朗讀節奏。

      4、詩歌賞析(30分鐘)

      (1)先分析首句,請學生根據給出的注釋回答首聯的大意,然后加以點評,并給出標準。

      再請同學們思考“首句寫了哪些事物?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請一位同學嘗試回答,并解析。

      (2)分析次句,理解大意,思考“‘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過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樣的處境?這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3)分析第三句,理解大意,思考“‘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4)分析第四句,理解大意,思考“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對友人的關切之情托風來傳送?‘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綜合:整體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詩歌表達的主要內容。

      5、小結(2~3分鐘)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當詩人需要表現強烈或深厚的感情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期的效果。

      五、說板書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一、題解

      聞:聽說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8

      古詩簡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見情,次句便直敘其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教學目標

      1.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了解詩人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貶官的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能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讀題,介紹背景,解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3.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以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4.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附:賞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是李白聽到好朋友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的消息之后所作。王昌齡,字少伯,開元十五年進士,開元二十二年,又考中宏詞科,由原來的汜水縣尉升至校書郎,但是,由于仕途坎坷,開元二十八年獲罪被貶為江寧丞,而后,上司又因他不拘細節,并以此為罪名,降他為龍標縣尉。當時,李白正隱居安陸,壯志未酬,雄才未得以施展,心中充滿不快之氣,又逢朋友連連遭貶,對朋友的無限關懷和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作此詩,表達自己對王昌齡遭貶的深切哀愁。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9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位詩人,在聽完我的描述后,你們猜猜他是誰。

      他,是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等。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小學學過李白的哪些詩歌。

      學生齊背(到《贈汪倫》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體現出了李白與朋友之間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誠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李白,去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二、板書課題(別忘作者)

      同學們對李白應該比較熟悉了,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我們這位偉大的詩人朋友呢? 一位學生介紹(介紹的好我可以說:非常好,看來你和李白的關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補充。

      出示PPT,紅字一定要著重掌握。

      過渡:知道了詩人,是學習詩歌的第一步,為了深入地理解詩歌,我們常常還需要知道當時的寫作背景,這叫知人論世。因為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是時代和當初特定背景下的產物。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王昌齡是李白的好朋友。開元27年,貶放嶺南。天寶7年,再貶為龍標尉。李白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驚聞好友被貶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憂,并深感不平和悲傷,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詩贈給他。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我們已經知道了,接下來請同學了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齊讀:學習目標1、2。

      學生讀完,提問:同學們還記不記得古詩四步學習法啊?

      三、誦詩文

      好,同學們的記憶力非常好,我還聽說咱班同學的朗誦功力很厲害,詩為心聲,哪組同學愿意來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學生讀之前,提問:同學們,朗讀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答后,我說:非常好,你們說的都很對,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抑揚頓挫。現在可以開始了,組長起頭。

      找兩個小組讀,讀完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建議要向他們提出來?

      然后教師評價。

      再找兩個人讀,讀完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建議要向他們提出來?

      然后教師評價。

      最后齊讀。

      四、品詩句

      過渡: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現在同學們借助手中的預習資料自學2分鐘,弄清這首詩的意思,然后小組內統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學上前將題目和4句詩的翻譯寫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誦詩句和翻譯。

      寫完教師挨個小組評價,分四點:

      1、內容對錯。

      2、錯別字。

      3、語病。

      4、補充內容要加括號。

      評完一組,該組起立齊讀詩意。

      五、悟詩情

      過渡:詩句的意思已經清楚了,下面我開始進入詩的靈魂部分――悟詩情。請同學們依據導學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讀完,現在開始合作探究。

      過程中隨即提出總體要求或加入每組討論。

      六、討論完,挨個小組匯報。

      教師點評

      七、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首詩。

      然后說:愛月的李白懂得借月傳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齡定會讀月明心,沐風會神,兩顆心,遠隔萬水千山,就這樣融匯在朗朗明月、習習清風之中,天地間還有什么比這種相知相會的神交更令人感動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難時,沒有來得及問候一聲,更沒有親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給昌齡一輪明月,一顆愁心,卻給置身蠻荒的朋友帶來了永遠的希望。

      八、拓展: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學生說,我最后說:同學們知道還真不少,我也為大家收集了幾句送別詩,請同學們一起朗讀一下。

      九、達標測試

      最后我們來完成本節課的達標測試。

      師:怎樣賞析詩歌呢,這說來話長。最簡單的就是沿著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說說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營造的意境氛圍或某種手法(某些詞句)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我先來作個示范。

      第一句寫景,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凄厲。景物的描寫,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征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無縫!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賞析以下三句。四人為一小組,把賞析的內容寫下來,看誰寫得最好。

      生: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山深水急,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生: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托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里的天涯淪落人,表達同情與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風也擬人化了,風也同明月一樣,讀懂了詩人的心音,愿把詩人一片赤熱的情懷直送到夜郎西。

      師: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

      生:一片真摯的友情。

      生:一顆赤誠的心。

      師:通過詩歌的學習,我們讀懂了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懂了李白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那么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師:星河耿耿,銀漢迢迢。從遠古奔來的中華文明的長河,千回百轉,千淘萬漉,使一顆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異彩流光,穿過時空,照亮了中國文學長廊,它就是滋養了中華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讓世界為之回首的唐宋文學。徜徉在這座文學珍寶館,我們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在這里,我們與中國文學史上的眾多名流巨匠擦肩而過:迎面走來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笑傲紅塵的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0

      一、導入

      古人常常將月融入筆端。或望月懷遠,或借月抒懷,或遙寄相思……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筆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碎葉,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因以自號青蓮居士。早年讀書學劍,游覽名勝,寫過許多才華橫溢的詩篇。25歲時,出蜀漫游。42歲時,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視權貴,放誕不羈,不到二年離開了長安,從此過著長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亂”時,李白曾參與永王幕府,但被唐肅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他走到四川奉節時,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終年62歲。李白與杜甫齊名(比杜甫稍長),世稱“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詩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他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善于向樂府學習,形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詩歌具有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色彩絢麗等特點,對后代詩歌的影響很大。

      王昌齡是李白的好朋友。開元27年,貶放嶺南,天寶7年,再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驚悉好友被貶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憂,并深感不平和悲傷,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贈給他。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釋標題:

      聞:聽說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托,托付

      2、結合注釋,試譯詩句。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哀啼,聽說去龍標還要逾過五溪。

      我把這顆愁心寄托給明月,隨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詩歌賞析

      1、從表達方式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

      明確:寫景抒情的詩。

      2、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花,子規

      3、這兩種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確: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蕭瑟、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體現出飄零孤寂之感。

      子規:又叫杜鵑、杜宇、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所以叫杜鵑啼歸。

      (3)烘托心情:表現出詩人的.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4、從這句景物描寫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友人離別的痛苦。

      5、“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對友人的深切同情。

      6、“過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樣的處境?這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遷謫之偏遠;道路之艱難;表明了詩人與友人分離的痛苦,對友人的前途和命運的關心和擔憂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確:“愁心”即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是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8、詩人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明確:月的意象。

      (1)月形——團圓。

      (2)夜靜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潔,它象征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明月能讓人產生思鄉,懷舊,念遠之情。

      9、明月與風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體現作者對友人同情和關懷,還表現出兩人的友誼如明月般純潔光明,也寓兩人的友誼就如明月長在一般會長存。

      表現出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懷和思念。

      六、主旨歸納

      明確:詩人通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懷。

      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漂泊不定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輕風——寄送愁心:抒情——關懷、思念

      惜緣

    【七年級上冊教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關文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案07-2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案12-07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賞析09-07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翻譯07-19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賞析09-05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11-05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10-27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原文及鑒賞09-15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翻譯10-28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賞析10-2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特黄国产禁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白嫩少妇视频在线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 一级a毛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 无打码H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