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4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
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鑒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說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說課稿10-09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9
再別康橋說課稿02-07
再別康橋 說課稿10-01
《再別康橋》 說課稿07-19
再別康橋說課稿08-10
《再別康橋》說課稿07-28
《再別康橋》的說課稿09-23
再別康橋說課稿06-11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