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說課稿

    時間:2025-03-29 09:02:50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錦集五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說課稿錦集五篇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并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于如何來鑒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著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征、掌握鑒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云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并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①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采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周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并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盡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為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云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蕩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淀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里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借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么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后點題。

      結合課后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鑒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筑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回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舍。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后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課內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偶然》、胡適《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5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來感知“三美”。

      為什么要確立以上兩個教學重難點,而不確立其它重難點呢?其理由如下: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從學生認知情況來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剛從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對意象的認識分析并不多,很難體會作者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需要教師的充分合理的引導。

      教學環節: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范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制造了情境,范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鑒賞蓄勢。(學生帶著對康橋的憧憬進入課文學習)

      然后進行提問: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么不選取周圍的建筑、那里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并解決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再別康橋說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說課稿10-09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9

    再別康橋說課稿02-07

    再別康橋 說課稿10-01

    《再別康橋》 說課稿07-19

    再別康橋說課稿08-10

    《再別康橋》說課稿07-28

    《再別康橋》的說課稿09-23

    再別康橋說課稿06-11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亚洲中文字幕五码专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