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課件

    時間:2025-02-06 11:24:58 晶敏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課件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課件,課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課件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課件,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課件

      作品原文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⑶,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⑷;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詞句注釋

      播報

      編輯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

      ⑵招搖:這里有“逍遙”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撐船工具。

      ⑷溯(sù):逆著水流的方向走。

      作者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社成員、景星學社社員。曾留學歐美,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政治、經濟,獲碩士學位。1921年開始寫詩。1922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夏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并參與主編《詩刊》《新月》等文學期刊。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詩風纖濃委婉,大都詠嘆愛情與夢幻,在藝術形式上對新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集《輪盤》等。

      詩文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通常的說法是,此詩是徐志摩因物而發抒寫了再別康橋時的依戀之情。全詩一共七節,總的說來,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第一節詩中所謂的輕輕的來和走,正說明了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第二節詩實際上只是寫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詩人卻寫得那樣鮮明,那樣甜蜜,那樣美麗而且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實際上只是寫康河里的水草。“招搖”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寫出了他對康橋的永久的戀情。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第四節詩中所謂的“榆蔭下的一潭”,即是指拜倫潭,那里榆蔭蔽日,是一個非常清涼的地方,詩人過去讀書時常在那里乘涼,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詩人偏說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雜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處,就如同彩虹似的夢一般。因為第四節寫到了夢,于是詩人在第五節中很自然地轉到了尋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第五節詩是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第七節詩中“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這首詩籠罩著一種寂靜的氛圍。繪幽靜之景色,狀寧謐之心境。在詩的末尾,詩人想象自己撐一支長篙,向遠方草色深處漫游,迎著和風,沐譽星輝,真是連缺乏音樂靈感的人也會禁不住放聲歌唱,可是詩中的思路隨即逆轉:“但我不能放歌”,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更是特意將“笙舞”和“悄悄”、“夏蟲”和“沉默”這無法調合的事物連接起來,意在表明詩人離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則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

      詩人選擇的意象新穎而獨特,氛圍清新而優美。詩中的情感,似“云”飄逸,似“柳”柔細,似“水”清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輝都因情感而著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見證過徐志摩的一段美好時光,是他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著情感,情景交融,才可能表現出“志摩式”的灑脫與無奈。

      此詩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字(間夾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音節上也輕盈柔美,“輕輕”“悄悄”等迭字的反復運用,不僅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而且故意將那般熱烈的情緒壓在詩的內層,讓自己去領會。首節和尾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1-2]

      思想情感

      詩人將自己對康橋的眷戀浸透在詩句里,詩句描寫由夢幻走向現實,而自己只能在“沉默”中與康橋融為一體,滲透著淡淡的惆悵。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眷戀、對理想的堅守和對現實的無奈。

      藝術特色

      韻律和諧

      該詩篇每節詩歌偶句押韻,每行詩由三個音節組成,音節或由二字尺、三字尺,或由一字尺、四字尺組成,節奏如同撐船的人緩緩行進,極富音樂美。

      色彩辭藻運用

      詩中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辭藻,營造出油畫般的意境,具有色彩美。

      結構整飭

      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且字數相當,但在整齊中富于變化,極具建筑美。這首詩意象新穎、比喻奇警,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準。

      作品評價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這里出現了一個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性的矛盾:既是美好的,值得大聲歌唱的,但是,又是不能唱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因為,這是個人獨享的。這雄辯地表明了這是詩人的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賞。這種自我欣賞,有個重大的特點,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的。連夏蟲都為他這種秘密的美好的記憶而沉默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輕輕、悄悄,不是為了驚動校園,而是相反,他強調的是,校園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憶自己的秘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這種悄悄的,獨享也是美好的,充滿詩意的,無聲是一種美妙的、幸福的音樂。(《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

      清華大學教授藍棣之:“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說詩人的灑脫,他不是見美好的東西就要據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說一片云彩也不要帶走,讓康橋這個夢繞魂牽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來,讓昔日的夢,昔日的感情完好無缺。(林志浩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下冊)

      湖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謝克強: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并無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四川師范大學詩學研究所所長曹萬生:徐志摩《再別康橋》美得蝕骨:意境諧融,音韻圓潤,情感斷腸,情與境諧到極致,離情濃得化不開。(《復調交響:愛與自由的離情——再讀〈再別康橋〉》)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霍秀全:《再別康橋》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愛,自由,美”的理想的具體反映。詩中理想主義的情感表白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是對往昔劍橋留學生活的回憶,二是對當年愛情挫折的追述。(《理想主義的深情告白——漫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后世紀念

      作為紀念,劍橋大學國王學院2008年把刻有《再別康橋》的詩碑豎立于康河畔。

      2015年,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創立,是英國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

      2018年8月10日,坐落于徐志摩詩碑旁的“徐志摩花園”在第四屆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上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是劍橋大學歷史上第一座修建在校園內的中式花園。國王學院首席園藝師史蒂芬·科格希爾在設計中融入了中國道教和佛教理念,花園中央是以黑白石子砌成的陰陽圖案,一條刻有《再別康橋》中英文詩文的小徑從“陰”“陽”中穿過。英文詩的雕刻出自英國雕刻家蒂姆·喬克之手,中文詩則由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藝術家姜寶林和書法家劉正成等書寫。

      徐志摩

      冷多 柳 落情 永 清自 《 秋古 雨 節傷 霖 。離 鈴 別 》 , 更 那 堪黯 江然 淹銷 《魂 別者 賦, 》惟 別 而 已 矣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 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 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 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 我情。”

      新穎的構思:

      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 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 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 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 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了解康橋:

      康橋cambridge,即劍橋,鄰近康河, 以劍橋大學聞名于世. 1921年,徐志摩 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 別名:南湖,云中鶴 浙江省海寧人。 追求“愛,自由和美 ” 主要作品有詩集《猛 虎集》《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1916年考入北京 大學,并于同年 應父命與年僅16 歲的張幼儀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學, 1921年赴英國,就讀 于劍橋大學,攻讀博 士學位,其間徐志摩 于婚外愛戀林徽音, 并于1922年3月與元 配夫人張幼儀離異。 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 程回國。

      歷任北京大學、清華 大學教授,經常發表 詩作,1923年與胡適 等成立新月社,1924 年,印度大詩人泰戈 爾訪華,徐志摩任翻 譯,后隨泰漫游歐洲 。同年認識有夫之婦 陸小曼并相戀,1926 年10月,與陸小曼結 婚,1927年在上海光 華大學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 。

      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 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的海上。7月底 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了 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 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 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 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 ,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 洶涌的大海,他寫下了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案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并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鑒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于高中階段,閱讀并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鑒賞優美詩歌的主觀愿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后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范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后自評,然后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么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筑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云彩,卻把永恒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復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于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后,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范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后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鑒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后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制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后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課件】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優秀課件07-04

    再別康橋免費課件08-29

    再別康橋最新課件06-26

    再別康橋教案及課件10-06

    再別康橋教學課件09-27

    徐志摩再別康橋課件07-16

    《再別康橋》教案課件08-09

    再別康橋ppt優秀課件08-04

    再別康橋賞析ppt課件05-1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