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東周欲為稻》譯文及賞析
上學的時候,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東周欲為稻》譯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東周欲為稻》譯文及賞析 1
【提要】
在戰國時代最有名的說客和謀士就是蘇秦,尊稱為蘇子。他是中國夢想得到權力、金錢和榮耀的士大夫們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論和謀劃主要在《秦策》《齊策》《楚策》《趙策》等策中,《東周策》這里只是個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譯文】
東周想種水稻,西周不放水,東周為此而憂慮,蘇子就對東周君說:“請讓我去西周說服放水,可以嗎?”于是去拜見西周君,說:“您的主意打錯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東周有了致富的機會。現在東周的百姓都種麥子,沒有種其他東西。您如果想坑害他們,不如突然一下子給他們放水,去破壞他們的莊稼。放下了水,東周一定又改種水稻;種上水稻就再給他們停水。如果這樣,那么就可以使東周的百姓完全依賴于西周而聽命于您了。”西周君說:“好。”于是就放水。蘇子得到了兩國賞金。
【評析】
說話需要謀劃,脫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說。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象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了解起碼的事實。在現代西方哲學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無法了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了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眾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說,他輕易地壟斷了受眾的“知情權”。現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也會說服受眾、左右他們的行動。
文言文《東周欲為稻》譯文及賞析 2
原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西周君曰:“善。” 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譯文
東周想要種植水稻,然而西周卻截斷水流,不肯放水,東周為此深感憂慮。蘇秦向東周君獻策說:“請讓我去說服西周放水,您看可以嗎?” 于是,蘇秦前往西周,拜見西周君,說道:“您的謀劃錯啦!如今您不放水,這實際上是在讓東周變得富有。現在東周的百姓都在種植小麥,沒有種植其他作物。您要是想坑害他們,倒不如突然放水,沖毀他們種植的麥子。一旦放水,東周必定會重新改種水稻;等他們種上水稻后,您再截斷水源。如此一來,東周的百姓就會完全依賴西周,從而聽從您的命令了。” 西周君聽后,覺得有理,說道:“好主意。” 于是下令放水。蘇秦憑借這番游說,也從東、西兩周都獲得了賞賜。
賞析
縱橫捭闔的謀略展現:蘇秦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在這一事件中充分展現了其高超的游說技巧與謀略智慧。他沒有直接從東周的利益訴求出發去勸說西周,而是站在西周的立場,看似為西周出謀劃策,實則巧妙地達成了東周的目的。這種 “曲線救國” 的策略,精準地抓住了人性中對利益的追逐與算計心理。西周君只看到了眼前通過控制水源操縱東周農業、進而掌控東周百姓的'利益,卻未意識到自己已陷入蘇秦的布局,充分體現了蘇秦對人心和局勢的深刻洞察與精準把握。
利益博弈的深刻揭示:文章生動呈現了東周與西周之間因水利資源引發的利益沖突與博弈。在農業社會,水資源對于農作物種植至關重要,西周憑借地理優勢掌控水源,試圖以此制約東周發展,而東周則急切渴望突破這一限制,發展水稻種植以增加收益。這種沖突反映了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為了自身利益,在資源分配、經濟發展等方面展開的激烈競爭,揭示了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各方都在權衡利弊,力求在博弈中占據上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語言藝術的精妙運用:蘇秦的說辭簡潔有力、邏輯嚴密,極具說服力。他先指出西周君當前做法的錯誤,引起對方的注意與反思;接著詳細闡述放水對東周農業產生的連鎖影響,以及如何借此實現西周對東周的控制,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這種有條理、有策略的語言表達,不僅能夠清晰地傳達觀點,更能引導對方按照自己設定的思路思考問題,最終接受自己的建議,體現了優秀的說客在語言運用上的精妙之處。
對國家決策的啟示: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國家在制定決策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目標,而應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全局觀念。西周君為了一時的掌控欲,輕易聽從蘇秦建議放水,卻未考慮到后續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如破壞了兩國原本相對穩定的關系,也可能引發其他潛在問題。這警示國家在面對各種利益誘惑和復雜局勢時,必須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權衡利弊得失,避免因短視行為而陷入被動局面。
人性與道德的考量:蘇秦為獲取兩國賞金,利用兩國之間的矛盾,施展計謀,雖展現出非凡的智謀,但從道德層面看,這種 “吃了原告吃被告” 的行為不免遭人詬病。這引發了人們對于在追求利益過程中,如何堅守道德底線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為了個人或局部利益而不擇手段的現象并不少見,該故事提醒人們要在利益與道德之間做出正確抉擇,不能因追逐利益而喪失基本的道德準則。
【文言文《東周欲為稻》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賞析及譯文10-12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9-25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1-18
《魚我所欲也》原文及譯文賞析08-21
《魚我所欲也》白話譯文及賞析11-17
李商隱《為有》譯文及賞析09-08
文言文《魚我所欲也》譯文及注釋03-27
文言文《童趣》原文譯文及賞析01-13
文言文《孫權勸學》譯文及賞析06-09
齊欲伐魏文言文閱讀訓練題及譯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