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時間:2024-12-17 11:30:00 俊豪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1

      文言文,完成4—7題。

      張方,河間人也。世貧賤,以材勇得幸于河間王颙(yóng),累遷兼振武將軍。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發哀獻皇女墓。軍人喧喧,無復留意,議欲西遷,尚匿其跡,欲須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請帝謁廟,帝不許。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見兵至,避之于竹林中,軍人引帝出,方于馬上稽首曰:“胡賊縱逸,宿衛單少,陛下今日幸臣壘,臣當捍御寇難,致死無二。”于是軍人便亂入宮門,爭割流蘇武帳而為馬韉。方奉帝至弘農,颙遣司馬周弼報方,欲廢太弟,方以為不可。帝至長安,以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太守。時豫州刺史劉喬稱潁川太守劉輿迫脅范陽王虓(xiāo)距逆詔命,及東海王越等起兵于山東,乃遣方率步騎十萬往討之。方屯兵霸上,而劉喬為虓等所破。颙聞喬敗,大懼,將罷兵,恐方不從,遲疑未決。初,方從山東來,甚微賤,長安富人郅輔厚相供給。及貴,以輔為帳下督,甚昵之。颙參軍畢垣,河間冠族,為方所侮,忿而說颙曰:“張方久屯霸上,聞山東賊盛,盤桓不進,宜防其未萌。其親信郅輔具知其謀矣。”而繆播等先亦構之,颙因使召輔,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垣曰“王若問卿,但言爾爾。不然,必不免禍。”輔既入,颙問之曰“張方反,卿知之乎?”輔曰“爾。”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爾。”颙于是使輔送書于方,因令殺之。輔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門者不疑,因火下發函,便斬方頭。颙以輔為安定太守。初繆播等議斬方,送首與越,冀東軍可罷。及聞方死,更爭入關,颙頗恨之,又使人殺輔。

      (節選自《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4.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垣迎說輔日/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B.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C.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D.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5.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 的一項是 (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時候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張方有才能。因為勇猛善戰而為當時的河間王司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將軍,后被任命為京兆太守。

      B.張方有主見。在洛陽看到軍士橫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陽,但他沒有告訴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廟時挾持其遷都長安。

      C.張方交友不慎。張方與郅輔親密無間,當司馬颙派郅輔殺張方時,張方沒有任何防備而被郅輔殺害。

      D.張方受奸人陷害。張方曾欺辱畢垣,因此被他懷恨在心,畢垣暗中攛掇郅輔在司馬順面前承認張方謀反,最終郅輔也被他們殺害。

      7.把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初,方從山東來,甚微賤,長安富人郅輔厚相供給

      譯文:

      (2) 颙于是使輔送書于方,因令殺之……颙頗恨之,又使人殺輔。

      譯文:

      答案:

      4.B (“王若問卿”不能斷開,排除A、C;“實不聞方反”為完整的獨立部分,應與前后內容斷開,排除D。)

      5.B (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6.B (“趁惠帝祭拜祖廟時挾持其遷都十’;”分析有誤,張方計劃讓惠帝去祭拜宗廟好趁機挾持他,但惠帝并沒有去,后張方干脆帶兵進宮逼惠帝上路。)

      7.(1) 當初,張方從山東來,地位很卑下,長安的富人郅輔很優厚地供養他。

      (2) 司馬頤于是派郅輔去給張方送信,讓郅輔趁機殺掉他……司馬颙悔恨不已,又派人殺了郅輔。

      [參考譯文]

      張方,是河間人。生在貧窮、地位卑下的家庭,因為有才能勇猛善戰被河間王司馬頤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將軍。張方在洛陽日子久了,他的軍士橫行暴虐,竟挖掘了哀獻皇女之墓。軍民眾人議論紛紛,張方不想再留在洛陽,打算要西遷,但仍然隱瞞著西去的意圖,想等惠帝外出的機會,趁機劫持惠帝西去遷都于長安。于是請惠帝拜謁祖廟,惠帝不同意。張方就干脆帶兵進.宮逼惠帝上路,惠帝見兵士進來了,跑進竹林里躲避,兵士們把惠帝拉了出來,張方騎在馬上對惠帝行禮說:“胡兵猖狂,保衛陛下的力量單薄,請陛下今日臨幸我的兵營,我定當抵抗賊寇,誓死捍衛陛下。”在這個時候張方的部下便闖入宮中,爭著割奪帷帳做馬鞍下的襯墊。張方擁著皇帝來到弘農,司馬頤派司馬周弼來告訴張方,準備廢掉太弟,張方認為不能這樣做。惠帝到了長安,司馬頤就以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兼任京兆太守一職。當時豫州刺史劉喬發布檄文,說潁川太守劉輿逼迫范陽王司馬鳩抗拒詔命,以及東海王司馬越等在山東起兵,司馬頤于是派張方率兵10萬討伐司馬鳩。張方進兵屯于霸上,而此時劉喬已被司馬鳩打敗。司馬頤聽說劉喬兵敗,非常恐慌,想就此罷兵,又擔心張方不同意,因此猶豫不決。當初,張方從山東來,地位很卑下,長安的富人郅輔很優厚地供養他。等到張方顯貴后,張方讓郅輔擔任自己的帳下督,關系相當親密。司馬頤的參軍畢垣,是河間的豪族,曾被張方欺侮,惱恨地對司馬頤說:“張方長期讓軍隊駐守在霸上,知道山東敵軍強盛,而徘徊不進,應提防他有變,在他未動之前要做好準備。他的親信郅輔知道他的陰謀。”而繆播等人先前也這樣說過,司馬頤因而召郅輔來追問,畢垣預先對郅輔說:“張方準備謀反,人們都說你知道,王爺要是問你,你準備怎樣回答?”郅輔吃驚地說:“我實在不知道張方要反叛,這該如何是好?”畢垣說:“王爺若是問你,你就回答是這樣。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禍。”郅輔進王府后,司馬順問道:“張方要謀反,你知道嗎?”郅輔回答說:“是這樣。”司馬頤說:“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嗎?”郅輔說:“行。”司馬頤于是派郅輔去給張方送信,讓郅輔趁機殺掉他。型盟血工王素和張方親近無間,持刀進入,守門者也不懷疑,郅輔趁著張方在燈下打開信函時:就斬了他的頭。司馬颥任命郅輔為安定太守。當初,繆播等人議論,認為殺了張方,將首級送給司馬越,冀東的軍隊便可退走。等聽說張方已死,山東之兵更加爭著入關。司馬頤悔恨不已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2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于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翰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善文 屬:撰寫

      B. 齊王冏為大司馬東曹掾 辟:征召

      C. 以名爵乎 要:求取

      D. 吏名 除:清除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就循言譚 今其智反不能及

      B. 問循,知入洛 皆出于此乎

      C. 翰見秋風起 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 俄冏敗 蟹六跪二螯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張翰“縱任不拘”的一組是( )

      ①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

      ②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

      ③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

      ④遂命駕而歸

      ⑤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

      ⑥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張翰才華出眾,為人縱任不拘,被時人稱為“江東步兵”,與阮籍有相似之處。

      B. 張翰在賀循進京途中與他交談甚歡,得知其去洛陽后,便一同前往,沒有告知家人。

      C. 張翰看到天下大亂,預見齊王冏將敗,便借口思念家鄉美食而辭官歸鄉,得以避禍,人們都認為他有先見之明。

      D. 張翰不追求當世的功名,認為身后的名聲也無足輕重,他的曠達情懷為時人所敬重。

      答案

      1. D(“除”在這里應是“削除,免除”的意思,而不是“清除”。)

      2. A(A 項兩個“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 項“其”,前者是代詞“他”,后者是語氣詞“大概”;C 項“因”,前者是“因為”,后者是“通過,經由”;D 項“而”,前者是表順承,后者表并列。)

      3. C(①表現張翰與人交談投機;③是張翰對顧榮說的話,表現他對局勢的'看法,不能體現“縱任不拘”;⑤是對張翰為人的概括,不是具體事例。②④⑥都體現了他“縱任不拘”的性格特點。)

      4. C(“看到天下大亂,預見齊王冏將敗”于文無據,文中只是說他認為天下紛紛,禍難未已,自己本是山林間人,想辭官回家,而不是預見齊王冏將敗。)

      參考譯文

      張翰,字季鷹,是吳郡吳縣人。父親張儼,官任吳地大鴻臚。張翰有卓越的才華,善于寫文章,而且放任不羈,當時的人把他稱為“江東步兵”。會稽人賀循奉命前往洛陽,經過吳地的閶門,在船上彈琴。張翰起初并不認識他,就靠近賀循和他交談,兩人彼此非常欽佩和喜悅。張翰問賀循要去哪里,得知他要去洛陽,張翰說:“我也有事要去洛陽。”于是就和賀循同乘一條船馬上離開了,卻沒有告訴家人。齊王司馬冏征召他擔任大司馬東曹掾。司馬冏當時執掌大權,張翰對同郡的顧榮說:“天下紛亂,禍難不止。擁有天下大名的人,想要隱退是很困難的。我本來就是山林間的人,對時政不抱期望。您善于用明智的眼光防范前面的危險,用聰慧的思慮考慮以后的事情。”顧榮拉著他的手,悲傷地說:“我也想和你一起去采摘南山的蕨菜,飲用三江的水。”張翰因為看到秋風起了,就思念起吳地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能夠順心快意,怎么能在數千里之外當官,來追求名聲爵位呢?”于是就命人駕車回家。不久司馬冏失敗,人們都認為張翰能看準時機。然而官府因為他擅自離開,免除了他的官職。張翰隨心自適,不追求當世的名利。有人對他說:“你可以放縱一時,難道就不為身后的名聲考慮嗎?”張翰說:“讓我有身后的名聲,不如現在喝一杯酒。”當時的人都敬重他的曠達。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題目和文章進行調整和修改。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 3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于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翰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善文 屬:撰寫

      B. 便同即去 載:車輛

      C. 俄而冏敗 俄而:不久

      D. 吏名 除:除掉,免去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船中彈琴 ②冰,水為之,而寒

      B. 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 ①要名爵乎 ②請立太子為王,絕秦望

      D. ①人皆謂見機 ②均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張翰“縱任不拘”的一組是( )

      ①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

      ②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

      ③天下紛紛,禍難未已

      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

      ⑤遂命駕而歸

      ⑥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張翰才華出眾,文章寫得很好,不過為人放縱不羈,被時人稱為“江東步兵”,他結識賀循后,未告知家人就隨賀循去了洛陽。

      B. 齊王司馬冏執政時,張翰認為天下動蕩不安,禍難不斷,自己本是山林之人,對時政不抱希望,因此勸顧榮要以前瞻的眼光保全自己。

      C. 張翰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美食,便毅然辭官歸家,不久司馬冏兵敗,人們都認為他有先見之明,但也因此被免去官職。

      D. 張翰任情適性,不求在當世顯名,有人問他為何不為身后留名,他認為身后有名不如即時飲酒,當時的人很看重他的曠達。

      答案:

      1. B(載:乘坐的船)

      2. C(A. ①在;②比。B. ①于是,就;②竟然。C. 都是目的`連詞,來。D. ①代詞,他;②代詞,這)

      3. A(③是張翰對天下局勢的看法;④是張翰表明自己的志向;⑥是張翰關于身后名和即時酒的觀點,不能體現“縱任不拘”。①②⑤都表現了他行事灑脫、不拘小節)

      4. C(“毅然辭官歸家”錯,文中是“命駕而歸”,未提及辭官之事)

      參考譯文:

      張翰,字季鷹,是吳郡吳縣人。父親張儼,擔任吳國的大鴻臚。張翰有卓越的才華,善于寫文章,而且放縱不羈,當時的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江東步兵”。會稽人賀循奉命去洛陽,經過吳地的閶門,在船上彈琴。張翰起初不認識他,就湊近和賀循交談,兩人彼此非常欽佩、欣賞。張翰問賀循去哪里,得知他要去洛陽,張翰說:“我也有事要去洛陽。”于是就和賀循同乘一條船離開了,卻沒有告訴家里人。齊王司馬冏征召他擔任大司馬東曹掾。司馬冏當時掌握大權,張翰對同郡的顧榮說:“天下紛亂,禍難不斷。享有四海之名的人,想隱退都很難。我本來就是山林間的人,對時政不抱期望。您善于用明智的謀略防范于前,用聰慧的思慮考慮以后。”顧榮拉著他的手,悲傷地說:“我也想和你一起去采南山的蕨菜,飲用三江水。”張翰因為看見秋風刮起,就思念起吳地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能夠順遂自己的心意,怎么能為了當官而漂泊數千里,來追求名利爵位呢?”于是就吩咐駕車回家。不久司馬冏兵敗,人們都認為張翰有先見之明。然而官府因為他擅自離開,開除了他的官職。張翰隨自己的心意舒適地生活,不追求當世的名利。有人對他說:“你可以放縱適意一時,難道就不為身后的名聲考慮嗎?”張翰說:“讓我有身后的名聲,不如現在喝一杯酒。”當時的人都看重他的曠達。

    【晉書卷六十節選文言文及答案】相關文章:

    《論語(節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8-09

    口技(節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9-11

    《論語(節選)》文言文閱讀答案11-22

    《晉人好利》文言文閱讀答案04-25

    節選柳宗元文言文閱讀附答案10-11

    關于《師說》(節選)的文言文閱讀答案11-01

    宗澤(節選)的文言文閱讀答案11-03

    《王冕傳(節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9-11

    《道德經(節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4-04

    《史記·叔孫通列傳(節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6-2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思思99re6国产在线播放 | 性欧美黑人性视频在线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