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翻譯

    時間:2024-04-05 09:42:55 文言文 我要投稿

    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翻譯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翻譯

      螳螂捕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乃罷其兵。

      翻譯:

      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宮廷侍從,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后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后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他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旁。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患!”吳王說:“您說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體含義

      這個成語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螳螂捕蟬: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黃雀在后: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課文: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痰卣f:“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呀浵铝怂烂睿趺崔k呢?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講解】

      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蟬。蟬一邊放聲的叫,一邊吸飲這露水。卻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彎曲著脖子,想抓住蟬后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后。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過螳螂吞掉他。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一個孩子正在榆樹下面,他拉開彈弓,就要射向黃雀。

      這些鳥蟲都只在貪圖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身后潛伏著禍患。

    【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的文言文翻譯08-01

    螳螂捕蟬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1-27

    螳螂捕蟬文言文原文及翻譯2篇01-25

    文言文翻譯01-13

    文言文翻譯04-03

    《螳螂捕蟬》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7-19

    短篇文言文翻譯09-01

    掣肘文言文翻譯04-11

    月食文言文翻譯09-2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香港三日本三级三级少妇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电影小视频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