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4-10-27 18:04:52 俊豪 文言文 我要投稿

    《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分享。

    《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

      【原文】

      《三峽》

      酈道元〔南北朝〕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1.三峽:重慶市至湖北省間的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的總稱。

      2.自:于。這里是“在”的意思。

      3.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完全沒有。闕(quē),同“缺”,空隙、缺口。

      4.嶂(zhàng):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5.隱:遮蔽。

      6.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7.亭午:正午。亭,正。

      8.夜分:半夜。

      9.曦(xī)月:日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10.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動詞,上,沖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11.沿溯阻絕: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時。

      13.王命:皇帝的命令。

      14.宣:宣布,傳播,傳達。

      15.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

      16.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荊州。

      17.其間:指從白帝城到江陵之間。

      18.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約合350公里。

      19.雖: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于“即使”。

      20.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21.御:駕馭。

      22.不以疾:沒有這么快。以,這樣。疾,快。

      23.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24.綠潭:碧綠的深水。潭:深水。

      2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

      26.絕(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極高的山峰。(本身就指極高的山峰,此處用絕表強調修飾)[10]

      27.怪柏:形狀奇特的柏樹。

      28.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懸,懸掛,掛著。

      29.飛漱:飛速地往下沖蕩。漱:沖蕩。

      30.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榮:茂盛。

      31.良多趣味:的確有很多趣味(趣味無窮)。良:甚,很。

      32..晴初:天剛晴。

      3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34.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

      35.澗肅:山溝里氣候清冷。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肅,肅殺,凄寒。

      36.嘯:動物拉長聲音叫。

      37.屬(zhǔ):動詞,連接。

      38.引:延長。

      39.凄異:凄慘悲涼。

      40.響:回聲。

      41.哀轉久絕: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42.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巫山一帶。

      43.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

      44.沾:打濕。

      45.裳(cháng):古代遮蓋下肢的衣裙,借指衣服。

      【譯文】

      在七百里的三峽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中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肅殺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作品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兩百字的篇幅就描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

      第一段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峽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就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照自然時令,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寫春冬三峽之景。“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寫秋天三峽之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暗指秋季,以實景補足前意。這時已無江水喧騰,卻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之氣。寫秋峽用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天三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句漁歌中體會到了,漁者們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

      凡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全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凄涼的氣氛。

      【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

      ①或;或王命急宣。

      古義:有時。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②雖;雖乘奔御風。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二、一詞多義

      ①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

      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

      哀轉久絕(消失)

      三、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鳴叫。

      四、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五、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三峽)兩岸連山省略定語“三峽”。

      ②省略句(兩岸)重巖疊嶂省略主語“兩岸”。

      ③省略句(船)沿溯阻絕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注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此篇即節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題為后人所加。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作者簡介】

      酈道元(472—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撰《水經注》四十卷。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文言文三峽原文及譯文07-09

    《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7-26

    (實用)《三峽》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7-07

    《三峽》原文譯文及賞析08-27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9-25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5-19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3-11

    文言文《童趣》譯文及賞析 文言文原文及譯文賞析04-13

    賞析酈道元《三峽》原文及譯文01-0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怡红院 | 亚洲成a人在线电影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一级按摩a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