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的課內小練筆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常見的做法是,從課文中領悟規律,掌握寫法,外向遷移寫作片段或文章。這種練筆受到訓練時機的嚴格制約而不宜隨機進行,因為寫的內容五花八門,若隨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勢必橫生枝節,影響課文的內在氣勢和神韻,轉移課文特定內容所激發的學生情感,破壞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因此只宜在閱讀教學的最后階段或其他時間進行,局限性顯而易見。有沒有一種宜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隨機進行的練筆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文取材、一箭雙雕的小練筆就是。顧名思義,它是以課文內容作為寫的素材,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和諧運行。
從語言形式的來源來看,這種就文取材的小練筆有兩種基本類型。
1.語言形式源于本文。
在學生理解、領悟課文內容和語言形式之后,讓他們運用剛從文中學到的某種語言形式,去轉換、豐富、發展課文內容。如,教《太陽》,通過前兩個自然段的學習,學生明了課文說明太陽的遠和大兩個特點時,運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以及運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學習第3自然段時,就讓學生寫一段話,在課文已經運用列數字的方法的基礎上,加進作比較的方法來說明太陽的熱。于是學生寫道:“太陽會發光,發熱,是個大火球。它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3000倍。我們平時所見到的能夠把萬物化為灰燼的熊熊大火,溫度不過800攝氏度左右,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是它的7.5倍,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汽;太陽中心的溫度則是大火溫度的22500倍左右。”
2.語言形式不限于本文。
語言形式不拘,可以單獨運用過去學過的,也可以綜合運用。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再見了,親人》時,針對課文內容特點,設置了這樣的訓練情境:“既然是話別,就應是雙方的,但課文只寫了志愿軍說的話,此時,朝鮮人民會說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說的話,會說些什么呢?現在我想把你們分為三組,各組分別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寫一段向志愿軍告別的話。”
從練筆時語言形式的學習和運用與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領悟的關系來看,宜于課內隨機進行的小練筆,常見的有以下形式:
1.提煉內容。要求學生用一定的語言形式,提煉概括課文的內容,以此加深理解,并獲得語言運用的訓練機會。
2.活化形象。抓住課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卻與中心密切相關的詞語,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以便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話:“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其中“轟動”一詞比較概括和抽象。特級教師黃桂林老師這樣引導:“轟動”是一種什么樣的場面?如果你置身于這一場面之中,能具體描述出“轟動”的情景嗎?學生有的描述:消息一傳出,頓時,大街上彩旗飛揚,歌聲震天,人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有的描述:消息一傳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老人捋著胡須笑,孩子樂得拍手跳,青年男女樂得邊歌邊舞……
3.填補空白。作者常常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自己。教學時,讓學生填補出這些空白,對全面完整把握內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義。練筆也可以是填補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緊扣輻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號,讓學生想象作者未盡舉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狀,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種種形狀寫出來。通過寫,五彩池的千姿百態得以充分展現,學生對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認識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
4.凸現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語言文字中若隱若現,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寫時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這種思想變得明晰而完整。如,于永正老師教《白楊》時,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練習:“現在我們就以課文中這位叔叔的事兒寫一段話。巧了,這位叔叔也姓楊,我們就稱他楊叔叔吧。寫的時候,請用上剛剛學到的‘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幾個詞語。”贊頌白楊不是課文的寫作目的,贊美人才是課文的中心所在。于老師設計的這一訓練,不但使在文中對表達中心起關鍵作用的兩組關聯詞及時得到遷移運用,而且在樹與人之間搭起一道橋梁,寫的同時,課文的中心思想已躍然紙上。
5.顯化情感。“情動”固然是“辭發”的先決條件,其實在寫的過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隨的,或是互為因果的。因而,我們有時可以借助以課文內容為素材的練筆,讓文章內蘊的情感涌出紙外。《難忘的一課》第三部分寫道:“我”看見教室墻壁上掛著的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的畫像就眼睛濕潤了。這些司空見慣的畫像為何讓作者雙眼潤濕,學生往往無法理解。教學時,可讓學生回顧從社會課或其他途徑所了解到的,說說畫中的人各是什么人,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們民族哪種品質或精神。然后,讓學生選擇其中一位,用幾句話寫出他是什么人,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們民族哪種品質或精神。在寫的過程中,學生對“我”的眼睛為何濕潤心領神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6.轉換語言。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或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創造了語言運用的訓練機會,強化了語言訓練的力度。教《田忌賽馬》時,有位老師讓學生認讀詞語卡片“掃興”、“垂頭喪氣”、“胸有成竹”、“轉敗為勝”、“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學生解釋詞義,而是要他們用這些詞語連起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礎上寫下來。一位學生寫道:“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第一次三場全輸了,他很掃興,垂頭喪氣地準備離開。孫臏胸有成竹,要田忌調換馬的出場次序,再賽一次。田忌聽了孫臏的話,果然轉敗為勝,齊威王驚得目瞪口呆。”
這種隨機進行的小練筆,好處有三。第一,理解運用相得益彰。理解是運用的基礎,運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動互促。第二,提供現成的“下鍋之米”。學生認為沒有內容可寫,一直是寫的訓練的一個難點。這種小練筆以課文內容為素材,加上是在對課文內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突破了難點。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小練筆的隨機進行,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從而也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語言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
(寧德師范附小 盧秋萍寧德市小學教師培訓部 施茂枝 摘自《福建教育》)
[就文取材,一箭雙雕--閱讀教學中適宜隨機進行的小練筆]相關文章:
1.一箭雙雕造句
2.用適宜來造句
3.隨機的反義詞
5.一箭雙雕造句精選
7.心情隨筆小練筆600字
9.葉微舒的小說免費閱讀
10.家鄉的小河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