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之淺見(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7-7-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之淺見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中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后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以下幾點見解僅供參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關于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漢語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音、形、義的綜合體;漢字音、形、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每個漢字都有其出處,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以來,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漢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鼓勵想像、質疑和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傳統教育老師的教育理念是主導學生學習,而現在應該是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的學習中,學生過于依賴老師,學習處于被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提高引導能力,主動是推動輔助學生主動學習!

    在過去的“大綱”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但是這句話在“標準”里改成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雖然只是將“語言文字”改成“語文”,但其內涵不一樣了。“語言文字”主要是就這一套負載信息的符號系統而言的。“語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標準”的這一思想對于我們使用教材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見“語”,不見“人”,我們要從語文與人的發展關系著眼,來考慮語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應當承擔的責任。

      五、閱讀教學打好閱讀基礎提供閱讀方法拓展閱讀實踐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于我們的老師閱讀量太少,閱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小學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研究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特別是農村孩子的閱讀水平急待提高。由于各種條件、因素制約了農村孩子的閱讀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閱讀條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閱讀提高閱讀水平,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是失敗的,也將成為學生的悲哀。道出了閱讀的現狀,我們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我根據自身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在下面例舉出幾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膚淺看法,供大家參考、討論:

    1 抓字詞句訓練,打好閱讀基礎 

    2 抓好閱讀教學,掌握閱讀方法 

    3 創設良好閱讀環境,拓展閱讀實踐

                                                           張 永 利

                                                       2 0 1 0 年 2 月

     

    [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之淺見(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2.語文的教學論文

    3.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4.關于語文的教學論文

    5.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6.研究語文的教學論文

    7.研究語文的教學論文推薦

    8.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

    9.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10.語文教學論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 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 | 亚洲视屏一二三四区 | 中文字幕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