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在上海參加語文學科帶頭人培訓,有幸聆聽上海師大吳忠豪教授《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專題報告,他提出語文教學應以“表達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引發我對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反思與探究。返校后,我廣集相關資料,積極向教師們傳播以“表達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思想。在給老師開設《簡單教語文》專題講座時,我說:“要讓閱讀教學回‘語文的家’需要在兩個過程里走個來回:一是學讀--從語言到思想內容,理解文章寫了什么;二是學寫--從思想內容到語言表達,理解作者怎樣表達,為什么這樣表達。前者是獲取‘文本的意義’的過程,后者是獲取‘文本的語言’的過程。二者不可分割,彼此圓融--在閱讀中學表達,在表達中促閱讀。”
不喜歡“高談闊論”的老師說:“說出來容易,要落到實處是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的。你上一堂課給我們看看吧。”為了維護作為“本土專家”的面子,我自然爽快答應。2009年11月19日,我和402班的陳老師師徒結對舉行“同課異構”校本教研活動,同上小語第七冊《林中樂隊》。
備課過程中,我遇到兩個挑戰:一是以“表達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如何兼顧閱讀訓練,做到閱讀與表達的圓融?二是把“寫”擠進課堂,如何精簡教學環節?如何合理分配時間,以提高課堂效益?仔細琢磨后,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即落實以下三個“強化”。
一、強化先學后教,提高教學起點和實效
什么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呂叔湘先生說:一是認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教語文應該遵從學語文的規律,“道法自然”便是。韓興娥老師兩周教完一本教科書,她重誦讀,重背誦,輕理解的做法給人有益的啟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千百年經驗之談人們總是時時提起。當今,不少學生都異口同聲認定語文學得好“莫不得益于課外”。這些都告訴我們,語文可以自學而且必須通過自學這一基本規律;告訴我們,課文才是學生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教師,而我們教師,充其量只能當“助學”。如何“助學”呢?主要在于幫助學生“得法養習”,而方法習慣都是學生自己行為的事,那么教學過程就不能不選擇“先學后教”這一基本方式,即,以指導自學方法為主組織先學,得法歷練讓其習慣成自然。
學生先學有兩個最基本的任務:誦讀和提問。誦讀的遍數要足,要盡量熟讀課文,努力去體驗“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親切感、愉悅感。提問要做到自己生疑,不依賴課本上的提示和提問,提出問題要試著自己解答,努力做到多揣摩。《林中樂隊》我設計如下導學提綱:
1、一讀。讀準字音,讀懂每句話,難讀的詞句要多讀。
2、二讀。找出描寫動物聲音的擬聲詞、形容詞、比喻句,重點讀一讀。
3、三讀。重點讀第二段,想一想,句子之間有什么聯系?并試著獨立完成P94頁作業。
4、四讀。想一想,課文哪個地方寫得特別傳神,請靜心體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5、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近同學和教師。
基于“先學”而“后教”就能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的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一般化的教學,既費時又低效;有了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催生學生的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樂。
二、強化語言學習,凸顯課堂的“語文”本色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又有利于學生發展語言能力。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感悟語言,發展語言。
教學《林中樂隊》時,我先讓學生思考著讀,畫出作者具體、形象地描寫森林動物各種叫聲的詞句;再出示結構化重組的三類詞語:嗥聲、咳嗽聲、呻吟聲、吱吱聲、嗡嗡聲、呱呱聲 ……(擬聲詞),囀啼、婉轉、清脆、純凈、尖聲尖氣……(形容詞),“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 好像牛叫似的”、“活像羊羔在森林上空叫” ……(比喻句);然后讀一讀,適當拓展;最后總結提升:作者就是積累了豐富的擬聲詞、形容詞、比喻句,才能把動物的聲音寫得如此逼真、形象;與其說聰明在于積累,不如說積累使人聰明。豐富語言積累,是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
教師如何引領學生感悟語言呢?我認為,要讓學生站在語言的立場,用語言的頭腦思考文本的問題,挖掘、分析各種語言現象。悟讀中心句“在清晨和黃昏,不光是鳥,森林里所有的動物都在唱歌奏樂: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樂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時,我說,詞語的里面有意思,意思的背后有形象,形象里面有感情;請注意畫橫線的詞,把心放進去讀,讀出自己的思考和發現,讀出句子背后的形象和情感。一陣靜心品讀之后,學生體悟到作者潛伏森林觀察的時間長,觀察動物的數量多,聆聽動物聲音十分仔細。腦海里留下了作者“細觀察”的形象和“酷愛”動物的感情。
讀書要留下形象和情感,更要留下語言和方法。憑借什么“留下”呢?
2006年教師節的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北京西城區聽了一節語文課《新型玻璃》后,深情地對孩子們說:“你們不但要學到課本里的知識,更要學會表達。”
溫總理為什么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為他聽到的課,是以“閱讀為中心”來組織教學的,學生只是讀懂文章內容而已。所以,他評課時指出:“這堂語文課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表達、用詞、口語、習作的訓練還可以加強一點。要告訴學生,一個事物,為什么這么表達?用你自己的話怎么表達?……”
溫總理為什么把“表達”看得那么重要?這是因為表達是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和閱讀的綜合運用;表達是各種學習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表達”是獲得語言能力最直接、最現實的訓練形式。而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來說,表達則是“生命的呼喊”,是“心靈的歌唱”。
語文教學就是要憑借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著力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言語智慧,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林中樂隊》一課,我設計如下表達訓練:
1、請用課文的詞語模仿表達:三月,鶯唱起歌來,白天黑夜,老是尖聲叫著,囀啼著。那聲音 ,像 。
2、同是說明中心的具體內容,下面兩個句子寫法(語言表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啄木鳥打著鼓。(熱鬧場面普通的一員,只是列舉)
②啄木鳥尋找能發出響亮聲音的枯樹枝,這就是它們的鼓。它們那結實的嘴,就是頂好的鼓槌。(特寫鏡頭典型的一員,細致描寫)
想象拓展表達:你覺得啄木鳥會敲奏出怎樣的旋律呢?
“ ”(擬聲)它和著旋律敲打節奏呢。啄木鳥就是 (比喻)。
呂叔湘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只要堅持表達訓練,得法養習,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練到習慣成自然,語文能力便在其中。
三、強化當堂訓練,變革學生的“學習”狀態
訓練是語文教學的立身之本。葉圣陶先生發表過深刻的見解:“就老師方面說,采用種種有效的辦法,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練,固然極為重要,而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尤其是奏功收效的關鍵。”他還說:“必須督促學生循規蹈矩地練,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純熟,再也丟不了了,學生身上才真正有了這項能力。”
我以為語文課可從兩方面強化當堂訓練:
1、“以讀為本”是最根本的訓練方法。
書是讀出來的。古人認為,學生學習語文課文,不靠教師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復誦讀,加上教師講解來理解課文。只有讀得多,記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聞強記。厚積薄發,應用起來才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達到如郭沫若所形容的“胸藏萬紅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這種做法,反映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
上《林中樂隊》一課,我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讀活詞語、讀活句子;自己讀出句子之間的聯系、讀出文章的結構特點。凡需指導必有示例,不靠多講,恰當舉例,足以啟發即可。這如同汽車進入高架公路,如沒有引橋,就上不去;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教師要當“引橋、路標”,但如何駕車是學生自己的事。
2、“化講為練”是最重要的訓練手段。
呂叔湘說:“講得太多,一則沒有充分時間讓學生多練習,二則不知不覺造成學生的錯誤認識,以為上語文課是為了學會講語文,不是為了學會用語文。”英國教育家埃克斯利說過:“語言教師最有害的缺點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講得太多,他試圖以教代學,結果是學生什么也學不到。”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練習使人體驗。所以我把要講的重點變成習題,讓學生當堂練習--想、說、背、寫等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
當場“寫”的訓練尤為重要。語文課堂讓學生準備可以“隨便寫、隨便畫”的本子非常必要。教學《林中樂隊》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沙雉更是異想天開,它竟用尾巴唱起歌來了:它一個騰身沖入云宵,然后張開尾巴,頭朝下直沖下來。它的尾巴兜著風,發出一種“咩咩”的聲音--不折不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時,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從中發現句子的語言組合規律(想法特別→做法大膽→結果奇妙),體會把意思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的寫作方法,然后進行“仿創表達”--寫“蚱蜢”: 蚱蜢(想法)也想 ,(做法)用爪子抓翅膀,(結果) 。最后進行“創新表達”,寫其他動物。
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是由語言的“輸入”(理解、記憶)和語言的“輸出”(運用、表達)兩個環節構成,如果沒有語言輸出,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是不可能的。因此,語文教學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言語表達”的時間,讓學生在表達中積累規范語言,在表達中認識語言現象,在表達中掌握語言規律,在表達中發展語言智慧。
學表達,讓語文回家!
[學表達讓語文回家!(北師大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6.語文教育教學反思論文
7.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8.教學反思與評語
9.教學反思或隨筆
10.論文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