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四篇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本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這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學習文言文《伯牙絕弦》,已有了《楊氏之子》作為基礎。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注解、工具書了解文言文大意;還可以指導學生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再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學生特點】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六年級上學期的學生。這個學段的學生個性較強,看待事物的主觀性也很強,面對學習內容時會因個人的喜好決定學習興趣度。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已有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課堂,給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還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課件更為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
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寫給子期的挽歌、音樂《高山流水》。
2、學生準備: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1、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也說幾個類似的詞(出示:楊柳依依)引導學生說詞。
2、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些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
清風徐徐、明月皎皎、炊煙裊裊、芳草萋萋、……
3、仔細看看,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描寫的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4、過渡:
平時如果有意識的積累這些詞語,對提高寫作一定有幫助。美麗的景色不但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且古人還能用音樂表現。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詠至今,它記載了兩個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二、整體讀文
1、師:同學們把課文自由、大聲讀幾遍,注意文言文的節奏,別讀破句子。
教師評價。
2、指名學生讀,教師評價、指導、范讀。
3、學生齊讀。要求:
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4、師:你們覺得文言文難讀嗎?
(學生回答。)
師: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難度是因為我們平常接觸文言文太少,并且對文意不理解。老師這有劃好節奏的課文,你們再來讀讀看。
(幻燈出示。)
5、指名讀,齊讀。
三、初解絕弦
1、師:標題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集中體現,學習課文前,我們先來看看標題吧!“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
2、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結合注釋、結合上下文、學會變通。)
3、師:除了標題提到了伯牙不再彈琴,還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絕弦
過渡: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彈琴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文章。
1、何為知音:
師: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謝地方沒讀懂?分別標注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為“擅長、善于”。
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為“太好、太妙”。
⑵師: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
(生答。)
⑶反復朗讀“善哉,……若江河”。
⑷師:通過課前同學們對伯牙的了解,我們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音樂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⑸引導學生想象回答。
⑹出示導入中展示的詞語。
⑺師:假如你現在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時,你會怎樣贊嘆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
……
⑻師:著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著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引導:
沒遇到子期之前,別人對伯牙是怎樣贊美的?
(生答。)
⑶師: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苦悶、沮喪。)
⑷師: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么?
(知音。)
⑸師: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生答。)
⑹師: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上的知音嗎?更是什么呢?
(學生交流回答。)
⑺師: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來讀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時的情感。
(學生讀。)
3、知音之死:
過渡:
正像結尾讀的一樣,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樂《傷別離》。)
⑴學生齊讀“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⑵師: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親人、靈魂。)
⑶師: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沒人像子期一樣贊嘆。
(引導學生讀“善哉,……若江河”。)
⑷師: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在無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答)。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學生答。)
⑸師: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來讀這句話。
(伴這《傷別離》曲調,學生齊讀。)
五、深悟絕弦
1、師: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動的餓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教師讀。)
2、師: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餓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動人的樂曲又彈給何人聽?于是伯牙就扯斷琴弦,把琴箱摔向祭臺,吟誦著為子期寫的挽歌。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師生一起讀。)
3、師: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寫,教師指導。)
4、學生念自己寫的,教師評價。
六、回味絕弦
師:這個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記載,比如《呂氏春秋》、《列子湯問》,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出自這里。在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動的記載。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播放《高山流水》),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來讀讀這個故事,能背誦的同學可以試著背誦。
(學生讀背。)
七、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句。
3、閱讀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板書設計】
伯牙善鼓琴所念絕弦
(知音)
子期善聽必得之死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伯牙絕弦課件
4.伯牙絕弦頂尖教案
5.林珊伯牙絕弦教案
6.伯牙絕弦教學課件
9.伯牙絕弦文言文
10.伯牙絕弦的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