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自然、探求知識的思想感情。
3.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準備
1.查閱資料,了解課文的背景。
2.預習生字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
這篇課文出自魯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我們今天學的課文,是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中節選的。
三、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全班認讀。
2.指名抽讀。
3.同桌互查。
四、學習新課
1.學生自讀全文,了解課文寫的是什么事。( “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
2.集體朗讀課文第1段。
提問:文章一開頭介紹了什么情況?
課文第一段開門見山,用兩句話總起全文,直接點明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并且寥寥數語,就交代清楚了百草園的位置、來歷及現在的歸屬。
3.默讀課文第2段,思考:
(1)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樣寫這些景物的?
(3)為什么作者能把這些景物寫得具體、真切、生動?
(4)讀了這段文章,你對百草園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可在書上畫線作記號,準備回答。)
提問: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
提問:作者用了哪些確切的詞語來描寫這些景物?
引導學習(要點預設):
百草園里有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春季。)作者描寫春季百花園景物的方位是由低處到高處,寫的是靜物。
在百草園里聽到鳴蟬長吟聲,這是什么季節?(夏季。)作者描寫夏季百草園寫的是動景,方位是由高處寫到低處。
在百草園里能聽到蟋蟀彈琴,該是什么季節了?(秋季。)
記敘百草園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條,但又錯綜交織,渾然一體。作者是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把它們聯系起來的。在勾畫園中景色時,用了兩個“不必說 ”,把一幅色彩絢麗、生趣盎然的百草園圖展現了出來。緊接著用“單是”一詞提起,強調了泥墻根一帶的無限趣味:(動物)那兒有驚險的蜈蚣,有趣的斑蝥;還有(植物)何首烏、木蓮,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的覆盆子。
在描寫百草園景色時,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
寫雪天捕鳥,這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劃出寫捕鳥方法的一連串動詞。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一連串動詞,生動形象地記下捕鳥的全過程。
文中還描繪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童年時代對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的欽佩。
作者對百草園景物的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了描寫,在描寫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童年樂園的熱愛之情。
提問:讀后說說你對百草園有怎樣的印象?
(百草園有美好的景色,無窮的樂趣。)
小結:課文寫了百草園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字里行間透出兒童的好奇、求知心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課文最后一段,用了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句,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簡略補敘了園中孩子氣的活動--毀泥墻,拋磚頭等等,表現了“我”對百草園的深刻眷戀和被迫離開它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注意“百草園”的美景,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學生自讀。
2.指名抽讀。
3.全班齊讀。
六、引導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抓住特點,用詞準確,恰當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七、作業
1.抄寫課文生字新詞。
2.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我的百草園 教案教學設計(西師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5.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