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師生互愛之情。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
4.學習生字。
5、有感情得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師生互愛之情。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1.自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
2.找學習伙伴互相讀一遍課文,盡量把課文讀通順。檢查識字情況。
3.分節指名讀課文,相機檢查鞏固生字、新詞的讀音。
二、質疑解難
1.簡單介紹本文主人公--袁鷹。
他成長為作家,和他酷愛文學,從小大量閱讀課外書有密切關系。
介紹“蕭山楊梅”
2.借助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
(1)組詞:
籍( )( ) 初( )( )
閱( )( ) 兼( )( )
(2)理解詞語:
遨游:漫游,游歷。
領略:理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或者辨別它的滋味。
愜意:滿意,稱心,舒服。
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3)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內容?
(作者回憶他小學時代的一位語文老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關心、愛護學生的事,表達了作者對老師深切的懷念、感激之情。)
三、瀏覽課文,觀看插圖,說說課文寫了哪兩件事?
四、作業:
讀一讀“詞語花籃”中的詞語。從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寫在空花籃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談話:楊梅大家都吃過。“在眾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蕭山楊梅。”
板書:蕭山楊梅
齊讀課題
“常常”?這是為什么呢?打開書自讀第一自然段。
(帶來一絲溫暖,想起一位老師。)
二、整體感知:瀏覽全文,回憶課文主要寫了金老師的哪些事?
三、學文探究:
1.自讀第二自然段。思考: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
讀讀金老師的外貌。
(瘦瘦的臉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幾十年了,至今記得,印象很深。)
2.默讀第三、四自然段。
我從金老師口中第一次聽到“課外閱讀”這四個字,養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直到如今。金老師是怎樣鼓勵指導我們課外閱讀的?
(把課外閱讀當語文作業布置;因人施教,個別輔導。)
⑴金老師把我引到一個新奇的天地,讓我結識了外國老師和小學生,又跟著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領略人間的喜怒哀樂……
(金老師引導我們進入書籍的寶庫,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導朗讀。看第一幅插圖,想象我們讀書時的心情讀讀這句話。
(2)從鼓勵課外閱讀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師是怎樣一個人?(關心學生)
3.自讀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憶整理圖書吃楊梅這件事中,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最好,反復讀一讀,想想體會到什么?
⑴校園十分安靜,只有窗外的蟬鳴陪伴著我們默默地忙著。
指導朗讀。試著讀一讀體會在只有蟬鳴十分安靜的校園中邊整理圖書邊讀書的感受。
⑵金老師望著那一大包深紅色的楊梅,笑著說:“吃吧,盡量吃吧,我們蕭山楊梅最好吃!”
盡量”“最”這兩個詞什么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什么?(金老師善于贊賞學生付出的勞動,說明他尊重、愛護學生。)
⑶蕭山楊梅,我們在杭州時年年都吃,惟有這一次吃得最開心,最愜意。顆顆楊梅,又甜又有點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頭都染紅了。
理解詞語:“又……又”“一直”“都”這些詞語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表面是說楊梅的好吃,更深的含義是金老師請我們吃楊梅這件事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從整理圖書吃楊梅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師是怎樣一個人?(愛護學生。)
4.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質疑:讀完這一段話,你有什么問題?
A: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沒見過金老師,“我”卻發出這樣的呼喚,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從中你體會到“我”對金老師有著怎樣的情感?(他一定又鼓勵和指導一班又一班的學生由課外閱讀進入書籍的寶庫,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無限的思念。)
四、課外延伸:
在眾多的課外書中,金老師最早讓“我”閱讀的兩本書是什么?
《愛的教育》《寄小讀者》
請同學們找來讀一讀,我想你一定從中有所收獲。然后我們可以一起交流讀書體會。
板書:
18 蕭山楊梅
鼓勵--課外閱讀
金老師 關心--學生
感激--探索世界
探索人生
[蕭山楊梅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蕭山楊梅的課件
5.蕭山景區導游詞
7.杭州蕭山導游詞
10.教學設計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