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1 古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场⒛芡ㄟ^朗讀、繪畫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如:《靜夜思》等)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2、解題: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拧∽x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啤〗Y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檢查自學:
、拧≈缸x全詩。(正音)
⑵ 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
。◣熒u議)
盡:沒有了。
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閑:休閑,休息。
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
。ā爸挥芯赐ど健狈徘懊嬲f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ň湟猓禾焐蠋字圾B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閑地飄向遠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么看也不覺得滿足)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2、交流。
。▽W生說)
。、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業
1、熟背、默寫《獨坐敬亭山》。
2、課外閱讀李白其它的詩文。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薄⑼瑢W們,你們去過洞庭湖嗎?你們了解洞庭湖嗎?誰能介紹介紹。
。、今天,我們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題,了解詩人:
、拧“鍟n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于這首詩的什么信息?
。▽懙氖嵌赐,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二、讀通古詩
1、生自由練讀古詩。
2、指名讀古詩,要求學生讀出節奏:223。
三、精讀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誰與誰?(湖光與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⑵ “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未:沒有)
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ㄒ皇窃鹿庀虏徽媲;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話解釋整首古詩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拧±首x、背誦。(指名有感情讀背,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⑶ 課后5:想象,先說一說,再寫下來。(課上說課后寫)
五、作業
1、抄寫第3題詞語,并抄古詩;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兩相和 鏡未磨
白銀盤 一青螺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樣式!
2、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4、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想象詞中意境,體驗詞中情感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釋題入情
1、導入:誦讀有關贊江南的詩文佳句。
2、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春”有關的文章--《憶江南》。
。1)簡介詩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江南的迷人風光吧!
3、介紹“詞”與“詞牌名”。
二、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順、流暢。
2、指正讀音(注意“諳”這個生字,讀準字音,區別與“音”的發音)
3、齊讀。
三、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憶”是什么意思?(回憶、思念)
。ㄒ唬⿷浘
1、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紅艷、激烈、熱情)[嬌艷欲滴、熱情似火、爭奇斗艷的江花]
。2)“春來江水綠如藍”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樸素、典雅、溫婉、平靜)[水平如鏡、波光鱗鱗、微波蕩漾、水波漣漣的江水]
(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
(4)“風景舊曾諳”
1、理解“舊”“諳”與“曾”的含義(“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霸保涸!爸O”: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想象說話:曾經,你在這迷人的江畔做過什么?
3、于是,詩人忍不住贊美:江南--好。
引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
江南好--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二)憶人
1、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
2、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出示資料:詩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當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來,他生病了,不得不謝任蘇州刺史一職,在他離任回洛陽時,蘇州的人們不舍得他走,都哭著為他送別。他的好友劉禹錫曾在《白太守行》中寫道:“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憶的還是什么?(江南的人)
帶著江南人民對詩人的愛戴,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眷戀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讀--能不憶江南?
3、你現在知道“能不憶江南”的原因嗎?
師引: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用詞來回答)
四、作業:背誦并默寫《憶江南》
板書設計
憶江南
詞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教學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學目的:
1、展示畫面,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學們的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靜”、“清”、“綠”、“奇”、“秀”、“險”,理解桂林山水的獨特美。學習“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圖文結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畫面展示和朗讀,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景象。
教學難點:
1、圖文結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對觀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暢地表達出來。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新詞,同時理解“蕩漾”、“波瀾壯闊”、“水平如鏡”、“無瑕”、“翡翠”等詞語。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課文1-2自然段,體會漓江水的特點,贊美漓江水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點,有次序地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并能仿寫句子。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漓江水的特點,贊美漓江水的美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仿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游覽勝地參觀,好嗎?桂林在我們祖國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為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1、說說“甲”是什么意思?
2、再說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異的風光。
。ǘ⒄w感知、初讀課文。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使學生在圖文聲并茂中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發求知欲望。
1、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想:桂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一句話來概括。
2、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寫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幾部分來寫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課文的結構,看看作者如何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學文,體會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描繪這旖旎的桂林風光的。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觀看蕩舟漓江上的錄像,并配以課文錄音。
(2)、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去觀賞桂林山水?請有畫出句子。
(3)、引說:正是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們(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可以說我們是慕名而來的,F在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先來觀賞漓江的水。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錄像中的漓江的水,問;漓江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與眾不同的特點?
。ㄓ袌D畫或錄像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和風光旖旎的西湖,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和“水平如鏡”,分析后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卻從沒看見地漓江這樣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樣寫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著什么特點呢?自讀課文,用筆畫出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圈出有關的關鍵詞語,想想作者是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的?
。ǔ鍪镜诙湓挘w會三個分句的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ㄌ攸c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
。ㄌ攸c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
。ㄌ攸c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純,那么可愛。釋“無瑕裴翠”)
。3)、句子比較,體會A、B兩句哪一句好?B、C兩句哪一句好?C句為什么好?說說好在哪里。(用同樣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描寫漓江水“清、綠”兩句)
A、漓江的水很靜。
B、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C、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注意“啊”的讀音以及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用贊嘆的語氣,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5)、讀讀最后一句話,想想這句話寫作者游覽漓江水的什么?說明了漓江水怎么樣?(分析后指導朗讀)
(6)、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課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與漓江的水進行比較,然后用一個排比句具體寫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三個特點,最后還寫了人的感受,你能按這樣的順序把這段文字背下來嗎?
。ㄋ模、仿寫訓練,讀寫結合:
(1)比較下面句子,說說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啊!
B、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2)照樣子,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例:漓江的水很綠。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A、公園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節日時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媽媽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ㄎ澹⒖偨Y。
這節課,我們不但欣賞了美麗的漓江水,體會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同時還學習了作者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并能仿寫句子。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桂林的山”。
。、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自然段。
2、自學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
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瀾壯闊) 靜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鏡) 綠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2、積累課文優美的語段,初步體會排比句式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認識分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通過看圖、學文,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風景,感受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讀文,看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點畫下來。
特點:奇(拔地而起,形態萬千)
秀(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結合課文解釋: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漸高上去,而是仿佛從地面上突然高出來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連: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連綿起伏,接連不斷。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連。
奇峰羅列:羅列:排列。奇形怪狀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擋著這一帶。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聳立著。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3.練習朗讀(可小組中互相讀)讀出桂林山的特點和喜愛之情。
4.小結:作者在觀察桂林山時用了什么方法?描寫時又用了什么方法?
觀察:抓特點。觀察時注意了山的形與色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
描寫: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點,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讀起朗朗上口,富有詩韻。
。ǘ⿲W習第四自然段
朗讀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說一說。
(三)檢查生字預習。
“綿”與“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綿,綿長、綿延、連綿;棉,棉花。
。ㄋ模┳鳂I
1、練筆:寫寫感受或運用典型句式寫幾句話
2.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教學反思:
3、記金華的雙龍洞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了解游覽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學重點:了解游覽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條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導入課題,板書題目。
齊讀題目,指導理解“記”的意思。
二、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大概寫了什么。
三、檢查預習情況,指導讀準生字詞。
四、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薄枺喊从斡[的順序,課文可以分幾段?怎樣分?
。、檢查分段情況,指導分段。
五、再讀全文,說說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游覽的路線是怎樣的?
板書: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六、講讀課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讀課文說說。(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板書:一片明艷)
。、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感情朗讀。
。、作者還聽到了什么?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
。、作者為什么要寫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
。、作者先游覽了洞口,你覺得洞口有什么特點?(板書:突兀森郁)理解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外洞又有什么特點?讀讀文中的句子,仔細體會,然后說說。
8、、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五、小結:
這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跟作者一起游覽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六、作業
背誦第三自然段
板書設計:
板書: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了解外洞和內洞及孔隙的特點。
2、體會祖國山河景色的秀麗。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容。
2、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點?(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說,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過渡: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二、教學第四段。
1、這孔隙有什么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讀后問:
、僮髡哂檬裁捶椒ㄍㄟ^孔隙?(小船)這樣小的小船通過孔隙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窄板書:窄)
②人臥在船上后那個樣子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人要這樣貼著船才能通過孔隙又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矮板書: 矮)
、勰敲矗〈涍^孔隙時的感覺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 讀后問:“擠壓”是什么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說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么特點?(孔隙險板:險)
。、小結: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著板書理解)
。础⒃O計引讀: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5、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錄相,親自看看孔隙是怎樣的和人怎樣進出孔隙。
6、作者就是這樣先寫出孔隙的窄,再寫孔隙的矮,最后寫孔隙的險的特點的。試按這樣的條理練習背誦這一段,先自由練背,再指名試背,互相背。
三、教學第五、六段。
1、過渡:經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么特點呢?
。病⒛x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么?
。、指導理解每句話講了什么,并結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币痪,概括出內洞的特點。(板書:黑、奇、大)
。、內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觀看錄相,欣賞體會。
。怠⑾旅嬲埻瑢W再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洞的?
。、讀到這里,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嗎?哪個句子講明了?指名讀出有關句子,再相機點題。
四、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句子來說說怎樣出洞的嗎?出示幻燈,學生先說,再指名說。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著作者游覽了孔隙和內洞,了解了孔隙和內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六作業
1.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2.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1)那棵松樹的枝葉十分繁茂。
(2)登上山頂,我感到舒服極了。
板書設計:
景象奇異
金華一羅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內洞
寬 高大 窄小 黑大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朗讀課文,給課文列提綱。
2、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給課文列提綱。
教學難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指名說說每一段講了什么?
二、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贊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導給課文列提綱。(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再匯報討論)
四、質疑,完成課后練習,讀讀寫寫。
五、總結全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我們欣賞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領會到了祖國山河的可愛。課后大家要認真讀讀課文,好好欣賞欣賞。有機會,我們親自到雙龍洞去游一游。
六、作業
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板書設計:
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教學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每當我們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想到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國的西北邊疆,還有一道奇特的風景,那就是地域廣袤,景物豐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壯觀,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與眾不同。你在夏天見過雪嗎?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見到雪,雖然有雪但是一點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樣涼爽,而且有著春天一樣的美麗。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進 《七月的天山》。
。ò鍟n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讓我們帶著對天山的向往,讀一讀課文,看看七月的天山會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三、再讀課文,解決字詞
天山的美麗奇特就蘊涵在課文的字里行間,請大家再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準確,遇到不會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同學問老師。
檢測生字掌握情況,用大屏幕出示易錯的字詞,指名領讀。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時間的先后順序、游覽的先后順序、地點變換(進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進天山深處)
五、匯報交流 ,升華情感
作者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抒情的筆調,寫出了獨具風韻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讓我們仔細地閱讀課文,看文中都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樣的?
學生匯報雪峰和溪流的特點。
2、潔白高聳的雪峰,歡快跳躍的魚兒,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涼爽而又富有生機和活力。隨著作者腳步的移動,我們又將見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圖。
學生匯報森林特征。
。、茂密的森林,細碎的日影和馬蹄濺起的水聲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天山密林幽靜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筆下更是美不勝收,別有風韻!學生匯報野花的特點:
例: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
在悠悠飄浮著的白云的藍天,全是變幻莫測的圖案,藍白相間,像登不盡的天梯那樣無限,像童話中的仙子那般夢幻,像神話中的宮殿那樣若隱若現。
。、天山深處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兩岸滿地鮮花,猶如進入了春天的大花園。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你能給最后一段換種說法嗎?
作者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六、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繪出了天山之夏的獨特風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寫作順序和抓住事物特點寫作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板書設計
七月的天山
美麗奇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一
教學目標:
1、增強口語表達的能力。
2、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能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3、積累語言,增強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4、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驕傲。
5、在口語交際中,培養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能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難點: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習作,順序清晰,生動具體。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ǹ谡Z交際)
教學目標:
1、增強口語表達的能力。
2、在口語交際中,培養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點:弄明白春游計劃要說清楚哪幾個要點
教學難點:說清春游方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引入:春天已經悄悄地來了,你從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氣息?春天你們想出去找找春天嗎?今天我們就要商量商量,怎樣才能快樂、安全、有意義地找到春天。
二、讀課題,明要要求。
1、自讀課題,弄明白說話的主題是什么。(春游計劃)
2、圍繞這個中心,要說清楚哪幾個要點呢?
。1)時間、地點
。2)準備工作
。3)開展的活動
3、除了書上提到的這幾個方面,你覺得還有必要說清楚什么。(自由補充)
三、分小組討論
1、提出要求
。1)圍繞中心話題進行討論。
。2)分工合作,團結協作。
。3)學會傾聽
。4)作好記錄,形成書面計劃草案?梢员砀竦男问竭M行。
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準備工作
分工
其它
2、進行討論。
3、各小組進行匯報。
4、評一評:取長補短,統一意見,形成班級的春游方案。
四、作業:寫一份春游計劃
板書設計:春游計劃(時間、地點、準備工作、開展的活動)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習作)
教學目的:
1、 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能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2、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驕傲。
教學重點:
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能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難點:
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習作,順序清晰,生動具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引入:春天來了,校園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機,同學們在課前仔細面容了校園。你覺得我們的校園美嗎,最美的是什么。(自由發言)想把這些美用筆記錄下來嗎?
二、讀題:明要求。
1、自讀題目,弄清寫作的內容和要求。
2、梳理:內容:(1)校園的一處景物
(2)別處的景物
。3)發生在校園的一件事
要求:順序清楚,內容具體,語句通順。
三、指導選材:
1、典型性:寫一處景物,選擇最美的、自己觀察得最仔細的。
2、新穎:善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
四、指導寫法:
1、要有一定的順序
2、怎樣寫具體:觀察要細致;采用多種表現手法;語言優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組交流自己的構思,在交流中得到啟發。
2、提出自己在思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六、擬定草稿。教師指導,及時發現優點和問題。
七、作業:完成本次習作
板書設計:一處景物,選擇最美的、自己觀察得最仔細的。一定的順序寫具體
教學反思: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日積月累)
教學目標:
1、積累語言,增強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2、學生通過誦讀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3、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背誦
教學重點:
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背誦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誦讀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檢查讀詞語盤點里的詞語,有選擇地聽寫。
二、我的發現。
1.分角色讀對話。
2.說說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么?
3.讀句子,回到課文中去找這些句子,再讀一讀,說說這樣的句式有什么好處?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讀到過這樣的句子。
三、日積月累。
1.自由朗讀詩句。
2.說說自己讀懂了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
3.教師點評釋譯。
4.比一比,看誰背得多,看誰背得快。
四、寬帶網。
1.自讀?磮D,讀文,說說從中了解的知識。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識:搜集或下載資料,遨游祖國的山山水水。
4.集體交流:圖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圖片口頭介紹,或者借助投影儀口頭介紹。
五、作業:默寫“日積月累”的詩句
板書設計:排比(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
祖國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教學反思:
[人教版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1》教案設計
8.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