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這樣的老師》教學設計 教學教案設計(S版六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7-1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一個完滿的球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聯系中解讀文本。本設計以“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為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不僅從“懷特森老師本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來體會,還注重聯系 “我的心情變化”“我們的行為變化”來探究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展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從而獲得全面的感受與認知。

    同時,教要立足于學。本課在整合教材和學生需求共同擬定學習方案的基礎上,先學后教:學生按照選擇或自擬的學案自主探究,因需合作交流;教師因學習重點和學習態勢引導共議,師生、生生間碰撞交流。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實現文本內容的重組,為因學定教提供可能,有利于學生認知的建構。

    【教學背景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是一種“沖突”。首先是視覺上的沖突:懷特森老師別具一格的科學課讓學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沖突:他們沒想到懷特森老師會“戲弄”自己的學生,這讓他們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維方式上的沖突: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還是教師和教材的忠實信徒,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去懷疑老師和教科書上說的,這是對他們多年來一種思維方式的挑戰。最后是生活習慣上的沖突,懷特森老師不僅教會我們用“新懷疑主義”去學習,也教會我們用“新懷疑主義”去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能夠結合正側面描寫來了解人物的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這種側面描寫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設計】

    1、學會3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說出課文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初步擬定學習方案。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30課(齊讀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問題嗎?(預計學生可能提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個老師與別的老師有什么不同……)帶著這些問題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

    1、按自然段開火車朗讀課文,注意做到正確流利。

    2、提出并解決不理解的詞語。

    解決學生不理解的詞語后,提出:

    (1)面面相覷 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同學們為什么會面面相覷?

    (2)冰川期 你們知道冰川期是什么時期嗎?(地質上的一個時期,在新生代的第四季,當時氣候非常寒冷,歐洲和美洲北部都被冰川所覆蓋,也叫冰河時代。)

    (3)胸有成竹 文中說我做什么胸有成竹?

    (4)鄭重其事 懷特森老師是怎樣鄭重其事地講“凱蒂旺普斯”的?

    (5)狡黠是什么意思?(狡詐)懷特森老師眼里為什么閃過狡黠的光芒?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學: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想知道的?在書上做個標記。

    2、匯報:

    (1)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略)

    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指名說,修改完善,達到人人會說(這篇課文寫的是,懷特森老師把一個不存在的凱蒂旺普斯介紹給我們,我們沒有懷疑,結果考試時我們都不及格。從這件事我們學會了新懷疑主義,從而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2)提出不懂的問題:

    存疑置后處理的問題預計有:

    為什么說上懷特森老師的課,每一節課都是不尋常的探索?

    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新懷疑主義”指什么?我們是怎樣學會“新懷疑主義”的?

    懷特森老師介紹的“凱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點?

    文中兩次提到“正視”有什么含義?表達了“我們”“我“什么樣的心情?

    四、明確進一步學習的方向

    1、你覺得《一個這樣的老師》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可聯系課題、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課后2題確定)

    2、下一步我們深入學習什么呢?

    首先看看學習《一個這樣的老師》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弄懂什么--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他帶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

    還要解決我們不懂的問題--懷特森老師介紹的“凱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問?……

    3、擬定進一步學習的方案:

    學生自擬后師生交流,形成建議性學習方案和自擬學習方案。(此處略,見第二課時)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并寫出對他的評價。

    2、體會側面描寫人物的作用。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30課《一個這樣的老師》。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從這件事,可以了解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學案: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思路1:默讀課文,看看懷特森老師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思路2:默讀課文,思考在懷特森老師教“我們”的過程中“我”的心情和行為有了哪些變化,“我”認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二、依學案自主探究,因需交流。

    三、共議交流。

    ●懷特森老師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

    (一)“凱蒂旺普斯”事件。

    在“凱蒂旺普斯”事件中,預計學生對懷特森老師最初的認識可能是零散的、片面的,如:他們會認為懷特森老師是博學的、戲弄學生的、教會我們懷疑的……教學時可依照學生的發言順序教學,而后進行整合提升。

    1、弄清“凱蒂旺普斯”事件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粗線條感受懷特森老師的與眾不同。)

    2、經歷“凱蒂旺普斯”事件的過程。(依學生發言順序教學)

    懷特森老師擺擺手,讓大家平靜下來:“難道你們自己沒有想過嗎?既然是‘絕跡’了,那就什么也沒留下。我向你們描述它的夜間視力、皮毛的顏色,以及許多根本不存在的現象,還給它起了個可笑的名字,你們竟一點也沒有起疑心,這就是你們不及格的原因。”

    (1)懷特森老師認為“我們”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知識性的,而是沒有對老師說的話做認真的考慮,發現其中的疑點。)

    (2)我們再看看懷特森老師向“我們”介紹的凱蒂旺普斯,看看我們該不該起疑心?

    懷特森老師笑了笑,“那是一種夜行獸,在冰川期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絕跡了。”說著,他從講桌里拿出一件動物頭骨,向我們解釋起這種動物的特征來。講完,他把頭骨交給前排的同學,讓大家輪流觀察一下。

    (引導學生把冰川期絕跡和動物頭骨結合起來考慮,體會到在冰川期絕跡的動物留下來的應該是化石而絕不是頭骨。也可以從冰川期留下的動物“頭骨”那么珍貴,不可能任由一個普通老師隨意擺弄這點來談。)

    追問:懷特森老師是要教我們從凱蒂旺普斯身上學會懷疑。還能從哪兒感受到懷特森老師要教我們學會懷疑?

    (3)從考試成績登記在冊教會我們必須學會懷疑。

    過渡:在這次“凱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請按思路2學習的同學來談談感受。(喜歡--吃驚--憤怒--領會良苦用心)(引導學生先讀出表示“我“心情變化的語句,再談感受并讀出自己的感受。)

    ……我心中暗想,這回我遇到一位博學的老師了。

    ……可是,當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卻驚呆了:我答的每道題旁邊都打著大大的紅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師講的寫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錯了。

    ……“那你為什么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地講?為什么還要考試?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頭,我緊緊抿住嘴唇,控制著自己不嚷出來。

    ……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么。(?)

    師:讀讀這些句子,結合上下文談談“我”當時的心情怎樣?(文字或標點加重處表示變色或對比)

    (學生可能會從懷特森老師介紹的連生物比賽獲過獎的比利都不知道的凱蒂旺普斯身上感受到他是一個博學的老師,產生對他的喜歡之情;可能會從“大大的紅叉”“完完全全”以及兩個連續的!感受到“我”對這樣的結果不可思議,非常吃驚;可能會從懷特森老師的解釋中感受到“我們”覺得他在“戲弄”我們,我非常生氣甚至是憤怒;還可能會從懷特森老師把“我們”不及格的成績登記在冊感受到“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么。”從而領會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

    追問:從我的心情變化中,感受到“我們”心中的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呢?(引導學生在凱蒂旺普斯事件的過程中體會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教我們懷疑的老師。)

    小結:懷特森老師用一個莫須有的凱蒂旺普斯,讓我們懂得對于老師說的也要認真思考,要敢于對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地方提出質疑。這種教學方式讓我們覺得與眾不同,你還能從哪感受到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

    (二)“小轎車”事件。(略處理)

    師: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為什么說這是不尋常的探索?為什么說每一節都是?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教師教學“什么是生物”的教學方法,感受“小汽車”事件的與眾不同,從而感受到懷特森老師是一位教我們學探索的老師)

    (三)小結:正是在這一節又一節不尋常探索的科學課上,我們懂得了……

    逐漸的,我們懂得了,書本上寫的,老師說的,并不是一貫正確的,事實上沒有誰是一貫正確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用事實,用科學的方法,糾正錯誤,而且應當有堅持真理的毅力。同學們把這種學習方法稱為“新懷疑主義”。

    1、你怎樣理解“逐漸的”?

    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懷特森老師既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師:從懷特森老師那里我們學到了“新懷疑主義”。那么在懷特森老師教我們科學課之前和之后,我們的學習行為有什么變化呢?

    (引導學生結合“我們”行為的變化過程:不習慣質疑--學會了新懷疑主義--把新懷疑主義帶進了所有的課堂--把新懷疑主義帶進了我們的生活,感受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對我們影響深遠的老師)

    師:從“我們”的這些變化中你們感受到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呢?

    (引導學生感受到懷特森老師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總結拓展。

    是呀,懷特森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教會了孩子們怎樣學習,這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大衛.歐文,他寫的《第一家爸爸銀行》風靡全球。試想如果他在少年時代沒有遇到懷特森老師,那么他還會是今天的大衛.歐文嗎?

    五、作業。

    必做:

    1、練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選做:試著把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帶到你的學習生活中去。

    附板書設計:

    25 一個這樣的老師

    與眾不同:學質疑 影響深遠:學習方式

    學探索 生活方式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 價

    內 容

    努 力

    目 標

    完成情況

    (A或 B)

    總 評

    (A或B)

    朗讀

    1、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正確、流利、有感情

    等級:

    評語:

    積累

    2、正側面描寫的方法

    理解、運用

    3、摘抄好詞佳句

    書寫端正、邊寫邊背誦

    理解與

    表達

    4、說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盡量全面科學)。

    能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

    5、感受“我”心情和行為變化的原因

    注重聯系文本,并體會在表達人物精神上的作用

    說明:(1)生評后師復評4、5

    (2)“1、2、3中有兩項為A,4、5中有一項為A”,總評等級可評為A。

    【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注重在聯系中讀懂課文,引導學生在“我“心情和行為的前后變化中感受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并通過作業的形式加強課內外結合。學生轉換角色、深入文本,參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高。同時,本節課注重了重點句段的感悟與理解,既突出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又強化了文本所傳遞的人文情感。

    【教學設計點評】

    在語言聯系中落實德育目標

    《一個這樣的老師》一課通過“凱蒂旺普斯”事件和“小轎車”事件塑造了一個教學方式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又通過“我們”行為的前后變化闡述了懷特森老師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的德育目標是: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并寫出對他的評價。德育目標的落實要分兩步,首先要了解懷特森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然后才能對懷特森老師做出正確科學的評價。張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聯系中感受人物品質,感受人物精神,落實德育目標。這個過程也滲透了在聯系中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一、在“我”心情變化的聯系中認識懷特森老師。

    本文在記敘“凱蒂旺普斯”事件的過程中除了對懷特森老師語言和行為的直接描寫外,還對“我”的心情做了細致刻畫。教學時張老師引導學生在體會“我”心情變化的聯系中感受懷特森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首先找到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語句:“我心中暗想,這回我遇到一位博學的老師了。--可是,當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卻驚呆了:我答的每道題旁邊都打著大大的紅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師講的寫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錯了。--“那你為什么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地講?為什么還要考試?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頭,我緊緊抿住嘴唇,控制著自己不嚷出來。--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么。”

    其次張老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探究“我”心情變化的本原,從而感受“我”心情變化的過程:喜歡--吃驚--憤怒--領會良苦用心。

    最后張老師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方案中思路2的學習收獲時引導學生在經歷“我們”心情變化的過程中感受“我們”對懷特森老師的認識過程,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教學方式與眾不同的老師,這樣不僅起到了在文本的前后聯系中立體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也使德育目標得以初步落實。

    二、在“我們”行為變化的聯系中認識懷特森老師。

    是懷特森老師與眾不同的科學課讓我們懂得了:書本上寫的,老師說的,并不是一貫正確的,事實上沒有誰是一貫正確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用事實,用科學的方法,糾正錯誤,而且應當有堅持真理的毅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懷疑主義”,這種“新懷疑主義”對“我們”產生哪些影響呢?張老師引導學生聯系懷特森老師教“我們”前后,我們的學習行為有哪些變化來談。通過梳理,同學們發現在懷特森老師教“我們”前后“我們”的行為經歷了這樣的變化:不習慣質疑--學會了新懷疑主義--把新懷疑主義帶進了所有的課堂--把新懷疑主義帶進了生活。課文學到這兒,學生已深深地感受到懷特森老師這種教學方式里面的價值,那就不難體會到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用新懷疑主義帶給學生一生深遠影響的老師,這樣學生對懷特森老師的認識全面而深刻,德育目標已基本落實。

    三、在與文本有聯系的作業布置中認識懷特森老師。

    文本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不僅是對文中的“我們”產生強烈的震撼,又何嘗不震撼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呢?因此張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項作業:“懷特森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教會了孩子們怎樣學習,這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大衛.歐文,他寫的《第一家爸爸銀行》風靡全球。想像如果他在少年時代沒有遇到懷特森老師,那么他還是今天的大衛.歐文嗎?我們也做一次探索。”這樣的要求既深入地說明了懷特森老師對孩子們一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體現了與文章內容上的聯系,也是對懷特森老師新懷疑主義的發展和延伸,體現了課內外的聯系。

    語文教學中德育目標的落實是要摒棄空洞說教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目標,提高實效性呢?我想應該將德育目標與知能目標結合起來,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解讀感受文本的思想內涵,在感受思想熏陶的同時體會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不僅是三維目標整合的需要,也是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必由之路。

    [《一個這樣的老師》教學設計 教學教案設計(S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語文S版《神鳥》教學課件

    2.語文s版下冊教學計劃

    3.s版程門立雪教學課件

    4.s版搭石課件

    5.s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模板

    6.語文s版開天辟地教案

    7.語文S版窮人課件

    8.語文s版搭石課件

    9.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z、c、s》教案設計

    10.小學語文Z C S的教學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成高清日本亚洲成高清 | 在线国产日韩欧美播放精华一区 | 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