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裙的故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老師獎勵給小女孩一件小藍裙子,于是出現了一系列的不協調,不對勁。為了協調,小鎮上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變化。這說明一個大的進步往往是從微小的改變開始的,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
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來寫,用一段話或幾段話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本文就是運用這一方式進行記敘的。即由小藍裙引出一系列從“不協調”到“協調”的變化,最后改變了一條街的狀況,文章線索清晰,條理分明。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要注意一下幾點:
1、要安排好寫作順序。可以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也可以按照事情的地點轉換順序來寫。
2、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寫完整。
3、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
4、重點部分既要注意順序一致,又要注意使習作前后連貫,形成一個整體。
完成了《小藍裙的故事》一課的教學。回顧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四年級的訓練重點,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始終離不開閱讀與寫作,閱讀是吸收,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輸出,是閱讀的運用。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是閱讀能力的最高體現;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是寫作的必要鋪墊。新課伊始,回顧完課文的主要內容后,再一次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走進課文劃分段落,從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么?到哪又是經過,經過怎樣?到哪又是結果,結果如何?明確敘事文的寫法,為課下的練筆作好鋪墊。
二、批注式閱讀真正走入課堂。
這節課我采用課中專題批注。讀懂重點內容,學習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提出的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不協調,為什么不協調,寫出你的想法”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采用默讀---批注-----交流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書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付鵬寰同學還有一個重大發現不很協調------不協調-------很不協調,三個不協調之間是曾層層遞進的關系,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三、結合課文,聯系生活,滲透德育。
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當學生們了解了小藍裙把小女孩家里的不協調變得協調之后又給小鎮帶來的巨大變化后,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進而請同學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不協調的地方?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的談到了班級中的不協條之處,校園中的不協調,家庭中的不協調,社會中的不協調,世界的不協條,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思想與思想撞擊的智慧之花就這樣在課堂上競相綻放。學生讀書的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滲透中、靈魂的凈化中得到提煉和升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空洞無力的說教,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學習的殿堂
課堂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設計中還存在如下不足之處
一、讀的不夠。縱觀整堂課,如帶有三個不協調的句子應對比讓學生來讀,抓住重點詞“不很”“不”“很不”在讀中感受他們層層深入的關系。還有結尾處應讓同學們想象一下變化后的小鎮是什么樣,讀出那種驚喜贊嘆的感覺。
二、備課不夠細致。文中出現三次不協調,實質有四個不協調之處,第四處沒能及時總結。應讓學生找到,總結出來。如這樣設計:還有一個不協調的地方,想想會是哪?如果讓你在不協調前面加一個詞,你會填什么?為什么這么填?這樣就完整。
反思本節課,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無論是對于教材的解讀還是對教案的設計,無論是對課堂的調控還是對學生的把握都還不夠成熟。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學習,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鉆研,時時總結,常常反思,更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小藍裙的故事》教學反思 (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3.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
6.梁思成的故事教學反思
10.西師版美麗的祖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