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復述畫家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過程。
3. 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所受的啟發(fā)。
重點難點
1. 了解并能復述畫家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經過。
2.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所受的啟發(fā),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魯班發(fā)明鋸子掛圖,現(xiàn)代少兒科技作業(yè)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實物引入,直觀形象(7)
1.展實物,出示有橡皮頭和無橡皮頭的鉛筆,讓學生比較,說說它不同之處和利弊。
2.揭課題,設懸念。在鉛筆上加個橡皮頭,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頭鉛筆,可就這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卻經歷了很不簡單的一個過程。你想知道嗎?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8)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全班交流:說說自己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
三、細讀課文,精彩復述(15)
1.再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李浦曼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過程。
2.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評議,著重突出:
⑴第三段:李浦曼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具體經過,引導學生抓住“專心致志”“凌亂”“發(fā)了狠心”等重點詞語,走進窮畫家的內心世界,并指導情感朗讀。
⑵第二段:了解畫家和背景,體會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精神。
四、發(fā)明探因,拓展延伸(5)
1.想一想:窮畫家為什么無意中竟變成了發(fā)明家?
(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設法地克服。)
2.議一議: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你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嗎?
五、課堂作業(yè)
1.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介紹畫家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生活背景 贊揚畫家
橡皮頭鉛筆 講述畫家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經過 的執(zhí)著進
這個發(fā)明給人們帶來了方便 取精神
讓孩子真正自主起來
--教學《橡皮頭鉛筆》有感
雖說也教了幾年書了,可在平時的教學中,卻總是不大敢放,怕孩子脫離了主線,怕放出去收不回來。
今天我上《橡皮頭鉛筆》。這是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鼓勵人們善于從生活中獲得發(fā)現(xiàn)的文章,介紹了橡皮頭鉛筆是怎樣發(fā)明的。
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氣去講解。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解決了,把課文讀通順;然后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接著我讓學生再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李浦曼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過程……一切都很順利,學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由于本課的故事性很強,同學們積極性很高,特別是男同學說得頭頭是道,連平時發(fā)言很少的周俊洪也知道了發(fā)明橡皮頭鉛筆的過程。
那從這個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啟發(fā)呢?我剛剛提出問題,準備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我想,立即抽問學生他們可能只會胡扯一通。不料有幾個同學已經舉起了小手。第一個站起來的吳林說:“老師我從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畫的條件十分艱苦,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他還能堅持作畫,我覺得他有吃苦耐勞的毅力。”不錯,看來學生對李浦曼的生活條件有了認識,學生通過自己反復讀也能得到深刻的體會。我立刻表揚他,能在讀中理解課文,了不起。因為吳林已經說了,我就干脆放手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在自讀中完全吃透了,還能說出從哪些地方得到這樣的體會。我感到很欣慰,以前我總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導,怕漏掉一個問題,其實學生自己就能夠完成。
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為什么不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學習呢?新課程已經轟轟烈烈地搞了幾個年頭,在平時總是說要學生自主學習,但真到了上課時,又怕這怕那,不敢把權力下放給學生。對于問題的設計,我們總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對于孩子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預設好,看似學生在發(fā)揮自己的自主性,其實給的問題總是在一定的限度內,尤如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手掌之中。對于課文的理解總是根據(jù)教師備課時想到的學生有可能不懂的,或者是重點的等等,最后這怕孩子不明白,那怕孩子理解不深,對課文講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離破碎。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這是不是有必要呢?我們應該放手給孩子,讓孩子來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讓他們先自主地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一遍,然后再讓學生說說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把孩子們真真切切不懂得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商榷解決,有些重點如果孩子們沒有提到,這時教師再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橡皮頭鉛筆》教學設計 (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3.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