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 (鄂教版六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7-8-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課題“出塞”。你為什么讀sài,詩題中“塞”是什么意思?(邊塞、關塞)

        從詩題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反映邊塞生活和戰爭的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提到邊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煙、黃沙、荒草……)

        可見邊塞自然環境惡劣,怪不得王維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昌齡寫過“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這樣的詩句。

        (將士、血戰、兵戈……)

        戰爭是慘烈的,王昌齡曾寫過“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王翰也曾寫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詩句。

        [評:人文性,不管怎樣理解,說成是人類、文化、文明也罷,說成是人性、修養、情操也罷,總之,必須承認,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想活動。它的物質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且,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象,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生對古代戰爭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結合一些資料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是怎樣描寫邊塞生活的?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句詩中“人”指的是――?(戍邊的征人)

        從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邊塞遠,離家時間長)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條件艱苦,戰爭殘酷,離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讓我們從上一句詩中找答案。(明月,邊關)

        那“秦時明月漢時關”你怎樣理解呢?

        學生回答。

        為了理解這句詩,讓我們先看一段資料: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來詩人想告訴我們的是: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舊是萬里長征久未還。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會想些什么?

        是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征人們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讓我們一同來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眼淚;

        ③ 征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淚水,稚嫩的心靈在吶喊;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評:通過想象,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征人的苦,以及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戰爭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

        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古代的邊塞詩,也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唐李頎《古意》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讓我們齊讀。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后兩句講了什么?

        “龍城飛將”指的是誰?(漢朝李廣將軍)

        秦漢至唐,將軍無數,詩人為什么單單提到漢朝的李廣將軍的?

        讓我們看一段資料:漢朝李廣將軍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后,稱其為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結合資料,說一說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了什么?   

        這兩句是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教師提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小結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一齊讀全詩。

        [評:在這節課中學生深深地體味到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國家的愛,這一切都是對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體驗上,給學生一個正確地認識,從小樹立對和平的熱愛]

      三、結課升華

        學習這首詩,我們不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古詩,更結合了大量資料,讀出了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和平的渴望,這些詩文深處的內容。我還有一些資料可作為這首詩的補充。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師: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爭”讓我們感慨,讓我們唏噓,這讓我們看到了和平的可貴,我們呼喚和平。

     

    [《出塞》教學設計 (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鄂教版小學科學課件

    2.小學信息《曲線工具的使用》說課稿鄂教版

    3.鄂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我的寫作夢》教案

    4.鄂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測試題

    5.鄂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夏天和冬天》教案

    6.鄂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題2017~2018

    7.鄂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提升測試題

    8.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9.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10.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电影久久久久久 | 野狼在线亚洲AV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永久免费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丝袜 | 婷婷色五月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