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趙家菊
設計理念
本文是一篇抒寫母愛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對養母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征,語言淺顯感人,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同時,更是學習用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用典型形象來抒發情感的好例子。因此,本文的教學原則是: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文本閱讀中悟“情”究“文”,從而使學生在親情中經歷一次情感碰撞,在生動的形象、精彩的語言中經歷一次散文涵泳。
教法學法
以讀為主線,以“激興初讀→啟悱梳讀→自由析讀→拓展類讀”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拓展延伸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展開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配畫詩:孟郊的《游子呤》,讓學生重溫此詩,勾起對親情的向往。)同學們,重溫這首詩,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自然回響在我們耳邊,這就是偉大的母愛!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新課文,這就是――
二、板書課題、讀題
用藍色粉筆、行楷書在田字格中書寫課題。(行楷書書寫是起示范作用,藍色寓意深沉。此意不必說明,只是使學生在視覺上有所刺激,從而達到思維上的觸動。)
讀題,針對題目包含一個多音字“小巷(xiàng)”和南方語音中掌握不夠的兩個翹舌音“深(shēn)處(chù)”,結合讀題進行正音。
三、激興初讀
(二) 讀了課題,你想到些什么?
(二)帶著你的猜想閱讀課文,看看與你的猜想是否一致?
(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入初讀課文階段,此時教師巡回獲取學生閱讀信息。)
四、啟悱梳讀
(一)每位同學心里說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此時學生肯定想說說不出,趁勢指導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促使學生再讀課文,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全班交流:讀了課文,我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此時學生的交流會出現幾種情況:有的可能比較完善;大多數可能并不完善。]
(三)回讀課文,根據剛才大家的發言,到文章中劃出應該知道的情節。
[應該明確的內容:1、用自己賣冰棍的微薄收入收養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攤,頗有節奏地用竹棒叩擊著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來到我身邊,隨即央求熱心人把幼小的我放進她瘦癟卻溫暖的懷里”。)2、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積蓄換住處;(“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幾年的小木棚,搬進了小巷深處那間門口有兩個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3、為了“我”,她改變了以往潑辣的性格;(“母親當初是極潑辣的……”“有人說:‘為了這個丫頭,英姨改好了!’”)4、為了“我”,她終年辛勤勞作,苦心經營;(“我曾問她做生意的秘訣,她總是笑著說:‘坐在太陽最毒的地方守著賣,是絕對不會錯的’;“到了冬天----冰棍無處可賣的季節,母親就會操起針線縫制出二十多條棉被,租給趕集的或幫工的鄉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于是,整整一個冬天,母親又忙于拆拆洗洗縫縫補補。)5、把“我”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并為“我”讀書取得的一點成績而驕傲;(“在這個家里,雖然苦點,我卻被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讀一些母親不懂的書;”“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給啥也看不見的母親,還特意地向她轉述了老師的話。母親竟高興得落了汨。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著,逢人便拿出來給人看,說:‘我家莉兒可了不得,老師贊她有出息。”)6、當“我”為家的貧困,母親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學甚至厭惡這個家,想離開這個家時,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現得很平靜;(“有人向她問起我,她依舊滿面春風:‘莉學習忙呢!老師贊她有出息呢!哪會在家耗時間!’“除了我,誰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莫”。)7、她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每月進城給“我”送生活費和營養品,可是為了照顧“我”的情緒,每次進城都默默地讓別人帶到學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親果然遵守諾言,每月由一位早年住進城里卻經常回鄉的老婆婆幫我捎來一些營養品及生活費”;“每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車,下車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讓我帶給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車……)]
(四)找到自己最受感動的部份仔細讀讀,讀出你的感動來!
(五)齊讀一遍課文。[意在鞏固,代替小結]
五、作業:用行楷書寫課文后面的詞語,有興趣的同學再從文章中挑選五個以上的新詞用行楷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我們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的愛女之情。雖然文中的“我”被生母遺棄,但有幸遇到了一位人窮志不窮的好媽媽。這位媽媽的平凡而偉大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自主分析吧。
二、自由析讀
(一)用較快的速度通讀全文。
(二)把最感動的部分再讀讀,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地方,并與大家分享。
(例如:“我曾問她做生意的秘訣,她總是笑著說:‘坐在太陽最毒的地方守著賣,是絕對不會錯的’”;“到了冬天----冰棍無處可賣的季節,母親就會操起針線縫制出二十多條棉被,租給趕集的或幫工的鄉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
(三)把不懂的或是值得懷疑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研究研究。
(例如:既然母愛是偉大的,那為什么作者的生母卻把她拋棄?既然養母是“啥也看不見”,怎么又能縫制被子?)
(四)試著把作者的寫作思路列出來。
(要點提示:滿足、自豪→回避、厭惡→淡忘、隔絕→悔恨、落淚)
(五)文章中的“母親”形象很感人,這感人的形象是由哪些具體的描寫一步一步構成的?
(使學生領會“抓住典型細節突出人物形象的散文手法”。比如:小巷、竹棒、母親的外貌、母親的語言)
(六)文章為什么要用“小巷深處”為題?
(要點提示:“小巷深處”是作者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家,更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三、拓展類讀
(一)閱讀《語文讀本》中第103頁的《父親》,領會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三) 閱讀本文后面的《兒子眼中的父親》,了解人的“感情變化是由認識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常理。
四、小練筆
(一)從文章中摘取一些自己認為絕妙的詞句;
(二)在我們的生活中,自己的爸爸媽媽肯定也是愛子愛女如命,仔細想想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先想想有哪些感動人的具體情節,選擇其中一個先理出順序,再寫作成片斷。
【板書設計】
小 典 感
巷 母親 愛(重如山、深似海) 型 人
深 我 被愛(迷途知返) 細 形
處 節 象
教學反思
課程是什么?專家指出,課程是受教育者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我們進行的這第八次新課程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學習行為喚發出來。這種自主包括“主動地學”和“有主見地學”。
本文教學共有多處體現這種自主學習。比如:激興初讀前讓學生讀題目想想會寫些什么;初讀后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劃出自己最感動的內容等。
本文教學中教師對文本沒有作過多的單向傳授和煩瑣的分析,而是讓學生讀原汁原味的課文內容。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讀原汁原味的“綠色文本”是滋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必要途徑。
作者郵箱: jj2981@sohu.com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教學設計評語
3.賣油翁教學設計
5.反義詞歌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教學設計模板心得
8.詩經教學設計精選
9.《荷花》教學設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