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半月談”上看到一則 “老師怎能說‘監考不嚴的時候可以看別人的’”的報道,該報道說學期末考試前,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回家后突然問家長:“爸爸,老師今天說了一句話很怪,她說‘監考不嚴的時候可以看別人的’,真的可以這樣做嗎?看別人的不是作弊嗎?”爸爸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良久對女兒說:“不管老師怎么說,考試是憑實力,相信自己,不能抄別人的!”
看了這則報道,引起我的思考,這種現象存在嗎?結果肯定和大家想的一樣:有。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一個學校,很多學校都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當前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單一,惟考試成績是瞻。雖然學校明令禁止成績排名,學校之間不用成績排名,改為等級制,但評價一所學校、一個班級教學質量好壞,其實還是看考試成績。可以說,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既關系到學校的生存發展,又關系到教師的績效分配,那么學校與學校、班級與班級間存在競爭就是必然的。但是這種現象的存在正常嗎?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從這不難看出,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最后利用學到道理和知識來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的。小學生正是品德形成的階段,正需要教師的教導、培養,將其引上正路,生發正直、誠實等優秀品德。但誰能想到,應該當此重任的教師,居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其道而行之,親自教孩子如何作弊,真是讓人感到可悲啊!這就是目前教育的現狀啊!仔細思量我們學校的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啊?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讓教師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理念,明確教育的職責和目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教師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學校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師是學校教育的承擔者和組織者,肩負著重要的育人使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從社會得到什么,以及給予了社會什么,這兩者之間要保持嚴格的和諧,只有懂得這些道理的人,才會養成向往文明的愿望,否則就會產生野蠻行徑。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愛崗敬業精神。
二、改變育人觀念,從“教書”向“育人”回歸。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本職工作,但在現實生活中,“教書”與“育人”的分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有的教師對教育教學的主次認識不清,認為教好書就等于是育好人。“教書”向“育人”的回歸,從知識角度看,是從“傳承”到“創新”;從學習方式看,是從“接受學習”到“主動學習”;從人的發展看,是從“智力一元”到“多元發展”。作為教師要淡泊名利,轉變思想,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教書”向“育人”的回歸,并不是不 “教書”只 “育人”,只是我們應為“人”而“教書”,而不是為“書”而“教書”,教有利于人發展的“書”,就如陶行知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三、做實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當代教育的競爭,是質量和人才的競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有適合本校特點的教科研機制和優良的師資隊伍作基礎。因此,加強校本培訓和校本研究,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加大教學常規落實檢查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作為學校只有落實教學常規,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的問題。現在的教學評價模式下,對于農村學校來說,點多面廣,不可能全盤兼顧,有些教師投機取巧,在教學過程中偷工減料得像現象比較嚴重,往往忽視了過程只注重結果,為了應付考試只有教給學生一些捷徑,那就是作弊。因此抓實教學常規,注重各個環節的檢查考核指導,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改變單一的評價模式,多元化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模式單一,僅以學生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評價,教師為了考核,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殺雞取卵,根本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高壓政策,題海戰術,讓學生在幾位教師之間疲于奔命,最終是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反而培養了學生的惰性。結果是教師埋怨學生基礎太差,學生對教師反感,成了敵對的雙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認真學習嗎?于是乎,學生不學,教師沒法教,最后只有讓他們照抄了。學生的天真、活潑、誠實的天性正被我們一步步扼殺。我們作為教育者,是要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培養一群只會考試而毫無能力的社會人。所以,改變單一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從多元角度進行評價,讓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培養,才是學校要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由監考老師不嚴的時候可以看別人的引發的思考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4.感恩老師隨筆
5.小班老師教學隨筆
6.新老師教學隨筆
7.生活老師工作隨筆
8.音樂教師隨筆
9.歷史教師隨筆
10.教師數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