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對他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事物的認知。它是個體在認識活動過程中,將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積極地對其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的過程。
自主學習是一種元認知監控的學習。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齊莫曼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 “如果學習者的動機是內在的或自我激發的,學習方法是有計劃的或已經達到自動化程度,學生對學習時間的安排是定時而有效的,能夠意識到學習的結果,那么他就是一個自主學習者。”由此可見,自主學習總是伴隨著元認知的計劃、監控與調節而進行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習優秀的學生與后進生相比,最大特點是有一定的自我監控能力,他們經常把學習活動置于自我監控之中,知道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知道學習的重點。知道如何學習,知道遇到困難應當怎樣解決。他們重視學習效果,能在較少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相比之下,學習較差的兒童則缺少時間觀念,他們消極被動,仿佛是為家長學習,而不是為自己學習,遇到困難時傾向于逃避,缺少有效的解決辦法。他們的學習缺少全天計劃,有時他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并不比別人少,但由于心不在焉,學習效果很差。可見,學習效果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呢?
一、喚醒獨立自主的意識
獨立自主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品質。喚醒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即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責任,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系起來。
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是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形成的。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是從教師如何教來設計的,學生被動地適應教師的教。“滿堂灌”的教學普遍存在,“一言堂”難以絕跡,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比比皆是,結果使學生普遍缺乏元認知能力,難以實現自主學習。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吃力,事倍而功半。
喚醒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目標觀。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從發展的角度來審視,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是我們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目標。獨立,指的是學生離開教師,甚至離開學校之后還能繼續有效地學習,表現為“我能學”;自主,是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去主宰、支配學習,表現為“我要學” ;高效,是指能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從而既減輕學習負擔,又提高學習質量,表現為“我會學”。在這樣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而不替代,還每個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讓其親歷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能主動積極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耳、動腦,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二、創設自覺思維的情境
只有在高度自覺思維的情境中,學生才能意識和體驗到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產生元認知體驗,引發思維的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自覺思維的情境,一要強調以“情”為紐帶,通過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激活情感,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二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獲得并靈活運用規律性的知識;善于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生動的、足以引起學生聯想的問題和事例,把學生巧妙地引入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三要創設研討情境。依據教學目標,提出未知性、啟迪性及有利于實現知能遷移地問題,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組織學生或全班、或分組進行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自覺點燃,甚至產生“頭腦風暴”的效果。
三、訓練自我監控的能力
培養元認知監控能力,要讓學生既處于學習活動過程中,又超然于學習活動之外,既能調動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參與學習活動,又能清晰地意識到學習活動本身,對學習活動進行計劃、監控與調節。
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把元認知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規定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習能力、自我監控能力的過程。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元認知指導的“教-扶-放-收”四步程序。“教”就是教師在備課優選學法的基礎上做好示范;“扶”就是在教師指點下由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來嘗試地學習知識,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練習;“放”就是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地 運用學到的方法與元認知知識去解決問題;“收”則指教師及時收集學生學習監控方面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
再如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首先,應讓學生充分認識閱讀活動的特點。可以結合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閱讀過程的幾個階段、閱讀的功用等,使其對閱讀活動有明確的認識,從而激發閱讀的動機。其次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制定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分配閱讀時間,依據不同材料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并隨著閱讀進程的深入隨時進行調整,可以使閱讀效率大大提高。最后,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監控調節。如自我提問、自我測試、發現自己理解的難點和未理解的地方、自覺校正錯誤等。
四、培養自我反思的習慣
反思過程是學生對自身認識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調節的過程。一般來說,對于那些費了很大周折才解決或經別人提示才解決的問題,特別要認真反思。一要思考自己是否掌握有關的知識結構。二要回憶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找出其中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個人發言,相互爭辯,共同討論”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在集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啟發,明白我是怎樣做的?他人是怎樣做的?相比之下,我的學習方法需要做哪些改變,原因是什么?三要思考還有沒有更簡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決辦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回頭看看,反思學習過程,再次總結方法,尋求最佳的解決徑。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計劃進行反思;還可以對自己在學習中的經驗或長處,教訓或弱點進行反思等等。反思活動愈全面、愈深刻、就愈有利于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提高,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并結合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元認知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
[發展元認知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文章:
5.數學自主學習計劃
10.科研能力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