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 教學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7-6-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6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個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詩年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悟詩中表達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悟詩中表達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媒體設計: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教時

    第一課時( 9月14日 總9 課時)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望洞庭》。

    1.板書課題,齊讀。

    2.解題:“洞庭”即指洞庭湖。[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

    3.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那年秋天,劉禹錫轉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遙望,洞庭山水美妙絕倫。于是,劉禹錫寫下了這首《望洞庭》。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未”“螺”“磨”這幾個生字的字音。

        2.結合查字典,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檢查自學效果。

    ]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此處為重難點:先讓學生質疑,然后引導學生圖文對照來理解詩句。]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①輕聲自由讀,說說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鏡”:洞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形象地表現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風平浪靜的景象。

    ②對照畫面,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銅鏡一樣。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緩,語調平和,讀出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的柔美安詳。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①指名朗讀,思考:這兩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

    ②提出不懂的詞語,師生共同討論。[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③對照畫面說說這兩行詩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遠望去,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④指導朗讀。小結:這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令人神往。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變成了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3.朗讀全詩,體會意境。

    五、想象《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說一說,再寫下來。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靜、和諧;無風的湖面,只有一點細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銅鏡。月色中,這里的山水更綠,山更青;最可愛的是山,遠遠望去,就像一只白銀盤里,放著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六、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七、指導書寫:

    “螺”:“么”共三筆,第一、二筆不能連在一塊。

    八、作業:

        1.完成習字冊上的習字任務。

        2.課后習題3、4、5。

    第二課時( 9月15 日 總10 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洞庭》。[指名背誦,及時評價。]

        2.《望洞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板書課題,認讀“峨”。

        2.簡介作者:這首詩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李白的故鄉在四川青蓮鄉,他25離開家鄉,長期在各地漫游。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四川時所寫的。李白的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文字生動優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

        3.解題:

        ①讀了課題,你能從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個山名,在四川省境內。請學生說說對峨眉山的了解。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提出自學要求。

    ]

    1.自由讀詩句,讀準“羌”“渝”“君”3個生字的字音。

    2.結合查字典,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此處為重難點:通過圖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句。

    ]

    1.讀第一、二行詩,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

    “半輪”:說明當時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動。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秋高氣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小結:詩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著移動,于是產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覺。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發:出發。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駛向。

    三峽:指長江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我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駛去,思念友人卻又見不到,只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順流而下駛向渝州。

        4.小結:一個年輕人,初離故土,對故鄉、友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到月亮,就像見到友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悵惘。

        5.朗讀全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6.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通過描寫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

    五、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頌、熱愛之情。

    3.練習背誦。[看圖有感情地背誦。]

    六、指導書寫生字,練習用鋼筆描紅。

    “君”:注意橫的長短。

    七、作業。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板書:          半輪秋――入――平羌江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兩相和

    鏡未磨

    遙望

    白銀盤        青螺  

    峨眉山月歌

    半輪秋――入――平羌江

    教學反思(3):

    在講授《望洞庭》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感觸很深,我嘗試了改變以往教授寫景古詩的教法,先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原以為這樣的圖文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只能是差強人意。學生在理解詩句的時候,與圖片的聯系并不大。他們的理解,仍然是從詩句的翻譯,老師的語言渲染中去感受,圖片所發揮的作用不大,反而消耗了后面對古詩講解的時間。   

    [古詩兩首 教學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古詩兩首》教案

    2.《古詩兩首》的課件

    3.古詩兩首春曉草教案

    4.古詩兩首《所見》《小池》教案

    5.古詩兩首草課文教案

    6.古詩兩首ppt課件

    7.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設計

    8.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

    9.古詩兩首元日江雪課件

    10.詠柳和春日古詩兩首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亚洲性爱免费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 婷婷爱九月久久夜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