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中心小學 張曉強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蠶 、桑”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學方法:以讀為本,讀議結合、小組合作、適時點撥。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在古時候出現了很多偉大的詩人,為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詩篇,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感受古詩的魅力,學習一首新詩。(出示課題)
1.要求學生齊讀題目。
2講解詩題。 鄉村是地點(江南一帶)四月是時間(初夏時期)
3. 出示幻燈片2,簡介詩人。
師生一起讀,了解詩人。
師: 現在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去感受鄉村初夏的氣息吧。
二、初讀詩,了解詩意。
(出示幻燈片3.)
1.請大家大聲讀讀這首詩,注意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自由讀)
2、講解生字, 了(liǎo) 蠶 桑 (放課件,學寫生字)
3、欣賞視頻讀古詩。
4.師范讀,生個性讀,把詩讀通了(用喜歡的方式讀)。
三、知詩情 悟詩意。
師:現在我們同桌討論一下,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又是如何把這些景物聯系在一起的。(同桌討論)
學生回答 (老師板書:山原、川、子規、雨)
師:那么詩人是怎樣把景物聯系在一起的?(出示課件。)
師:什么樣的山原才是綠遍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綠色。)
師:我們平時看到的“綠”只有一種嗎?我們平時知道的都有哪些綠色呀?
(嫩綠、深綠、翠綠、淺綠、草綠)
師:這么種“綠”呀?
指名說說我們周圍的景物是什么“綠”呀?
生:翠綠的樹葉。
嫩綠的小草。
深綠的麥苗。
這么多的綠給整個山原穿上綠色的衣裳。
師:同學們,你們想想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中有沒有帶“綠”的詩句呢?
生:指名背誦。
A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B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C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白滿川”看注釋解釋。
指名說。
詩人還被那些美景吸引呢?
“子規”就是杜鵑鳥。
“雨如煙”蒙蒙細雨就像輕煙。
雨還可以像什么?(花針、牛毛、細絲)
師:你們再想想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中有沒有帶“雨”的詩句呢?
生:指名背誦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B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C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師: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說)
下面我們就伴著杜鵑鳥的叫聲欣賞一下美景。(播放課件,欣賞美景)
師: 引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師:這哪是鄉村呀?這真是人間仙境,在那里生活的人們此時會干些什么呢?我們一起去看看一下。(出示課件)生讀。
這里的人怎樣?給你留下什么的印象。(忙)
你從哪里讀出農民忙?(板書:閑人少 才……又……)
讀后兩句詩,問:他們在忙些什么?(采桑養蠶,插秧種田)
師:采桑養蠶,插秧種田是農民的必修課,這是多么勤勞的村民啊,讀一讀。
師:他們僅僅是在采桑養蠶,插秧種田嗎?是那些詞告訴你的:(閑人少),也就是說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想象他們在忙些什么。(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從“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寫出村民勤勞的形象,板書:人勤。
師:那么,我們也來做一做小詩人,也用一用“才了……又……”說一說詩句。
指名說一說。
四、 感悟升華
我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被美景所陶醉,更為勤勞的人們而心生敬佩,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一讀古詩吧!(播放音樂)
古詩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唱。聽過嗎?我們一起來聽聽。(放課件)
五、作業
以《鄉村四月》為題寫一篇習作。
下課。
板書設計:
鄉 村 四 月
宋 翁卷
景 美 山 原 ( 綠) 川( 白 )
子 規 ( 鳴) 雨(如煙)
人 勤 閑人 ( 少 ) 才……又
附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教學設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鄉村四月教學課件
6.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9.教學設計評語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