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關莊鎮(zhèn)中心小學 楊春燕
教學目標:
1.品讀、背誦第九自然段,從字里行間感受音樂之美。(重點)
2.學習作者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難點)
3.聽樂曲嘗試語言表達和運用。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欣賞音樂《月光曲》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這首曲子就是傳說中的《月光曲》,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月光曲是怎么誕生的?誰來說說?從課后的“資料袋”中我們能夠知道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現(xiàn)在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后說說你對他的了解。
任何偉大的音樂都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月光曲》,感受《月光曲》!
二、品讀《月光曲》,感受寫法。
1.我們知道《月光曲》是一首曲子,文中哪些語段是對這首曲子的描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筆勾畫出來。
2.大家都認為《月光曲》就藏在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是嗎?平常我們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曲子的美妙呢?( “宛轉悠揚”“悅耳動聽”“余音裊裊”或者“繞梁三日不絕”。)第九自然段中有這樣的描寫嗎?(沒有) 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呢?請同學們把第九自然段自由地、有滋有味地讀上兩遍,然后我們再交流,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1)看著同學們如癡如醉地沉浸在閱讀之中,老師不禁想起羅曼羅蘭說過的一句話:“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把你的享受分享給大家吧!
(2)誰能用語言來說一說這首《月光曲》旋律的變化?(平緩--激昂)說得好,相信你讀得更棒!把你的感受送入句子中,讀給大家聽。
(3)讀得好,同學們,聽著他的朗讀,我們可以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這是什么樣的旋律呢?如果我們用一條線來表示,這條線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把這條線畫下去。(指學生上臺畫)
(4)我們來看看他畫的這條線,你來告訴大家這樣畫的原因是什么?
一開始,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接著是波濤洶涌。(相機指導學生板書:微波粼粼,風卷浪涌,波濤洶涌。)
(5)曲子的旋律在變,月光下的海面也在變,誰能通過朗讀,再一次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指學生讀)你真會讀書,讀出了音樂的旋律。來,讓我們再一次讀出《月光曲》旋律的變化,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教師隨機給予指導)
2.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fā)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lián)想)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lián)想。于是在兄妹倆的想象中,這一首《月光曲》中出現(xiàn)了微波粼粼的--大海,出現(xiàn)了皎潔的--月光,出現(xiàn)了--輕紗似的微云,出現(xiàn)了--咆哮的巨浪,雪亮的浪花……想象,使無聲的文字匯成了有聲的音樂,使有聲的音樂匯成了有色的畫面,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月光曲》啊!作者就是用聯(lián)想這種方法,向我們再現(xiàn)了《月光曲》的魅力。【板書:聯(lián)想再現(xiàn)魅力】
3.從《月光曲》的旋律中,我們又能感受到貝多芬什么樣的情感變化呢?讓我們靜下心來默讀這段話,感受音樂家的情感。(學生默讀)
誰來談談貝多芬在彈奏這首曲子的時候,他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平靜--感動--激動)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家的情感與樂曲的旋律是緊緊融合在一起的。當貝多芬的手指觸到琴鍵的一剎那,一種情感就油然而生:(音樂起,師引讀)
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種心靈的感受,音樂,使我們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音樂不停,生齊背)
二、拓展閱讀貝多芬和《致愛麗絲》,再悟寫法。
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為貧苦人民作曲,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齊讀: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他還曾經為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姑娘譜寫過一首曲子,幫助小愛麗絲滿足了她爺爺臨終前一個美好的愿望,請閱讀補充材料《貝多芬和〈致愛麗絲〉》。
1.你從這段文字中感受到《致愛麗絲》這首曲子旋律是怎么樣的變化?(輕松悠揚)你從哪里感受到的?(“旋轉”) 帶著你的感受,讀出相關語句。
2.那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感受到什么?他是通過什么感受到的?(自由、快樂,碧綠的山和茫茫雪峰;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
三、拓展閱讀《二泉映月》,三悟寫法。
1.貝多芬用音樂使一位老人實現(xiàn)了他美好的愿望,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懷。的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用音樂向我們訴說著一種詩意的美麗,這種美麗歷經兩百多年而依然燦爛!無獨有偶,在中國,同樣有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面對那皎潔的月光,演奏了一首同樣偉大而流傳至今的曲子,請聽!【播放《二泉映月》】
告訴老師,從這首曲子中你聽出了什么?(凄涼、坎坷、悲哀、懷念。)
2.這首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叫作阿炳,阿炳是誰?他為什么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音樂呢?帶著這樣的問題默讀補充材料《二泉映月》,相信用心讀的孩子能從字里行間找到答案。
你對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預設1:雙目失明、生活貧困:
預設2:他的身世很悲慘。
預設3:雖然阿炳歷經苦難,但是他沒有被苦難壓倒。你從哪里知道的?(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
(你的情感還在內心,沒有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我們再來讀!)
他多么希望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
(師生引讀課文第五節(jié)“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
3.旋律的變化表達了阿炳什么樣的情感?引起了作者怎樣的聯(lián)想?
(仿佛看到了二泉優(yōu)美的月夜景色。聽到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聽到了阿炳熱愛美麗富饒的家鄉(xiāng)。聽到了對親人的懷念。聽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過的人生道路。)
(阿炳在和困難作斗爭。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斷努力。阿炳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是音樂給了他光明,是音樂給了他美好的世界。當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動人心弦的琴聲,他仿佛感到什么?(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獨慢慢地遠離了他。)當他因雙目失明而對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時候,拉起來動人心弦的琴聲,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說得好!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讀--
(生讀: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xiāng),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音樂安撫他孤寂的心靈。所以在這首曲子中,不僅有凄涼、坎坷、悲哀、懷念,還有--溫暖、光明、希望和愛。
音樂家用聲音來表達他們的情感,(畫家用圖像、作家用文字、舞蹈家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他們愛憎、彷徨、快樂、悲傷,表達他們對底層大眾的悲憫和對光明的向往。
四、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加強語言運用。
1.古人說過這么句話:“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憚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窗前所呈現(xiàn)的景物,哪怕是天上飄過的浮云,地上的草木,只要你能夠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就能依此而生出自己的情感和體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一聽下面這段音樂,看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把你的聯(lián)想形成一段文字表達出來。【賞聽《森林狂想曲》】
五、回歸主題,總結升華。
這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柔和抒情的《月光曲》,歡樂明快的《致愛麗絲》以及凄涼委婉的《二泉映月》。音樂是流動的線條,文字是無聲的語言。我們通過聯(lián)想,讓音樂透過文字蔓延在我們心中;正是我們的想象,使無形的聲音在我們的心中變得有聲有色。想象是完全能夠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它可以帶領我們超越以往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成為我們知識進化的源泉!
六、板書設計。
補充內容:
二泉映月
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野花遍地。山腳下有一股涓涓清泉,人稱“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著師傅來到泉邊賞月。天上明月高懸,水面月光如銀,師傅靜靜地傾聽著泉聲。突然,他問小阿炳:“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小阿炳搖了搖頭,因為除了淙淙的流水聲,他什么聲音也沒有聽見。師傅說:“你年紀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從二泉的流水中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小阿炳望著師父飽經風霜的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十多年過去了,師傅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靠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邊。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傅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撫弦,要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yōu)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傅,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當?shù)牧α浚磉_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fā)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熬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xiāng),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從此,這首不朽的樂曲--《二泉映月》便回蕩在無錫的大街小巷,傳遍整個神州大地。
貝多芬和《致愛麗絲》
在一個寒冷的圣誕夜,貝多芬在街頭散步。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女孩兒,哭著從教堂那邊匆匆走來。“小姑娘,什么事使你這么傷心,我能幫助你嗎?”貝多芬走上前問道。小女孩兒看了看這位好心的先生,向他訴說了傷心的原因。
原來,小女孩兒叫愛麗絲,她的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愛畫畫兒,愛聽音樂。他把賣畫掙來的錢都分給了周圍的窮鄰居,而他自己卻窮得只剩下了一架舊鋼琴。現(xiàn)在他病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小女孩兒剛才去教堂,就是希望老爹的愿望能實現(xiàn)。
貝多芬被這一切感動了,他隨著小愛麗絲來到雷德爾老爹家。就在那架舊鋼琴上,他看了一眼雙目失明的老人,輕輕地走到墻角,打開了那架幾乎已經快要朽掉的舊鋼琴。當這位青年音樂家的手指觸到琴鍵的一剎那,一種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著為他指引方向。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出了一首輕柔、美妙的曲子。塔西提島茂密的叢林和碧藍的海水帶著淡淡的當?shù)靥禺a咖啡的味道,還有阿爾比斯山清脆的碧綠和茫茫雪峰在他腦海中旋轉著,在他手指間旋轉著……他忘情地彈奏著,感覺好像自己的靈魂在飛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聽到了鳥兒的歌唱。那時大海,還有遠處的帆,美妙的陽光……愛麗絲,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帶我找到了天堂的路……”在這個美好的圣誕之夜,老爹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在鋼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森林和大海。
后來,貝多芬把這首曲子取名為《致愛麗絲》。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月光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小學月光曲課件
9.月光曲第二課教案
10.人教版語文月光曲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