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者:金杭梁

    設計背景:

    1)閱讀教學的癥結在哪里?--對終結真理的迷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排除“異己”、回避困難、繞過矛盾,處心積慮地奔向“主題”--那個教師自認為的“終結真理”。對終結真理如此迷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類思維惰性的表現。面對一個陌生而開放的文本,如果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答案,那就只要面向它亦步亦趨地求證并記住它,從而省.去了許多自行求索的努力。第二是因為語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傾向,這種傾向帶給了文本,從而使我們去尋找固定的結構或終極意義。

    這種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閱讀教學顯然與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相違背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大多是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而選入的作品,它們沒有絕對的是非判斷,只是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一種人文培養目標。

    解構與開放的閱讀教學就是要把意義從形而上的專制,從各種“中心主義”的獨斷中解放出來,使意義自由,并恢復其自由游戲的本質--否定性

    (注:以上語段摘自蔣軍晶老師的《解構與開放的閱讀教學》一文。)

    2)《三顧茅廬》,講述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老師們教學也就按教參提供的以上解讀,進行教學的。而從沒注意過作為陪襯的張飛和關羽。尤其是張飛,在此文中筆墨也占得不少,可是大家除了注意到他是襯托劉備外,就絲毫不愿再深入思考和解讀文本內在的其他含義了。價值的一元性深深地植根與我們廣大語文老師身上,多元性思維還遠遠沒有滲透到我們的血脈中。更沒有人思考過有沒有“四顧茅廬”的可能性,并借此來進一步全方位把握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創造性編寫故事。這樣怎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的新時代接班人呢?只會培養出一批人云亦云的庸才。挖掘文本更多內涵,體現文本價值的立體作用,又不游離文本的價值取向,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創造性的解讀文本,創造性地組織教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續寫“四顧茅廬”的故事。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并善于欣賞張飛、關羽等配角的優秀品質,多角度地了解人的性格。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 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 堅持不懈)。

    三、教學過程:

    一、猜問題,激興趣

    1、讀:上節課我們明白,劉備是個禮賢下士的人,他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那么下面我們把描述他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的詞句來讀一讀。

    2、問:同學們,昨天老師說要問你們一個你們猜不到的問題,現在你們有沒有猜出來呢?(有沒有興趣猜呢?猜到可有重獎啊!)

    學生猜--師揭迷。

    【猜問題開始,保持神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勝心,既復習了學過的知識,又鼓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一探張飛言行,再悟劉備其人

    師問:《三顧茅廬》一文不寫張飛行不行?

    1)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話,主要是語言的描寫。

    語言:

    ①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二顧茅廬)

    ②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顧茅廬)

    ③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三顧茅廬)

    ④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顧茅廬)

    ⑤張飛滿口答應。(三顧茅廬)

    ⑥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三顧茅廬)

    行為:

    ①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一顧茅廬)

    ②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二顧茅廬)

    ③張飛只得跟著走。(二顧茅廬)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三顧茅廬)

    ⑥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很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三顧茅廬)

    ⑦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三顧茅廬)

    2)讀沒有張飛言行的話,品悟個中奧妙

    展示課件:在公元207年冬天,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后,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3)討論:到底可不可以不寫張飛的言行?理由是什么?

    4)小結:作者采用了對比的襯托寫法更深刻地表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此時起到“綠葉”作用了。

    5)指導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生自由、反復朗讀描寫張飛、劉備的對話)

    【朗讀預想:

    師:停一停,我們來讀一讀劉備的言行舉止,讀出自己對劉備的認識。

    生: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較為平淡且不流利)

    師:請劉備再說一遍,相信你比第一次讀得好。

    生:“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流利但仍顯平淡)

    師:(見機接著說)劉備溫柔地說道。(并無諷刺之意,因師生關系融洽)

    (學生自笑,從似乎認識到自己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師:諸葛亮是何等人?

    生:特別聰明的人;

    生:是神機妙算的謀士;

    生:是品德高尚的軍師;

    生:當今大賢;

    生:是一位忠臣。

    師:面對這樣的人,你心情如何?請大家再讀讀。

    (學生極其投入地朗讀起來,剛才站起朗讀的學生還想讀,并讀出自己對諸葛亮的仰慕,對張飛的責怪。)

    師:是啊!你果真是劉備,因為你像劉備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誠心讀出了劉備的誠意。

    ……】

    三、再探張飛言行,還原張飛本性

    師發問:張飛的言行描寫是為了襯托劉備的誠心誠意,他是綠葉,是墊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僅僅是個莽漢呢?在他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呢?張飛到底是怎么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再來仔細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為人。

    【語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傾向,這種傾向帶給了文本,從而使我們去尋找固定的結構或終極意義。這個設問,力圖避免一元中心論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劉備是值得學習的,值得稱贊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學的不研究的,從而誤認為劉備是英雄而張飛不是。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張飛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無非在此文中他顯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這就需要我們從大語文的角度去解讀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

    1)重看張飛的言行:(出示范課件)

    ①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二顧茅廬)

    ②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顧茅廬)

    ③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三顧茅廬)

    ④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顧茅廬)

    ⑤張飛滿口答應。(三顧茅廬)

    ⑥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三顧茅廬)

    行為:

    ①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一顧茅廬)

    ②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二顧茅廬)

    ③張飛只得跟著走。(二顧茅廬)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三顧茅廬)

    ⑥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很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三顧茅廬)

    ⑦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三顧茅廬)

    2)思考這些話還包含什么信息呢?組織學生討論,從中我們還能領悟到什么?

    師適當提示:張飛是個愛惜才華的人嗎?(愛才,劉關張三結義就是最好的證明史書記載他“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那么張飛為什么對諸葛亮很感冒呢?還說諸葛亮是村夫?

    (當時他的地位避諸葛亮高,諸葛亮的才華他不知道,所以做出如此蠢事來。你看后來他和關羽知道了諸葛亮的本領后對他就是敬佩有加了。)

    3)反饋小結:

    這些話,至少還告訴我們張飛也是個英雄,他耿直、粗獷、鹵莽但又極關心大哥,講義氣,看不慣傲慢的人,也是個愛才的人,同時還是個能聽人勸告的人。

    【至此,把一個全面的本色的張飛展現在大家面前,不至于讀完《三顧茅廬》而丑化了張飛的英雄形象。】

    四、襲文意大膽想,續寫“四顧茅廬”

    師極富煽情地說,古人、古書上只記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那么劉備和張飛、關羽難道真的只有三次到達諸葛亮的茅廬?

    【這是一個思維的核彈,拋向了學生,勢必引燃學生們思維爆炸的連鎖反應,這下有好戲上演了。】

    1)學生思考和討論

    2)教師提示:劉備第三次光顧諸葛亮的茅廬,見著了他,并和他談的很投機,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他創立大業,那么諸葛亮是馬上下山的嗎?難道不需要準備準備?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屬?--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嗎?我想他們肯定是去接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顧茅廬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劉備他又什么安排呢?張飛和關羽心中是否服氣呢?還是和前三次一樣呢?

    3)學生根據三顧茅廬的趨勢,大膽而合理的想象,續寫第四次顧茅廬或者寫四顧茅廬的可行性報告。

    4)反饋交流,評比誰寫得在理又有趣。

    [《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2.搭石第二課時課件

    3.月光曲第二課時說課稿

    4.小學二上《Revision》第二課時英語教案

    5.草船借箭第二課時課件

    6.《月光曲》第二課時教學課件

    7.木蘭詩第二課時閱讀題

    8.匆匆第二課時優秀教案

    9.赤壁賦第二課時教案

    10.橋第二課時教學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高清亚洲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 日本天天做夜夜做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 | 亚洲热情在线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