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呼喚生活的回歸(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語文教學呼喚生活的回歸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

    江蘇省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夏紅纓

    摘要: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情境;體驗。

    美國教育家畢特科勒涅斯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語文教學體系才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因此,語文教學呼喚生活的回歸。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嚴肅而沉悶,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輕松、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創設這種生活情境呢?首先,學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氣息。有時幾人圍坐,像個小家庭;有時圍成一個大圓圈,像個小小俱樂部;有時根據活動的需要,甚至將桌椅全部撤去,給他們更自由的活動空間。如有些課文需要組織學生討論,就將桌椅排成四人小組式;有的課文需要組織學生辯論,就可以將桌椅排成“兩軍對壘”式;還有些課文需要組織學生做游戲、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靈活多變了。

    其次,教室環境的布置也要充滿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閱覽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伙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孩子們關注的對象;讓各式的航模、車模、電子作品成為他們的實驗標本……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環境,模擬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關的課文,就讓學生把教室打扮成綠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時“春色滿園”,有時“碩果累累”,有時“雪花飛舞”……教跟社會實踐相關的課文時,則將教室設計成“一家商場”、“一輛火車”、“一條公路”等,讓學生完全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孩子們學習的伙伴,生活的導師。置身于這種生活的樂園中,孩子們怎能不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這樣,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強者。具體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1.察訪--了解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跟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為了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就必須組織一些觀察、訪問、調查等活動。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有的課文內容跟歷史、傳說、名勝古跡等密切相關,學生難以理解 。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虎門銷煙》、《在大海中永生》、《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黃河的主人》等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去采訪一些了解歷史的老同志,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旅游,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歷史背景,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等能力。

    2、表演--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話《小鷹學飛》、《云房子》、《穿山甲問路》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臥薪嘗膽》、《草船借箭》等;詩歌《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長城和運河》等。這些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課上讓學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組合了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但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若借助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諸葛亮、劉備、張飛,再現《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幫助學生理解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教學《嫦娥奔月》,讓學生想象嫦娥飛上月宮后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3.實踐--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有些教師不放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說,學生自己也習慣于被動地聽、被動地學,部分學生甚至養成懶于思考、不愿實踐的惰性。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談不上具有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中,對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實踐的每一點成功和進步,都應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幫助和肯定,使他們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例如教學《天安門廣場》一課,我指導學生畫出參觀的路線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等圖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請學生擔任“導游”。教師讓“導游”戴上一頂旅游帽,拿一個無線擴音話筒,舉一面三角小紅旗,并要“導游”把課文改變成導游詞,同學們則以旅游團成員的身份,認真傾聽 “導游”的介紹,并隨時向“導游”提問題,由“導游”解答。如果“導游”答不出,也可以請老師或能回答的同學作答。這種導游和游客身份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在內化課文語言的同時,創造性地組織語言的表達,而且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對交際言語的學習和運用,真可謂一舉多得。

    又如教《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一文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拍攝周圍污染環境的鏡頭、搜集有關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具體事例或數據,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完課文后,鼓勵學生設計一些環保公益廣告,畫宣傳畫,寫報道稿等,號召全體公民保護環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體驗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比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有意識地把課堂向社會進行延伸,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中的一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知識,學會生存,學會創造。

    首先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學校里開展的各項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建筑、環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者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舉行游戲、比賽、主題教育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組織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到社會上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其實,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的烈士陵園、七戰七捷紀念館、中洋水產養殖場等,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它們,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有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

    另外,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兒童會獲得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開放語文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空間,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讓生活走進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的只重視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 ,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相連,與課外生活互補,讓學生不斷擴大知識面,豐富情感,提高鑒賞力,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6

    [2]http://www.dysx.net 《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有關資料

    [3]《學會生存》美國:埃德加富爾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

    [語文教學呼喚生活的回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美文:遠方的呼喚

    2.來自遠方的呼喚

    3.生命的呼喚的詩歌

    4.呼喚道德優秀議論文

    5.呼喚道德的議論文

    6.愛若有呼喚,幸福便永遠都在

    7.原始的呼喚散文

    8.春節生活的成語

    9.回歸家鄉的句子

    10.香港回歸的語錄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精品一区 |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