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訴諸于人們的語言藝術,它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生活,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形象具體能以情感人,對學生的素養具有感染、陶冶的教育作用。看來,語文學科還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陳地上,充分挖掘教材的審美因此。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進行美育滲透,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 憑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
小語教材文質兼美,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教科書我們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并充分利用,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充分領略教材的內容美,學習教材的形式美。
1、 自然環境美
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無窮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風情,《五彩池》的神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綺麗,《海底世界》的奇異,《小池》的幽靜……作者筆下的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而且還陶冶了學生愛美的情操。
2、 人文景觀美
小語教材中,作者描寫了很多人工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和觀賞意義的建筑物和場所,如《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人民大會堂》的壯觀,北京《頤和園》的絕妙,都給人以新穎的美感。作者所表現的這些人文景觀的美,不僅頌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的創造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建設的成就自豪感。
3、 社會生活美
生活處處都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許多課文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美感。如寫母女倆關心照顧鄰居老奶奶的《親人》,贊美小姑娘純樸誠實品德的《在金色的海灘上》,寫給旅客帶來了溫暖春意的《小站》,雨中背小同學上學的《過橋》,給別人照顧孩子的《窮人》等這些生活的反映,讓學生了解了人際間的友好的關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和欣賞情趣的藝術珍品。
另外,如《落花生》、《白楊》等課文都主題鮮明、立意深刻,以物喻人貼切自然。
4、 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流露自己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這些豐滿的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行動的楷模,能在他們心中樹立起美的豐碑。如《飛機遇險的時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周恩來,《一定要爭氣》的童第周,《避雨》中熱愛本職工作做事認真的公社氣象員,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踏實的《挑山工》,以及革命戰爭中的英雄黃繼光、劉胡蘭等這些人物形象,對于啟迪學生心靈,培養學生良好品質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荷花》是以散文結構來表現美,全文形散神不散。作者用清麗的文字,描繪了一淡雅的荷花圖。
引導學生學習語言中的修辭,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力量,真正做到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既可豐富感情又可提高審美評判。
小語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還有很多,這些美的因素一但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更多的光芒。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教材優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呢?
二、 探討教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關鍵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是要培養學生感受和鑒賞祖國語言文字的美以及語言設計所表達的美,并學習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探討教法,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 引導"美讀",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小學生讀書有的喜歡唱讀,不明其義,讀書不得法,效果也不會好,為了指導學生正確讀書,葉圣陶先生曾以提出了"美讀"的要求。
"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那個樣子。……"葉老的這段話,是語文教學中關于指導學生正確朗讀的以驗總結。
教師進行"美讀"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美讀"訓練,是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師"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抽象的文字變為真實的感情,調動學生聽覺和思維,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浮現于學生眼前。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美讀"練習,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內容,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進而悟出文章的美來。
2、"入境"分析,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高一層次的要求,鑒賞美的能力是指審美者憑借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品味,從中獲得美感和教育。語文教學中審美者即學生,審美對象即語文教材,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必須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入境",分析課文所表達的人和事、美和丑,品味它為什么美,美在何處。
3、"勤筆"仿寫,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般是指學生在感受美和鑒賞美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對美好的學習生活、集體生活進行構思、加工、提煉、創造出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并用自己的筆表達出來,這是審美素質教育最主要的五一節,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
從美育觀點看,這種借鑒是深化美感的途徑之一,是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良好開端。
如教完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后,教師讓學生寫一種自己喜愛的水果。要求用準確的詞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喜愛的感情。有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寫柑桔的:"剝開飄著蜜香的桔皮,我一眼瞧見里面藏著幾個胖娃娃,它們蜷著身子,挨挨擠擠靠在一起,圍成一個圓圈。"一個"藏"字準確地勾勒出柑桔的可愛,擬人化手法的運用,讀來忍俊不禁。
[把握小語教材特征實施美育教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幼兒教育美育論文
4.教育教學計劃實施
6.幸福由自己把握
7.特征的同義詞
10.關于把握今天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