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松柏小學 陳秀琴
內容摘要:通過有計劃的活動安排,讓學生“人人參與活動,人人獲得體驗,人人表達自己,人人獲得賞識”,從中體會到作文的快樂,促使學生愛上作文課,樂動筆寫作文。
關鍵詞:體驗 快樂
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新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學生來說,寫作最大的障礙就在于沒有“米”可找,沒有內容可寫。傳統的作文指導側重于指導學生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構思,對于寫作之“米”,教者往往只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學生難于把握。所以學生的習作要么是改頭換面,張冠李戴,要么是流水帳式的敘述,空洞籠統。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上作文課時情感未被調動,“擠牙膏”式的寫,文章自然無情而言,無理可道。針對作文教與學的現狀,解決學生寫作的“米”成了作文教學的首要問題。
在新課程習作理念的引領下,我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突破口,嘗試著在課堂習作指導課上實施“人人參與活動,人人獲得體驗,人人表達自己,人人獲得賞識”的教學新方式。
一、參與活動,快樂體驗。
活動型作文教學應以“活動”為特征。活動可以是課上的活動,也可以是課外的活動。在組織活動中,教師要明確提出活動要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之活躍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完全進入角色,同時在組織活動中要力求全員參加,并且讓每個學生都唱主角,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有體驗、有感受。
根據學生喜歡活動的天性,我利用課間、班會等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學生引入活動。如和學生一起賽跑,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做水果拼盤……豐富的活動帶給學生有趣的習作內容,帶給學生強烈的興趣、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八”節到了,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媽媽的艱辛,我組織了“保護雞蛋寶寶”的體驗性活動。每個學生保管一個生雞蛋,要求除晚上睡覺外必須把雞蛋帶在身上,一刻不離。經過一個星期的攜帶、照顧,我根據這一次的活動安排了一次作文訓練:回顧護蛋過程,談感受。因為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帶著新奇、緊張的心情去親身經歷照顧雞蛋的過程,都有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談感受時,學生們爭先恐后,表現出了強烈的交流、傾訴欲望。
二、強化活動,獲得快樂。
傳統的活動作文教學存在著這樣一個模式,即“活動---指導---習作---講評”。這樣的教學安排使得活動與作文,活動與指導互相脫離。這樣的課,學生往往是開心盡興地玩耍,勉強無奈地作文。
“活動體驗”型作文指導課,不再是單一的先讓學生盡情活動,然后教師提出習作要求,讓學生寫下活動情景,而是活動中伴隨著習作指導--即隨著活動的開展,進行“觀察、想象、描述”等習作指導,教師用隨機的“提問”“談話”和“交流”引發學生的述說激情。這樣的課,既不沖淡學生盎然的活動興致,又能激活學生內在的表達需要。
我設計了這樣一節活動型作文課:《有趣的實驗》
伴隨著實驗活動的展開,我不斷進行以“體驗”為附著點的習作指導的生成。
指導環節一:出題設疑,激發好奇心理
課始,教師在黑板上板書:50+50=?,略帶神秘地問:“同學們,看了這個算式,你們想到什么?”
(針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這是一道簡單到及至的算式題,但教師提問時的語調及神態,讓學生頓生疑慮,不敢輕易說出答案,學生的“體驗”油然而生。由此生成作文內容,讓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在情境中萌動、發芽。)
指導環節二:實驗演示,激發探究心理。
老師邀請兩名學生做小助手,邊進行實驗,邊指導觀察,談感受。
1、實驗準備:先取出兩只量筒,一只量筒里裝有50毫升的酒精,另一只量筒里裝有50毫升的水;再讓小助手拿著兩只量筒巡回讓學生看刻度,聞氣味,猜一猜里面裝的是什么?
師:同學們看到老師準備的這兩只量筒,你們又是怎樣想的?
看同學們思緒飛揚:
“這兩杯液體各不相同,老師想要說明什么?剛出現數學算式又來一道科學實驗題,真讓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兩只量筒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腦中的疑團更大了,這、這……又要干什么呀?疑問塞滿了我的整個腦袋瓜兒。”
“看到這兩只量筒,我不由得產生了許多疑問,真弄不清老師葫蘆里到底是賣的什么藥。”
2、實驗過程:請一名助手將50毫升的水小心地到進酒精量筒里,師輕輕搖晃量筒。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什么了?
生紛紛聚攏到量筒前,睜大眼睛認真觀察。
師:50毫升的酒精加50毫升的水不等于100毫升,同學們又有什么想法?
教室里更熱鬧了,同學們的臉上出現了驚訝的神色,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一生這樣描寫道:“我看得清清楚楚小助手倒時一滴也沒有灑下,老師也沒有偷做手腳,難道50+50真不等于100?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
(學生急待弄清其中的原因。小學生探究知識或遇事總想問個為什么的心理在此刻得到了良好的體現。根據活動課堂現場的情況,老師可及時指導學生捕捉富情趣的細節,加深學生在細節上的體驗。)
指導環節三:知情明理,激發“欲吐”心理。
1、 師:想知道50毫升酒精加50毫升水怎么不是100毫升嗎?
2、 出示答案:原來水的分子結構緊密,酒精的分子結構稀疏,它們混合以后,部分水分子鉆到酒精的分子空隙里去了,所以50毫升的酒精加50毫升的水不等于100毫升。
3、 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4、 看到同學們神情各異,我下令進行表情定格,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周圍同學的表情,進行說話練習。
“子月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啊---’嘴巴張得老大,簡直可以扔進一個雞蛋了。”
“陳凱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
(這里引發的一個觀察片斷,讓學生感受、注意到了活動中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及時捕捉有趣的情節。)
指導環節四:指導評價,獲得成功的喜悅。
1、 師:有趣的小實驗做完了,你能按“出題-準備-實驗-明理”的過程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連起來說一說嗎?
2、4人小組合作說,師巡視。
3、指名說,評議,指導。
⑴指名生先說,小組內再補充。
⑵評一評,他說得好嗎?好在哪?
(指導評價,讓評價成為賞識,成為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評價可以伴隨著活動過程,伴隨著“體驗”“交流”與“對話”進程展開。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在仔細觀察時,在貼切表述時,教師或同伴的肯定和鼓勵猶如催化劑,促使著學生觀察、描述、想象、體驗等習作素養的形成。學生的習作,因為有了具體的活動內容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體驗為情感基調,所以或多或少有精彩之處,有可圈可點之處,或者是語言逗人,或是描寫生動傳神。)
這次活動體驗獲得了成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階段,不斷激發、強化學生個體的活動體驗,使學生“親歷”活動過程,學生的習作都有了鮮活的感受和語言。
活動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素材,但只有素材絕不能寫出好文章,如不加以指導,學生只能記流水帳。因此,活動型作文教學要重視活動后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討論,挖掘素材、內涵,找出寫作的“點”,要指導學生去思考,整理素材內容,找準寫作的路子。活動讓學生有具體的習作內容和鮮活、個性的體驗,讓學生有“米”可“炊”;活動讓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有一種教學機智,有一種靈活的引導技巧。“活動體驗”,讓習作教學生動起來!快樂起來!
作者郵箱: chenxiuqin200363@163.com
[快樂體驗快樂作文--活動體驗型作文教學的感受(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實踐活動體驗日記
2.軍訓體驗日記作文
3.體驗唐詩
5.體驗人生議論文
8.
10.幼兒園親子體驗活動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