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實驗小學 李 波
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寓教育教學于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二者交替進行。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實現學與教的互動。也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結合平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我們想就多媒體教學的效能作幾點說明 ,以供教育同仁參考。
具體來說,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有以下優勢: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主體投入,創造學習的原動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可以擺脫時空的限制,并且形、聲、情并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樂于學習,易于學習。它不僅可以改變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避免因教師講述過多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抑,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時主體投入的激情,使他們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從而更易于理解所學的知識。如教學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時,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畫面朗讀,使教學內容呈現出形象生動的特征。給學生以新鮮感和吸引力,調動主體投入,促進學生產生用聲音再創情景的更大欲求。將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地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將課文重點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進學生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閱讀課文,把在學習新知識時的創新欲望和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新力,并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二、能將視聽結合,增強感知效果。
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信息通道,刺激學生的感官,強化對實物實景的視聽感受,就使學生能形象地感知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必然會深刻得多。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可以放映邱少云被烈火燒身的片斷,讓學生觀其行,察其神,身臨其境,直接感受,學生就很容易地感知到邱少云這一“烈火金剛”的高大形象。再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時,范讀時配上一曲哀婉動人、如泣如訴的樂曲,讓切題的音樂帶著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進入文章的學習,這兩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馬上就清楚了,教學效果也一定是傳統教學方法之下不可企及的。
三、有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夠快捷、有效地對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重點段落“重錘敲打”。這既能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因為這些詞句、段落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學生學得細一點,實一點,體會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獨到,段落層次安排的匠心別具,分析這些詞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學生就能對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獲得更多的啟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深入細致地領悟、理解課文,進而形成語文能力。如教學《趙州橋》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互相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多么優美的語句啊!可是在學生的心目中,卻很難清晰地想象出它們的樣子。因而,通過下載錄相上的影像,配以優美的語句和解說制成課件,讓那千姿百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學生的眼簾。這樣,文中的句子不再僅僅是些呆板的文字了,它們成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生命,使原本抽象的句子,瞬間變成了那充滿生機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真正落到了實處,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達到了融匯貫通的目的。又如在教《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不要靜止不動地去看待事物,否則會壞事”的道理。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船動、劍不動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先觀察然后再問學生:“古人到了岸邊會找到劍嗎?”由于觀察了直觀、動畫的圖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多管齊下,促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協調發展。
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個感官并用,也就是朱熹所說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其實還可以加上一個“耳到”,即“四到”。傳統的課堂模式無法或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對多媒體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語文教學通常有聽、說、讀、寫等四方面的要求,相應的教學內容應包含文字、語音和視頻等不同媒體的信息,但在傳統的印刷教材中,有關語音和活動影像的內容無法與文字內容組成一體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書、錄音帶、錄像帶三者各自獨立的形式,分別出版,既不便于教師的教,也不便于學生的學。但我們現在利用多媒體系統,可以將文字、圖形、動畫、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結成一體,能說、能唱、能動、能自動檢索相關的資料,使聽、說、讀、寫四個過程不再支離破碎,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協調發展。故可在不同類型的語文課當中合理運用多媒體的多維展示。既可培養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又能培養他們聽、說、讀、寫能力。
五、烘托氣氛,突出人文精神;滲透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全面進步。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恰當應用,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語文學科的特點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任務首先是讓學生對漢語、文學有了解,而后進一步對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有了解,從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國文化的熏染。這后者恰恰正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忽視和難以實現的。多媒體可以運用精美的界面、曲雅的音樂營造出良好的濃郁的中華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將德育放在首位,可見其之重要。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再現故事情節,使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得到彌補,思想性更加清晰明朗,學生無形之中受到熏陶,加深感染力。例如, 在小學低段教學中教學“談談你的感想”的說話練習--講述一名學生生病了,另一位學生打電話詢問病情,然后去看望同學的情景。教師在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再現當時的故事情節,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談出自己的感想,還很好地以身邊的小事陶冶教育了學生。可見,通過多媒體創設有教育意義的情境,能夠打破時空界限,再現助人場景,在語言文字訓練之余,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沒有明顯的說理教育,而是把理滲透于情境之中,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美好的環境中,從心靈上受到感化,無形中自覺自愿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們相信,只要將多媒體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她獨特的優勢,就會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和提高育人質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五大優勢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5.語文作文寫作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