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觀察與測量(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4-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二單元  

    單元學習內容:

    1、觀察物體;

    2、桌子有多長;

    3、我又長高了;

    4、估一估量一量。

    單元教學目標:

    1、發展觀察、操作、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實物,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并會進行辨認。

    3、在實際測量活動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同意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4、體會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測量。

    5、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的長度。

    單元教學重點:

    測量物體的長度,了解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

    單元教學難點:

    測量方法和估測。

    單元教學時間:4課時。

     

    第一節  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能辨認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

    教學難點:

    辨認物體。

    教學過程:

    一、出示玩具汽車,學會觀察物體。

    第一步:

    1、觀察玩具汽車,學生分別站在汽車側面和后面兩個不同的方向觀察。

    2、分別把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對著全班,讓學生說一說這是誰看到的?

    3、小結: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時,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讓學生站在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觀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

    2、與同伴進行交流。

    第三步:

    1、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圖,說一說。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進行觀察物體。

    二、 實踐操作,鞏固觀察方法

    1、第1題:下面哪一輻圖是淘氣看到的?

    (1)先說說淘和笑笑看到的熊貓是什么樣的?

    (2)給淘氣看到的打勾。

    2、第2題:它們看到的是哪一面?連一連。

    (1)說一說小貓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連一連。

    3、第3題:看一看,說一說。

    先讓學生自己讀題按要求完成題目。再交流評議。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體?

    三、 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在家找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并做好記錄。

    第二節  桌子有多長

    教學內容:

    教科書P14--15頁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長度的空間觀念,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疑問

    1、估一估、說一說:

    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2、小組討論:

    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課桌有多長?

    3、小組代表發言,說明自己的方法。

    二、 學習厘米與測量方法

    1、為什么我們同學說的數都不相同呢?該怎么呢?

    2、為了讓我們得到數據相同,我們要用相同的工具來測量,要用相同的單位來計數。我們可以用“尺子”來測量。

    3、認識尺子,學習厘米。

    (1)出示尺子,認識尺子。

    (2)認識刻度,學習厘米。先估計1厘米的長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每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是1厘米,也可表示為1CM。

    4、聯系實際,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長大約是1厘米的?

    5、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

    6、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與測量方法。

    7、小結測量方法:

    把一端對準0刻度,根據另一端與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讀出數值。

    三、 實踐操作,鞏固知識

    1、第1題:

    (1)讓學生估計并說一說大約數;

    (2)請學生進行測量;

    (3)讓他們看看自己估計得是否準確?

    2、第2 題: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小熊量錯的題目,說說怎樣量才正確的?

    (3)我們在測量時應注意什么?

    四、課堂總結。

     

    第三節  我又長高了

    教學目標:

    1、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 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準備引入

    1、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說說課桌、數學書、鉛筆盒大約有多長。

    2、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多長。

    3、說說自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4、引出單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二、米的實際意義

    1、設問:1米有多長呢?

    2、操作: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把尺子就是1米長。用它量講桌,大約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長的物體有哪些?并讓學生實際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體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間的關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選擇合適的單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時我們在使用時不能亂用,否則會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鐘走60厘米,一支鉛筆長15米,蝸牛1分鐘爬10米……

    (2)獨立完成“試一試”,反饋。

    五、鞏固練習

    1、先讓學生估一估實物,再動手量一量,然后選擇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較合理。(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實際長度。)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3題先觀察題意,然后獨立完成,再交流反饋。

    4、畫一條3厘米的線段。(因為有畫1厘米的經驗,所以不難)

     

    第四節  估一估,量一量

    教學目標: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

    估計、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長。

    (2)1厘米和1米間有什么關系?

    (3)估計黑板的長大約是多少,再量一量。

    (4)不是整米數時,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單位。

    二、試一試

    小組合作完成測量講桌、板報、門的高或長,填入書本。

    三、練一練

    1、第1題,先估計,再量一量。(同桌之間互相量)

    交流反饋時說說有什么發現。

    ⑴身高和兩手側平舉時兩指尖的距離差不多。

    ⑵當沒帶尺子時,測量不太長的物體可用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來量。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可用步距來量。

    2、第2題,仔細觀察圖意,然后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發現淘氣的身高大約時門高的一半,機靈狗的身高大約是淘氣的一半。

    3、第3題,課件出示,讓學生理解提議,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題,獨立完成,先估計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題,讓學生在操場上量出10米,估計、實際做一做,并記錄下來。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本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天啪天天99久久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成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