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統計第一課時(P122-12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能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學過的統計知識(平均數、中位數)的比較,認識眾數。
2.讓學生在統計數據、觀察分析、合作探究、聯系生活中理解眾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
2.通過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求眾數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身邊處處有數學,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保護視力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三者的區別,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表示。
教具準備:相關課件、計算器、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體驗,培養統計意識
1、創設情境,出示數據。
師:“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學校的五年級準備編排一個集體舞,每班選10人,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選同學的身高數據。
(課件出示24個數據)
2、 整理數據,完成學習卡。
學 習 卡
(1)求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
(2)求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3)完成下列統計表:
身高(米)
人數(人)
3、小組匯報交流。
二、在數據整理中體驗,訓練統計能力。
1、提取數據。 尋找10個身高比較接近的幾組數據。
2、分析比較數據。在比較中讓學生了解到接近眾數的10個數據更加適合于參加集體舞。
3、揭示課題:在一組數據中,出現的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在統計學上,我們稱它為眾數。(板書課題)眾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課件顯示)
三、在分析比較中體驗,提高解題能力
1、分析三個統計量的特點。
下列幾種情況一般使用什么統計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較兩個班的學習成績,應該選取( )。
A.平均數 B.中位數 C.眾數
(2)在演講比賽中,某個選手想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水平,應該選( )。
A.平均數 B.中位數 C.眾數
(3)要統計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畫片,應該選取( )。
A.平均數 B.中位數 C.眾數
2、了解三個統計量分別與什么有關。
四、在練習中體驗,學會統計描述。
1、(課本第123頁做一做)
五(1)班同學的左眼視力情況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據上面的數據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左眼視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數
(2)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與眾數各是多少?
(3)你認為用哪一個數據代表這個班同學視力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為什么?
(4)視力在4.9及以下為近視了?五(1)班同學的左眼視力如何?你對他們有什么好的建議?
2、125頁完成第4題。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這兩組數據的眾數各是多少?你發現了什么?
發現:在一組數據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有可能沒有眾數。
五、在分析中總結延伸
1、暢談收獲。
2、布置作業。調查本班同學左右眼的視力,找出這組數據的眾數.
附板書:
眾 數
平均數 整體水平 所有
中位數 一般水平 位置
眾 數 集中情況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