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概率
第3課時(總第22課時)
一、教材內容
【復習內容】
教科書第12冊第112頁“整理與反思”和第115頁“練習與實踐”第5、6題。
【知識要點】
1.中位數、眾數、平均數有什么不同。
2.怎樣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3.體會有關統計量在表示數據特征方面的特點和作用。
4.掌握簡單統計量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讓這生進一步體會數據與現實生活的的密切關系。
2.進一步明確各種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及作用,
3.進一步體會有關“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在表示數據特征方面的特點和作用。
4.進一步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二、教學建議
眾數和中位數是根據《標準》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學內容,眾數和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在平均數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基本特點時,往往選用眾數或中位數來表達數據的特點,在復習時應通過對“整理與反思”中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中位數、眾數和平均數的求法,而且要讓學生體會到:中位數、眾數和平均數都是表示一組數據特征的統計量,但由于數據自身特點不同,這幾種統計量在表示數據特征時所具有的代表性也就有所區別。
三、知識鏈接
統計、眾數、中位數(六上P79、80例2、例3)
四、教學過程
集體討論復習:
1. 什么是“中位數、眾數與平均數”?并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2. 舉例說說怎樣求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
(一)出示龍城超市上個星期售出的甲、乙兩種品牌的飲料箱數如下圖。
(1)在這個星期中,兩種品牌飲料的銷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
(2)甲飲料周日的銷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幾?
(3)甲飲料這個星期平均每天銷售多少箱?乙飲料呢?
(二)出示生物小組的同學每次用10粒綠豆做發芽試驗,下面是他們經過整理的10次發芽情況。
發芽粒數 0 5 7 8 9 10
次數 1 2 4 1 1 1
(1)這10次試驗中,發芽的綠豆一共有多少粒?總的發芽率是多少?
(2)這10次試驗中,發芽粒數的眾數是多少粒?
(三)出示教材中115頁第5題
1、先讓學生把圖中每個直條所表示的人數標出來。
2、依次比較每組兩個直條,說說沒有齲齒的人數哪個年級多,哪個年級少?有1顆齲齒的人數哪個年級多?哪個年級少?……
3、從整體上比較兩個年級學生牙齒健康情況。
4、指導一年級學生齲齒顆數的眾數。
一年級共有50個學生,那么就有50個反映每個人齲齒顆靈敏的數據,而這50個數據中,齲齒是1顆的共有19個,所以一年級齲齒顆數的眾數是“1顆”
5、引導回答,六年級齲齒顆數的眾數。
6、學生獨立計算第(3)個問題。
(四)出示第6題,引導觀察表格。
1、指導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
2、指導學生計算每組數據的中位數,組織學生討論計算中位數要注意什么?
(先把數據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
3、 表示這組男生體重的一般情況,平均數和眾數哪個更合適?
(用中位數代表男生體重的一般情況比較合適,因為男生體重的數據中,有8個低于平均數,只有兩個高于平均數,平均數的位置明顯偏離這組數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