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閱讀答案

    時間:2024-11-26 09:34:23 俊豪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論語》 閱讀答案(通用1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閱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 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 閱讀答案(通用16篇)

      《論語》 閱讀答案 1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⑤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十則)

      1、《論語》是記錄______________的一部書,共20篇,是___家經典著作之一。宋代學者朱熹把《論語》、______、《大學》、《中庸》四部著作合稱為四書。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釋。

      (1)學而時習之,不亦乎?( )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

      (3)誨知之乎!( )

      (4)是也。( )

      3、理解性默寫。

      (1)請寫出論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寫出告訴我們要以仁愛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結合你的生活學習實際,選擇其中一則談談你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 《孟子》

      2、(1)yuè 愉快的意思

      (2)yùn 生氣,發怒。

      (3)rǔ 同汝,人稱代詞你。

      (4)zhì 同智。

      3、(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說:學習了并且能夠經常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5、略。

      《論語》 閱讀答案 2

      《<論語>十二章》節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閱讀題

      15.解釋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亦乎 說:

      (2)人不知而不 慍:

      (3)不習乎 傳:

      (4)必有我師 焉:

      (5)博學而志 篤: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句子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慍 B.傳∕不習乎

      C.可以為∕師矣 D.擇其善者∕而從之

      18.選文的`句子中有些談學習方法,有些談學習 態度,有些談品德修養,請各找出一例。(3分)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答案:

      15.(5分)說,同“悅”,愉快; 生氣,惱怒; 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堅定。

      16.(4分)(1)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有困惑。(2)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 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17.(3分)C

      18.(3分)學習方法示例:學而時習之 傳不習乎 溫故而知新

      學習態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師 博學而篤志

      品德修養示例: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 閱讀答案 3

      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①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③。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論語·顏淵》)

      [注] ①達:通達,顯達。②聞:有名望。 ③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1)子張與孔子對達的看法有何區別?(2分)

      (2)請簡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張時所闡述的觀點。(4分)

      參考答案:

      9.(6分)

      (1)子張注重表面名聲,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禮義。(2分。意思對即可)

      (2)[示例]孔子從內在修養和對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體察人情、不慕虛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達。(4分)

      [參考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論語》 閱讀答案 4

      李充字大遜,陳留人也。家貧,兄弟六人同食遞.衣。妻竊謂充曰:“今貧居如此,難以久安,妾有私財,愿思分異。”充偽酬之曰:“如欲別居,當醞酒具會,請呼鄉里內外,共議其事。”婦從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婦無狀而教充離間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婦銜涕而去。坐中驚肅,因遂罷散。充后遭母喪,行服墓次,人有盜其墓樹者,充手自殺之。服闋.,立精舍講授。

      太守魯平請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溝中,因鼟署縣都亭長。不得已,起親職役。后和帝公車征,不行。延平中,詔公卿、中二千石各舉隱士大儒,務取高行,以勸后進,特征充為博士。時魯平亦為博士,每 與集會,常嘆服焉。

      充遷侍中。大將軍鄧騭貴戚傾時,無所下借,以充高節,每卑敬之。嘗置酒請充,賓客滿堂,酒酣,騭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將,幕府初開,欲辟.天下奇偉,以匡不逮,惟諸君博求其器。”充乃為陳海內隱居懷道之士,頗有不合。騭欲絕其說,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說士猶甘于肉!”遂出,徑去。騭甚望之。同坐汝南張孟舉往讓.充曰:“一日聞足下與鄧將軍說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責,非所以光祚子孫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貴行其意,何能遠為子孫計哉!”由是見非于貴戚。

      遷左中郎將,年八十八,為國三老。安帝常特進見,賜以幾杖。卒于家。

      (選自《后漢書·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4、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衣 遞:傳遞

      B、婦從充置酒.客 晏:宴請

      C、服.,立精舍講授 闋:停止

      D、同坐汝南張孟舉往.充曰 讓:責備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婦無狀而/教充離間/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婦銜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婦無狀/而教充離間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婦銜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婦無狀而教充/離間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婦銜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婦無狀而教充/離間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婦/逐令出門/婦銜涕而去/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貧寒。雖已娶妻成家,但仍與母親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貧困,主動分家,自立門戶,遭到李充的數落和休棄。

      B、魯平很佩服李充,曾經強令李充出來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魯平力薦李充入朝擔任博士。每有集會,魯平便要贊賞李充。

      C、李充遭遇母親離逝的不幸,十分哀傷。服喪期間,李充住在母親墓旁守喪;有人偷盜母親墓上的'樹,他怒不可遏,竟然親手將其殺死。

      D、李充曾為大將軍鄧騭列數天下高士,因為其中有人不合鄧騭口味,鄧騭不想讓他再說,拿肉給他吃,李充將肉扔到地上,揚長而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溝中,因鼟署縣都亭長。(5 分)

      (2)、大丈夫居世,貴行其意,何能遠為子孫計哉!(5 分)

      參考答案:

      4、A (A 項“遞”在文中應解釋為“交替”)

      5、D

      6、B (“魯平力薦李充入朝擔任博士”的說法犯了無中生有的錯誤。文中只說了天子下詔選取品行高尚的人,用來鼓勵后輩,特地征召李充擔任博士;但并沒有明確說明是由于魯平的力薦。)

      7、(1)魯平發怒,就抓來李充把他丟到水溝里面,接著將他降為縣里的都亭長。

      (2)大丈夫活在世上,貴在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夠考慮子孫長遠的事情呢?

      《論語》 閱讀答案 5

      《論語》節選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延伸訓練: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可謂好學也已 同 意思是:

      2.誨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釋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吾終日不食

      2.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于言

      4.就有道而正

      5.見不賢而內自

      6.不不啟

      三、翻譯句子:

      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討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啟發式教學的是孔子。他給后人留下了啟發式、舉一反三的教育教學經驗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中“君子”的含義是什么?請在上文中找一個與之含義相同的字。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試理解現實生活中“君子”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經 2.教導 3.謹慎 4.趨向、接近 5.檢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沒有弄明白。

      三、1.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和智慧。

      四、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義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與之含義相同的字是“賢”。生活中的“君子”,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統一。

      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 1 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 2 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3 ;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

      1 炳燭:把蠟燭點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是個瞎子所以這么說。

      3 陽:這里指陽光。

      4 孰與:一種固定格式,用來比較,相當于“比……怎么樣”。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戲其君乎( )臣聞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臣聞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識之 D.學而時習之

      3.翻譯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4.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答:

      5.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學習與年齡有沒有關系?是什么關系?

      答

      答案:

      1.晚 戲弄、開玩笑 聽說 (講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②點上蠟燭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學習喻為“日出之陽”、“日中之光”和“炳燭之明”,告誡人信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

      5.此題是開放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①回:顏回,又稱顏淵。

      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③遷:轉移。

      延伸訓練: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發盡白,蚤死 ②今也則亡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孔子哭之慟 ②門人益親

      ③弟子孰為好學 ④不貳過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

      4. 顏回的好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無”

      2. ①哀痛到了極點 ②更 ③誰 ④過失,錯誤

      3. (顏回)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

      4. 不遷怒,不貳過。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題目。

      29歲那年,顏淵到魯國皇家大學攻讀儒學博士學位。博導是該大學的學術帶頭人孔丘。孔丘教學風格很嚴厲。他每天安排顏淵讀大量的書,而且下指標,每個月要拿出一篇論文。

      顏淵是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向來唯師命是從。每天讀書到深夜,每個月都能拿出一篇優秀的論文。孔丘很滿意,對顏淵說他會很認真批閱,并激勵顏淵要忘記過去的成績,每一天都應當從零開始。顏淵深然其言。

      一天,顏淵在閱覽室瀏覽時,無意發現了自己一篇論文習作竟發表在一本世界學術權威雜志上,不過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個下午,又發現了自己另外幾篇論文習作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顏淵有點氣悶,卻又不敢質問孔丘。孔丘在學術界有著至高無上的威望,和他作對只能自毀前程。

      顏淵陷入深深的郁悶中,原先的憂郁癥更嚴重了。不到一年,“發盡白”。

      這樣郁郁過了三年,顏淵終于沉疴不起,倒在了書桌前,年僅32歲。

      得此消息,孔丘大慟:“噫!天喪予!天喪予!”為表示紀念,孔丘從此封筆,不再進行學術研究。

      延伸訓練: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循規矩( )瀏( )名( )沉( )

      2.文中顏淵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種什么社會現象?

      5.文末“為表示紀念,孔丘從此封筆,不再進行學術研究。”這句話具有怎樣的諷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規蹈矩,唯師命是從,面對“壓力”敢怒不敢言悲劇人物形象。

      3.虛偽、欺世盜名、為個人利益不惜剽竊別人成果。

      4.學術界存在的老師剽竊學生成果的丑陋事實。

      5.辛辣地嘲諷了像孔丘這樣的所謂權威、學術泰斗的虛偽、狡詐、不學無術、不知廉恥的令人憎惡的丑陋面目。

      《論語》 閱讀答案 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中虛詞“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默而識之

      C.敏而好學

      D.學而不思則罔

      2.下列實詞意思有誤的一項是:( )

      A.人不知而不慍(怨恨,心里不滿)

      B.學而不厭(厭倦)

      C.學而不思則罔(迷惑不解)

      D.默而識之(記,記住)

      3.翻譯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選六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⑴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⑵關于思想品德修養有。請分別就兩個方面各舉一兩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B

      3.⑴別人對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氣;與不明智的人相處,我也不煩惱。能做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

      ⑵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

      4.“略”。

      《論語》 閱讀答案 7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下列試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釋加粗詞語。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乎? 說: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 慍:_____________

      ③而好學 敏:_____________

      ④溫故而知新,可以師矣 為:_____________

      ⑤默而之 識:_____________

      ⑥思而不學則。 殆: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⑴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屬于學習態度的.選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溫故而知新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論語六則》有有些話已演變為成語,請把它們找出來。(至少兩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愉快、高興;(2)怨恨,心里不滿;(3)聰明;(4)做;(5)記,記住;(6)危險,這里是“學業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2.(1)聰明而且愛好學習,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看做恥辱的事,因此被稱做“文”。

      (2)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D

      4.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 閱讀答案 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有朋遠方來()

      A.從

      B.自己

      C.主動

      (2)人不知而不()

      A.惱怒

      B.煩惱

      C.熟識

      (3)故而知新()

      A.原因

      B.舊的,學過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朗讀下面幾句話,看用哪種語氣才恰當。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學則殆。___________

      4.根據提示填空。

      (1)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培養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論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問語氣

      ②陳述語氣

      4.(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閱讀答案 9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語源于《論語》,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括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2)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亦可)。

      評析(示例):孔子認為,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注重“無言”的示范和引導,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老師,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學態度、正確方法和行為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像“天道”之于“四時”“百物”那樣,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

      《論語》 閱讀答案 10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材料二: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

      (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說明什么問題?

      (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參考答案:

      (1)是要說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

      (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系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后,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材料二:公孫丑說:“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

      《論語》 閱讀答案 1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填空。

      (1)這些言論選自________,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_______,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_、 _________。

      (2)出自本十則的成語很多,請寫出其中的兩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乎 說: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慍:_______________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_______________

      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會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論語》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通“悅”,愉快

      (2)生氣,發怒

      (3)有害

      3.君子的風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難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或在濁世中才能顯示君子本色。(意思相近即可)

      4.(1)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5.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論語》 閱讀答案 12

      《論語》四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論語》中的“論”是__________的意思,“語” 就是語言。《論語》是一部記錄__________言行的'書。

      2.寫出第一則中的一個通假字。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第三則講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就其中一則談談你對學習的認識與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記敘 孔子及其弟子

      2.說 悅

      3.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學習要多思、多問。(答案不唯一)

      《論語》 閱讀答案 13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①,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②,則誰與③?子曰:暴虎馮河④,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注釋】①舍之則藏:舍棄就藏匿,意即隱退。舍,舍棄,不用。 ② 行三軍:指揮軍隊。行,率領,指揮。三軍,古代大國有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這里指全軍。 ③誰與:和誰一起。與,一起,共同,動詞。 ④暴虎馮(píng)河:赤手空拳與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過河。馮,通憑。

      (1)對上面這個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認為,用就去做、不用就隱退只有顏淵能做到。這表明了孔子對顏淵的贊賞,也體現了孔子的謙遜。

      B、子路假設孔子統帥三軍,問孔子將和誰一起,其實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與本領。

      C、暴虎馮河是赤手空拳與老虎進行搏斗,徒步過河,這樣缺少謀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賞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疇中的一個德目,在這里,孔子用與和不與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2)孔子還說過勇而無禮則亂,結合上面選段和這句話,請簡要說明你對孔子勇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 A(孔子認為,只有他和顏淵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張的.勇,要智勇兼備,而且要符合禮,缺少智、悖于禮的勇是蠻干、亂干。

      【參考譯文】孔子對顏淵說: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這樣了!子路問:先生如果率領三軍作戰,誰作你的助手。孔子說:赤手搏虎,徙步過河,死也不后悔,我不會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謹慎小心,善于謀劃而后再做決定的人。

      《論語》 閱讀答案 1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 解釋下列加粗字詞的意思。

      (1)不亦乎( )

      (2)吾日三吾身( )

      (3)三十而( )

      (4)不逾( )

      2. 翻譯下列句子。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 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中,你能看出孔子怎樣的人生成長歷程和治學態度?

      答案:

      1. (1)“說”通“悅”,愉快。(2)多次反省。(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4)越過,超過。

      2. (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

      (2)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3. 人生成長歷程上,孔子呈現出隨著年齡增長,心智、閱歷不斷豐富、升華的過程,從年少立志于學,到三十歲能在社會上立足、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再困惑迷茫,五十歲領悟天命,六十歲能平和對待外界各種言論,七十歲達到道德與行為高度自由且合乎規矩的境界。治學態度方面,凸顯其一生對學問孜孜不倦的追求,持之以恒地研習、積累知識與智慧,用漫長歲月沉淀深化對人生、世界的認知,終達融會貫通、超凡入圣之境。

      《論語》 閱讀答案 15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 對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學而時習之 ②溫故而知新 ③學而不思則罔 ④思而不學則殆

      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2. 解釋“是知也”中“知”的意思,并翻譯這句話。

      3. 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談談你對學習方法的理解。

      答案:

      1. C。①“學而時習之”中“而”表順承,連接“學”與“時習”兩個動作,有先后順序;②“溫故而知新”的“而”表遞進,在“溫故”基礎上更進一步“知新”;③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而”都表轉折,強調只學不思考或者只思考不學的不良后果,所以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2.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翻譯為:這就是智慧呀。

      3. 這句話深刻點明學習中“學”與“思”相輔相成的關系。只一味死讀書、機械學習知識而不加以思考,就會迷茫無所得,因為不能理解知識內涵、把握規律,只是堆砌信息;反之,要是成天空想、閉門造車,脫離書本知識與實際學習過程,就會疑惑不解,陷入思維僵局。故而正確學習方法是學思結合,邊學習新知識邊用心思考消化,將理論與思維運轉緊密聯系,這樣才能高效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論語》 閱讀答案 1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樂在其中矣。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1. 解釋下列加粗字詞的意思。

      (1)不亦乎( )

      (2)吾日三吾身( )

      (3)四十而不( )

      (4)思而不學則( )

      2. 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 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學而時習之”強調學習要按時復習,“時”是按時的意思。

      B. “吾日三省吾身”中曾子從“忠”“信”“習”三個方面反省自己,體現自我修養的重視。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表明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只要有興趣就能學好。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借流水感慨時光飛逝,勸人珍惜時間。

      4. 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樂在其中矣。賢哉,回也!”可以看出顏回具有怎樣的品質?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案

      1. (1)“說”通“悅”,愉快。

      (2)多次反省。

      (3)迷惑,疑惑。

      (4)疑惑,有害。

      2.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3)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3.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突出興趣對學習的助力,但有興趣并非是學好的'唯一條件,學好還需努力、方法等諸多因素配合,該項說“只要有興趣就能學好”過于絕對。

      4. 從這段描寫能看出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他不被簡陋的生活條件所困擾,依然能在貧困中堅守對道的追求、保持內心的快樂。啟示我們在生活中不應過分被物質條件左右,當專注于精神層面的成長與追求,在面對困難、艱苦環境時,要堅守本心,追求有價值、有意義之事,以樂觀豁達心態看待物質匱乏,重視品德修養與精神富足。

    【《論語》 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論語閱讀答案10-28

    《論語》閱讀答案09-19

    《論語》的閱讀及答案08-21

    論語的閱讀答案11-09

    《論語》閱讀以及答案10-14

    “《論語》四則”閱讀答案11-03

    《論語》閱讀答案(15篇)10-09

    《論語》十則閱讀及答案08-02

    《論語》《孟子》閱讀答案及翻譯10-16

    《論語》閱讀答案15篇09-2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这里有精品综合久久 | 五月综合缴缴情婷婷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1区2区3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