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5-19 18:42:24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實用)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

      聲學章節中的“聲音的產生條件、聲速、聲音的三要素及其決定因素(音調、響度、音色)、噪聲及其控制”。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靠里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鐘考鐘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并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并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注:由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三、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回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借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后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

      音調、響度、音色(這是樂音三要素);在響度和音調相近的情況下主要通過音色來判斷發聲體。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么物體發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xx0Hz,高于20xx0Hz叫超聲波;低于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1、噪聲:(1)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聲;(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噪聲來源: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噪聲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噪聲:(1)在生源處較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墻);(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旁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2

      第一部分聲現象及物態變化

      (一)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噪聲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8.聲音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噪聲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第二部分光現象及透鏡應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于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

      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可解釋許多光學現象: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并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8、理解:

      (1)由入射光線決定反射光線

      (2)發生反射的條件: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處:入射點;結果:返回原介質中

      (3)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度

      9、兩種反射現象

      (1)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

      (2)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后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1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

      13、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于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

      (1)三線一面

      (2)兩線分居

      (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5、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6、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圖)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如圖)

      7、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成像大小(u)

      像的虛實應用像物位置像距(v)

      u>2f縮小實像透鏡兩側f

      凸透鏡成像規律:虛像物體同側;實像物體異側;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9、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擴展閱讀: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3

      初二下冊物理知識

      從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

      分子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中。

      2、分子間不僅存在吸引力,而且還存在排斥力。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

      二、靜電現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

      2、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

      把皮毛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多余電子而帶等量的負電。

      4、摩擦起電并不是創造了電荷,而只是將電子由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構成。

      原子是由帶負電的核外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構成的。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統稱為核子。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

      物理八年級下冊知識

      第八章運動和力

      8.1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1、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變量法),是為了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的距離的長短來體現(轉化法)。

      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實驗事實和科學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

      4、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

      ⑵性質: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⑶慣性不是力,不能說慣性力的作用,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速度、物體是否受力等因素無關。

      ⑷防止慣性的現象:汽車安裝安全氣囊,汽車安裝安全帶。

      ⑸利用慣性的現象:跳遠助跑可提高成績,拍打衣服可除塵。

      ⑹解釋現象:

      例:汽車突然剎車時,乘客為何向汽車行駛的方向傾倒?

      答:汽車剎車前,乘客與汽車一起處于運動狀態,當剎車時,乘客的腳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隨汽車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向汽車行駛的方向運動,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稱為平衡狀態。

      2、平衡力: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線)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⑴根據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①當物體不受任何力作用時,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平衡狀態)。

      ②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平衡狀態)。

      ③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一定發生改變。

      ⑵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物體的受力情況。

      ②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物體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斷物體受平衡力時,要注意先判斷物體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還是豎直方向)處于平衡狀態,然后才能判斷物體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當物體處于非平衡狀態(加速或減速運動、方向改變)時,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體保持平衡狀態的條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2產生條件:A、物體相互接觸并且相互擠壓;B、發生相對運動或將要發生相對運動。

      3種類:A、滑動摩擦B靜摩擦、C滾動摩擦

      4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測量摩擦力方法:

      用彈簧測力計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相等。

      原理: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壓力B、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8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減少壓力B.減少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D、使兩接觸面分離(加潤滑油、氣墊船)。

      初二下冊物理知識

      第1節力

      1、什么是力?力是,力不能離開存在,其中給出力的物體叫物體,另一個接受力的物體叫物體;

      2、力的單位:物理學中,力用符號表示,力的單位是,簡稱,符號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兩種:一是力可以使物體的發生改變;

      二是力可以使物體的發生改變。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物體運動快慢的改變和改變.

      4、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

      5、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物體所受力的和。

      這種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圖。(會畫力的示意圖)

      6、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的。

      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墻,人會向退,這是因為力的作用是

      第2節彈力

      1、物體由于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物體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形變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時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形狀的特性叫做。拉力、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對嗎?答。

      2、測力計是測量的大小的工具。

      實驗室里測量力的工具是,它是根據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越大,彈簧的就越長的道理做成的。測量力的'工具還有握力計,臂力計等。而各種各樣的秤是測質量的。

      3、使用彈簧測力計時,首先要觀察它的和,不許超過它的。

      還要觀察彈簧的指針是否指到零刻線,若沒有,則要調或讀數時要進行加減修正。彈簧在測量范圍內有: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比,彈簧的伸長=長度-原長。如原長2厘米,受3n時彈簧長5厘米,受6n的拉力時彈簧長厘米。

      4、注意:.測力時力的方向要與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一致.

      第3節重力

      1、重力:物體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體是,方向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物體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達式為,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為,它的意義是。

      粗略計算時,g取N/Kg.重力的大小要隨位置而,而質量隨位置變。物體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地面上6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牛頓,拿到月球上去重力為n。地面上800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牛頓,用量程為5n的彈簧秤能稱出它的重力嗎?答。

      3、重錘線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來檢查所砌的墻壁是否。

      4、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

      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這個物體的幾何中心上。

      會畫物體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圖:

      5、宇宙間的任何兩個物體間都存在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4

      物理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準,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1、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2、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是個定值,為9.8N/Kg。

      這個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⑶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的現象:(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生的)

      ① 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② 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③ 大氣不會產生壓強;

      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距離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指一個物體只能處于一種狀態,到底處于哪種狀態,由原來的狀態決定,原來靜止就保持靜止,原來運動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力來維持。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人們有時要利用

      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

      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③要把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的慣性區別開來,

      前者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后者表明的是物體的屬性。

      ④慣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產生慣性或消滅慣性。

      ⑤同一個物體不論是靜止還是運動、運動快還是運動慢,不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是不變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3)在解釋一些常見的慣性現象時,可以按以下來分析作答: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弄清研究對象原來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

      ③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變化。

      ④由于慣性研究對象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出現了什么現象。

      壓強

      一、壓強

      1.壓強:

      (1)壓力:

      ①產生原因:由于物體相

      相互接觸擠壓而產生的力。

      ②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觸面。

      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力的產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壓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當物體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時壓力才等于重力。

      (2)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物理量,它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3)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壓強,單位是帕斯卡;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5)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1Pa=lN/m2,其物理意義是:l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2.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增大受力面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中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3.液體壓強的大小

      (1)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體壓強,單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體深度,單位是米(m)。

      3.連通器——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

      (1)原理:連通器里的液體在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2)應用:水壺、鍋爐水位計、水塔、船鬧、下水道的彎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連通器是三峽船閘。

      三、大氣壓強

      1.大氣壓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是存在的,并且大氣壓強很大。

      3.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方法: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于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于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測出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cm。

      (2)計算大氣壓的數值:p0=p水銀=ρ水銀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對實驗沒有影響 ①玻璃管是否傾斜;②玻璃管的粗細;

      ③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銀面的位置。

      (4)若實驗中玻璃管內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則測量值要比真實值偏小。

      (5)這個實驗利用了等效替換的思想和方法。

      3.影響大氣壓的因素:高度、天氣等。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4.氣壓計——測定大氣壓的儀器。種類: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又叫做無液氣壓計)。

      5.大氣壓的應用:抽水機等。一切抽吸液體的過程都是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的產生:飛機的機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狀。當飛機在機場跑道上滑行時,流過機翼上方的空氣速度快、壓強小,流過機翼下方的空氣速度慢、壓強大。機翼上下方所受的壓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5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

      (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6、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1、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2、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3、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

      (1)液體溫度;

      (2)液體表面積;

      (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4、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5、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6、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6

      第一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里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鐘考鐘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并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并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注:由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s;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t

      三、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回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借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后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么物體法的聲靠音色)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xx0Hz,高于20xx0Hz叫超聲波;低于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

      (1)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聲;

      (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招生來源: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噪聲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噪聲:

      (1)在生源處較弱(安消聲器);

      (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墻)

      (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第二章光的傳播

      一、光源: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可分為

      1、冷光源(水母、節能燈),熱光源(火把、太陽);

      2、天然光源(水母、太陽),人造光源(燈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頭魚),非生物光源(太陽、燈泡)

      二、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像是倒立的實像(樹陰下的光斑是太陽的像)

      (2)取直線:激光準直(挖隧道定向);整隊集合;射擊瞄準;

      (3)限制視線:坐井觀天(要求會作有水、無水時青蛙視野的光路圖);一葉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時月球在中間;月食時地球在中間)

      3、光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約為3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約為2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光年是長度單位;1光年≈9.46×10m;

      注: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慢,真空中不傳播;光在真空中傳播的最快,空氣中次之,透明液體、固體中最慢(二者剛好相反)。光速遠遠大于聲速,(如先看見閃電再聽見雷聲,在100m賽跑時聲音傳播的時間不能忽略不計,但光傳播的時間可忽略不計)。

      四、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線:過光的入射點所作的與反射面垂直的直線;

      (2)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法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入射光線與鏡面成θ角,入射角為90°-θ,反射角為90°-θ)

      (3)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θ,反射光旋轉2θ)

      (4)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時,入射角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雙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一般的光路圖(要求會作):

      (1)、確定入(反)射點:入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交點即為入射(反射)點

      (2)、根據法線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線。

      (3)、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

      6、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時,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將沿各個方向反射出去;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點:都是反射現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點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個方向的入射光,鏡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個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處,背光走要走亮處,因為積水發生鏡面反射,地面發生漫反射,電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處,黑板上“反光”是發生了鏡面反射)

      五、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是虛像,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鏡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鏡子中的鐘的時間要看紙張的反面,物體遠離、靠近鏡面像的大小不變,但亦要隨著遠離、靠近鏡面相同的距離,對人是2倍距離)。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靜的水面就好像一個平面鏡,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鏡中花);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等距”,樹木和房屋上各點與水面的距離不同,越接近水面的點,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無數個點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離水面多高,像離水面就是多遠,與水的深度無關)。

      3、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物體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沒有會聚二是發散的,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畫時用虛線)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只能通過人眼觀察到,故稱為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注意:進入眼睛的光并非來自像點,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像、物關于鏡面對稱)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線經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交于像點)作光路圖(作出物、像、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

      六、凸面鏡和凹面鏡

      1、以球的外表面為反射面叫凸面鏡,以球的內表面為反射面的叫凹面鏡;

      2、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可增大視野(汽車上的觀后鏡);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電筒)

      七、光的折射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3、斜射時,總是空氣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時,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現象及其應用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十、光的色散:

      1、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依次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種現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

      3、天邊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其它色光可由這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沒有黑光;顏料的三原色是品紅、青、黃,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透過什么顏色的光);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反射什么顏色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白色物體發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例: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匹紅色的馬、綠色的草、紅色的花、黑色的石頭,現在暗室里用綠光看畫,會看見黑色的馬,黑色的石頭,還有黑色的花在綠色的紙上,看不見草(草、紙都為綠色)

      十一、看不見的光:

      1、太陽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色光按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太陽光譜;

      (從左往右其波長逐漸減小;散射逐漸增強;人眼辨別率依次降低)應用傍晚太陽是紅的,晴天天是藍的',汽車的霧燈是黃光。

      2、紅外線:紅外線位于紅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打仗用的夜視鏡)

      (2)紅外線穿透云霧的本領強(遙控探測)

      (3)紅外線的主要性能是熱作用強;(加熱)

      3、紫外線:在光譜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紫外線的主要特性是化學作用強;(消毒、殺菌)

      (2)紫外線的生理作用,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小孩多曬太陽),但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線,我們要保護臭氧層)

      (3)熒光作用;(驗鈔)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線來自太陽,臭氧層阻擋紫外線進入地球;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至少有一個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會辨認)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如:遠視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鏡等等;

      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軸: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鏡的幾何中心;用“O”表示。

      3、焦點: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一點,這點叫焦點;用“F”表示。

      4、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通常由于透鏡較厚,焦點到透鏡的距離約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圖:

      注意:凸透鏡和凹透鏡都各有兩個焦點,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凹透鏡的焦點是虛焦點;

      三、三條特殊光線(要求會畫):

      1、過光心的光線經透鏡后傳播方向不改變,如下圖:

      2、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經過焦點;經凹透鏡后向外發散,但其反向延長線必過焦點(所以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如下圖:

      3、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向異側焦點的光線經凹透鏡后平行于主光軸;如下圖:

      四、粗略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太陽光是平行光,使太陽光平行于凸透鏡的主光軸),下面放一張白紙,調節凸透鏡到白紙的距離,直到白紙上光斑最小、最亮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鏡到白紙上光斑中心的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

      五、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

      1、用手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是凹透鏡;

      2、讓透鏡正對太陽光,移動透鏡,在紙上能的到較小、較亮光斑的為凸透鏡,否則為凹透鏡;

      3、用透鏡看字,能讓字放大的是凸透鏡,字縮小的是凹透鏡;

      六、照相機:

      1、鏡頭是凸透鏡;

      2、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七、投影儀:

      1、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

      2、投影儀的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注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3、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八、放大鏡:

      1、放大鏡是凸透鏡;

      2、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注:要讓物體更大,應該讓放大鏡遠離物體;

      八、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器材:凸透鏡、光屏、蠟燭、光具座(帶刻度尺)

      九、注意事項:

      “三心共線”:蠟燭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線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要求熟記、并理解):

      成像條件物距(u)U2fU=2fFu2fU=f0uf成像的性質倒立、縮小的實像倒立、等大的實像倒立、放大的實像不成像正立、放大的虛像像距(v)Fv2fv=2fv2fVf應用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口訣: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遠實像小,虛像大。

      注意:

      1、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現,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線必過像點;

      2、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

      注意:凹透鏡始終成縮小、正立的虛像;

      十一、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膠卷);

      十二、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遠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前,晶狀體曲度過大,需戴凹透鏡調節;

      十三、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近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后面,晶狀體曲度過小,需戴凸透鏡調節;顯微鏡和望遠鏡

      十四、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

      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

      十五、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

      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相當于放大鏡,成放大的像;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7

      一,電路

      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任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會形成電流)、

      電流的方向: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

      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鹽水溶液等、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串聯:把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叫串聯、(任意處斷開,電流都會消失)

      并聯:把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叫并聯、(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二,電流

      國際單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三,電壓

      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國際單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使用規則: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實驗室常用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熟記的電壓值: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④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四,電阻

      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兆歐(MΩ),千歐(KΩ);1兆歐=103千歐;

      1千歐=103歐、

      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R與它的U和I無關)、

      滑動變阻器:

      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A、

      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最大的地方、

      五,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公式:式中單位:I→安(A);U→伏(V);R→歐(Ω)、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須是在同一段電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兩個量就可求另一個量;③計算時單位要統一、

      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同一電阻的阻值不變,與電流和電壓無關,其電流隨電壓增大而增大、(R=U/I)

      ②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小、(I=U/R)

      ③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大、(U=IR)

      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串得越多,電阻越大)

      ①電流:I=I1=I2(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U=U1+U2(總電壓等于各處電壓之和)

      ③電阻:R=R1+R2(總電阻等于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等值電阻串聯,則有R總=nR

      ④分壓作用:=;計算U1,U2,可用:;

      ⑤比例關系:電流:I1:I2=1:1(Q是熱量)

      電阻的并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并聯,并得越多,電阻越小)

      ①電流:I=I1+I2(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②電壓:U=U1=U2(干路電壓等于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電阻的倒數和)如果n個等值電阻并聯,則有R總=R

      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1:1,(Q是熱量)

      六,電功和電功率

      1、電功(W):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電功,

      2、功的國際單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時),1度=1千瓦時=3、6×106焦耳、

      3、測量電功的工具:電能表

      4、電功公式:W=Pt=UIt(式中單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計算時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電路;②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③已知任意的三個量都可以求出第四個量、還有公式:=I2Rt

      電功率(P):表示電流做功的快慢、國際單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式中單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利用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10、計算電功率還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另有:額定電流

      12、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13、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另有:實際電流

      14、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

      當U>U0時,則P>P0;燈很亮,易燒壞、

      當U=U0時,則P=P0;正常發光、

      15、同一個電阻,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則有;如:當實際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則實際功率是25瓦、)

      16、熱功率:導體的熱功率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17、P熱公式:P=I2Rt,(式中單位P→瓦(W);I→安(A);R→歐(Ω);t→秒、)

      18、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電熱),則有:熱功率=電功率,可用電功率公式來計算熱功率、(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

      七,生活用電

      家庭電路由:進戶線(火線和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用電器、

      所有家用電器和插座都是并聯的而用電器要與它的開關串聯接火線、

      保險絲:是用電阻率大,熔點低的鉛銻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當電路中有過大的電流時,它升溫達到熔點而熔斷,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險的作用、

      引起電路電流過大的兩個原因:一是電路發生短路;二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

      安全用電的原則是:①不接觸低壓帶電體;②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八,電和磁

      磁性:物體吸引鐵,鎳,鈷等物質的性質、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任何磁體都有兩個磁極,一個是北極(N極);另一個是南極(S極)

      磁極間的作用: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帶上磁性的過程、

      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磁場的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強弱,方向的假想曲線、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進、

      磁場中某點的磁場方向,磁感線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極在地理位置的南極附近;而地磁的南極則在地理的北極附近、但并不重合,它們的交角稱磁偏角,我國學者沈括最早記述這一現象、

      11、奧斯特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12、安培定則:用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N極)、

      13、通電螺線管的性質:①通過電流越大,磁性越強;②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③插入軟鐵芯,磁性大大增強;④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可用電流方向來改變、

      14、電磁鐵:內部帶有鐵芯的螺線管就構成電磁鐵、

      15、電磁鐵的特點:①磁性的有無可由電流的通斷來控制;②磁性的強弱可由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的匝數來調節;③磁極可由電流方向來改變、

      16、電磁繼電器:實質上是一個利用電磁鐵來控制的開關、它的作用可實現遠距離操作,利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還可實現自動控制、

      17、電話基本原理:振動→強弱變化電流→振動、

      18、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應用:發電機

      感應電流的條件:①電路必須閉合;②只是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③這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導體運動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發電機的原理:電磁感應現象、結構:定子和轉子、它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通電導線在磁場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應用:電動機、

      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電動機原理: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

      換向器:實現交流電和直流電之間的互換、

      交流電:周期性改變電流方向的電流、

      直流電:電流方向不改變的電流、

      實驗

      一、伏安法測電阻

      實驗原理:(實驗器材,電路圖如右圖)注意:實驗之前應把滑動變阻器調至阻值最大處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是改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二、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原理:P=U

      電路知識點梳理

      (一)斷路開路通路短路:

      1、電流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可以走導線又可以走用電器的時候,它一定走導線而不走用電器,這時這兩點間的用電器被短路

      2、不通的電路叫斷路

      3、正常工作的電路叫通路

      4、開路就是斷路

      斷路與開路是同種意思,就是在正確的電路中,開關斷開時電路的狀態,電流是不流通的;

      通路是指電路中開關是閉合的,電流是可以流通的;

      以上兩種是電路的正常狀態。

      短路是指將用電器與導線并聯,電流會只從導線通過,而不走用電器,這樣我們就說短路了這個用電器,或與電源并聯,而短路了電源。短路是電路不正常狀態,會燒壞電路元件。

      (二)識別錯誤電路一般錯誤發生有下列幾種情況:

      1、是否產生電源短路,也就是電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回到電源負極;

      2、(串聯)是否產生局部短接,被局部短路的用電器不能工作;

      3、是否電壓表、電流表和正負接線柱錯接了,或者量程選的不合適(過大或過小了);

      4、滑動變阻器錯接了(全上或全下了)。

      (三)正負極

      1從電源的正極出來,然后是連電流表的正接線柱,然后從電流表的負接線柱出來的。

      2正極連負極一般是說電池串聯的時候,電流表和電壓表永遠都是正接線柱進負接線柱出的。

      3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而電壓表則是并聯在待測物體兩端否則將會出現短路,電鍵(開關)和電流表不能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4檢驗電路是否是并聯只需觀察將電路中的其中一個用電器拿走后,其余的是否還能正常工作,若不能,則說明電路連錯了。

      (四)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時,一般有以下幾個方法:

      1、先串后并法:

      從電源正極開始,先連接電路中元件最多的一條支路,再將其它支路并聯在此支路上。

      2、標號法:

      從電源正極開始,在電路圖各元件符號兩端標出號碼,再在對應的實物圖中各元件兩端標上對應的號碼,最后按電路圖連接實物。

      3、標路徑法:

      當你看到一個電路圖,你先識別是串聯還是并聯。

      如果是串聯,比如說一個電路依次是從正極到開關S到用電器L1到用電器L2到負極,那么我們不妨先在草稿紙上寫出電流的方向:+→S→L1→L2→—,然后根據這個就可以依次連接實物圖。

      如果是并聯,那么我們先分清楚電流從正極到負極有幾條路,比如說一個并聯電路,它的干路是從正極到開關S,支路一是從開關S1到用電器L1,支路二是從開關S2到用電器L2,那么我們分別寫出兩條支路的電流方向:

      +→S→S1→L1→—和+→S→S2→L2→—,然后找出相同的部分,那么這些相同的部分就是一條路了,再在不同的部分開始分岔,這樣連接實物圖,很有效,

      (五)根據實物圖畫電路圖

      根據實物圖畫電路圖是初中物理中常見的題目,在這里可做如下假設:

      (1)、導線像橡皮筋,可伸長可縮短,不會被扯斷。

      (2)、接點即可以拆分,又可以合并。并且能夠移動,只要不跨過任何電路元件。

      (3)、電路元件可以挪動,只要不跨過任何接點。

      (4)、導線可拆股,可并股。一股可以拆分為多股,多股可合并為一股。

      1、替換法

      將事物圖中的元件用特定的符號替換下來,再將圖形整理成規范的電路圖的一種方法。

      替換時要注意:(1)必須用特定的符號代替電路元件;(2)接線柱上的接線位置不能改變;(3)電源極性、電表正負接線柱不能顛倒。

      2、節點法:

      A、在實物圖中將各元件用字母標好。

      B、從電源正極出發,找到一個節點(就像三岔路口一樣的,兩條或三條或更多導線交的一點),假定為A點。

      C、從電源負極出發找到一個分支點,假定為B點。

      D、在A、B之間有電源的部分是干路,在A、B之間但沒有電源的部分是支路。

      E、畫出干路,并標出A、B點。

      F、畫出支路:

      G、對照實物圖,按照從A點到B點的元件順序畫出第一條支路。

      H、用同樣的方法畫出其他支路。

      I、檢查整理,使電路圖規范、美觀。

      注:畫圖時,隨時將畫出的元件用字母表示。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8

      同學們認真學習,下面是對光的反射知識點的講解。

      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X°,反射光旋轉2X°)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4、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雙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一般的光路圖(要求會作):

      確定入(反)射點;根據法線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線;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光的反射的知識點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學們會好好的學習。

      中考物理知識點:透鏡

      關于物理中透鏡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透鏡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對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學元件。

      分類:1、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2、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通過上面對物理中透鏡知識點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認真的學習物理知識。

      中考物理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

      下面是對物理中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內容講解,需要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實驗:從左向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1、調整它們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線(光具座不用);2、調整它們,使燭焰的中心、凸透鏡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質 應用

      u > 2f f<υ<2f 倒立縮小實像 照相機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實像 (實像大小轉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實像 幻燈機

      u = f 不成像 (像的虛實轉折點)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虛像 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決記憶法

      口決一:"一焦(點)分虛實,二焦(距)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遠像變小"。

      口決二:

      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如果物放焦點內,正立放大虛像現;

      幻燈放像像好大,物處一焦二焦間,

      相機縮你小不點,物處二倍焦距遠。

      口決三:

      凸透鏡,本領大,照相、幻燈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實小,二倍焦內倒實大;

      若是物放焦點內,像物同側虛像大;

      一條規律記在心,物近像遠像變大。

      注1: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注2: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上面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點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考試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識點:眼睛和眼鏡

      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是對眼睛和眼鏡內容的知識學習哦,供大家參考。

      眼睛和眼鏡

      眼睛:眼睛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號傳輸給大腦。看遠處物體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比較薄(焦距長,偏折弱)。看近處物體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比較厚(焦距短,偏折強)。

      近視的表現: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近視的原因: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前。

      近視的矯治:佩戴凹透鏡。

      遠視的表現: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遠視的原因: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后。

      遠視的矯治:佩戴凸透鏡。

      眼鏡的度數:100×焦距的倒數( )。

      上面對眼睛和眼鏡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物理知識,爭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識點:照相機和投影儀

      下面是對物理中照相機和投影儀的內容知識講解,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照相機和投影儀

      照相機:

      1、鏡頭是凸透鏡;

      2、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投影儀:

      1、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

      2、投影儀的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注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3、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以上對物理中照相機和投影儀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識點:顯微鏡和望遠鏡

      同學們對顯微鏡和望遠鏡很熟悉吧,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們在物理中的應用。

      顯微鏡和望遠鏡

      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

      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相當于放大鏡,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對顯微鏡和望遠鏡知識點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考出很好的成績的哦,好好學習吧。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9

      升華和凝華

      1、升華:

      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

      2、升華現象:

      衣柜里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變小了;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干了

      3、凝華:

      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

      4、凝華現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樹枝上的“霧凇”

      5、吸熱與放熱:

      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吸熱)

      2、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3、影響蒸發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面的空氣流通速度。

      4、物理降溫:在需要降溫的物體表面,涂一些易揮發且無害的液體,通過液體蒸發吸熱來達到降溫的效果。(蒸發的致冷作用)

      5、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6、液體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且能繼續從外界吸熱。

      7、沸騰的現象:從底部產生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氣泡中的水蒸氣。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液體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液面氣壓越小沸點越低,氣壓越大沸點越高。高原地區普通鍋里煮不熟雞蛋,就是因為氣壓低,沸點低造成的。

      高壓鍋是利用增大液面氣壓,提高液體沸點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

      9、液化的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10、所有氣體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氣體液化放出熱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氣是在常溫條件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它液化儲存在鋼瓶里的。

      日常生活里常見的汽化現象有:

      ①抹上酒精的毛玻璃片,暴露于空氣中,毛玻璃片變干了。(蒸發)

      ②夏天灑在地上的水一會兒變干了。(蒸發)

      ③曬在太陽下的濕衣服一會就干了。(蒸發)

      ④鍋中的沸水,隨著時間的延長,水越來越少。(沸騰)

      ⑤實驗室里,酒精回收裝置,球形燒瓶里的沸騰的廢酒精越來越少。(沸騰)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0

      重點定義

      1 物體振動的快,發出的音調就高;振動的慢,發出的音調就低

      2 每秒內物體振動的次數—頻率來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3 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為次聲波

      疑點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聲音的粗細,不是聲音的大小,也不是聲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質和溫度中,頻率不同的聲音傳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調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音調的高低跟發聲體的形狀,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質等多種因素有關。

      上面的內容是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之音調,相信聰明的同學們已經熟記于心了吧。接下來還有更多更全的初中物理訊息盡在。

      中考物理知識點:透鏡

      關于物理中透鏡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透鏡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對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學元件。

      分類:1、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2、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通過上面對物理中透鏡知識點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認真的學習物理知識。

      中考物理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

      下面是對物理中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內容講解,需要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實驗:從左向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1、調整它們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線(光具座不用);2、調整它們,使燭焰的中心、凸透鏡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質 應用

      u > 2f f<υ<2f 倒立縮小實像 照相機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實像 (實像大小轉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實像 幻燈機

      u = f 不成像 (像的虛實轉折點)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虛像 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決記憶法

      口決一:"一焦(點)分虛實,二焦(距)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遠像變小"。

      口決二:

      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如果物放焦點內,正立放大虛像現;

      幻燈放像像好大,物處一焦二焦間,

      相機縮你小不點,物處二倍焦距遠。

      口決三:

      凸透鏡,本領大,照相、幻燈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實小,二倍焦內倒實大;

      若是物放焦點內,像物同側虛像大;

      一條規律記在心,物近像遠像變大。

      注1: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注2: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上面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點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考試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識點:眼睛和眼鏡

      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是對眼睛和眼鏡內容的知識學習哦,供大家參考。

      眼睛和眼鏡

      眼睛:眼睛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號傳輸給大腦。看遠處物體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比較薄(焦距長,偏折弱)。看近處物體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比較厚(焦距短,偏折強)。

      近視的表現: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近視的原因: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前。

      近視的矯治:佩戴凹透鏡。

      遠視的表現: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遠視的原因: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后。

      遠視的矯治:佩戴凸透鏡。

      眼鏡的度數:100×焦距的倒數( )。

      上面對眼睛和眼鏡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物理知識,爭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識點:照相機和投影儀

      下面是對物理中照相機和投影儀的內容知識講解,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照相機和投影儀

      照相機:

      1、鏡頭是凸透鏡;

      2、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投影儀:

      1、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

      2、投影儀的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注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3、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以上對物理中照相機和投影儀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識點:顯微鏡和望遠鏡

      同學們對顯微鏡和望遠鏡很熟悉吧,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們在物理中的應用。

      顯微鏡和望遠鏡

      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

      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相當于放大鏡,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對顯微鏡和望遠鏡知識點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考出很好的成績的哦,好好學習吧。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1

      1、壓力: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當壓力的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較的。

      2、壓強: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用符號p表示。壓強是為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而規定的一個物理量。

      3、壓強的計算公式及單位:公式: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是N,面積的單位是m2,壓強的單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記作Pa。1Pa=1N/m2。(帕斯卡單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對水平面的壓強大約為20Pa)

      4、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5、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是因為液體具有重力,同時具有流動性。)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6、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單位kg/m3,g=9.8N/kg,h指深度,單位:m,壓強單位(Pa)注意:h指液體的深度,即某點到液面的距離。

      7、連通器:

      1、是指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

      2、連通器至少有兩個開口,只有一個開口的容器不是連通器。

      8、連通器的原理: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有一種液體,那么液面靜止時連通器中液面總保持相平。

      9、連通器的應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內的水防止有異味的氣體進入室內

      水位計—————根據水位計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鍋爐或熱水器內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統————可以同時使許多用戶用水

      茶壺———制做時壺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壺口,一定要做的與壺口相平。

      過路涵洞——能使道路兩邊的水面相同,起到水過路的作用。

      船閘————可以供船只通過。

      10、連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條件是:(1)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2)液體靜止。

      11、像液體一樣,在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也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大氣壓具有液體壓強的特點。

      12、大氣壓強的測量:大氣壓強實驗是1643年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首先做出的,托里拆利實驗也證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標準大氣壓=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約相當于質量為1kg的物體壓在1cm2的面積上產生的壓強。

      大氣壓強的數值不是固定不變的,高度越高,大氣壓強越小。

      晴天時比陰天時氣壓高,冬天比夏天氣壓高。

      13、馬德堡半球實驗是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托里拆利實驗是測定大氣壓值的重要實驗。

      14、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時,內部氣體壓強就增大;體積增大時,內部氣體壓強就減小。

      15、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

      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大約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機的抽水高度(吸水揚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機離開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離心式水泵實際揚程分吸水和壓水揚程兩個部分,吸水揚程是由大氣壓差決定的,壓水揚程是由水離開葉輪片時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決定的。

      17、使用離心式水泵,啟動前如不先往泵殼里灌滿水,水泵能抽上水來嗎?

      答:不能,如果啟動前不灌滿水,泵殼里就會有空氣,泵內與泵外的氣壓相等泵外的大氣壓就無法把水壓入管內,這樣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液體。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沒。

      19、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力大于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兩個壓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0、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規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體的浮沉條件: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F浮>G時上浮,F浮=G時懸浮,F浮<G時下沉。

      23、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1)輪船:(鋼鐵的密度比水大,有它制成的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夠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成的。

      (2)潛水艇:由于潛水艇中兩側有水箱,它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不變,但是可以通過調節水箱中的儲水量來改變潛水艇自身的重力,從而使它下沉、懸浮或上浮。

      (3)氣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氣小很多的氣體,如氫氣、氦氣。空氣對他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所以氣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飛艇、熱氣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熱空氣比氣球外的空氣密度小,他們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計:漂浮在液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小;密度越小,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大。

      ※密度計的刻度是從上到下刻度變大,刻度不均勻,且刻度無單位。

      讀法:例:液面與1.2刻度對齊時,表示被測液體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體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5、飛機為什么能飛上天?飛機飛行時,由于機翼上、下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上方空氣的流速比下方空氣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壓強大于上方受到的壓強,這樣就產生了作用在飛機機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舉力。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2

      1、電功率(P):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用電器在單位時間消耗的電能。

      2、單位有:瓦特(國際);常用單位有:千瓦;1kw=103w

      3、計算電功率公式:(P=U/I式中單位P瓦(w);定義式P=W/ t ( WtU伏(V); I安(A)

      4、利用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5、Kwh的意義:功率為1kw的用電器使用1h所消耗的電能。

      6、計算電功率還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

      8、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9、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10、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

      11、燈泡的亮度由實際電功率決定。當U??U0時,則P?燈很亮,易燒壞:

      2、實驗電路:

      3、實驗步驟:

      1)、畫出實驗電路圖;2)、連接電路(同測小燈泡電阻)

      3)、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的示數為小燈泡的額定電壓,讀出電流表的讀數,觀察燈泡發光情況;4)、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為額定電壓的1.2倍,觀察燈泡的亮度,測出它的功率;5)、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低于額定電壓(約0.8倍),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測出它的功率。

      注: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是改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實驗之前應把滑動變阻器調至阻值最大處;實驗時,電源電壓要高于燈泡的額定電壓。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的現象。

      2、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單位QI安(A);R歐(t秒。)

      4、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電熱),則有W=Q,可用電功公式來計算Q。(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Q=UIt;Q=U2t/R。 5、電熱的利用:加熱(電飯鍋、電熨斗)發熱體由電阻大熔點高的合金制成6、電熱的防止:溫度過高,損壞電器、引起火災(散熱窗、散熱片、散熱風扇)

      7、在串聯電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與電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聯電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與電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二物理電功率知識點總結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學好物理這門課程!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3

      聲音與環境

      1、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就停止;振動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介質中是以波的形式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體中傳播最快,氣體中傳播最慢。15℃的空氣中聲音傳播速度為340m/s。

      3、聲音的三個特性:

      (1)音調:人耳感覺到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音調的高低跟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響度的大小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4、頻率的高低決定音調的高低;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符號是Hz,人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超聲的應用有:超聲波粉碎結石、聲納探測潛艇、魚群,B超檢查內臟器官。

      5、樂音與噪聲:

      樂音:悅耳動聽、使人愉快的聲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噪聲:使人們感到厭煩、有害身心健康的聲音;是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人們用分貝來劃分dB聲音的強弱的等級。

      6、控制噪聲的三個途徑是:吸聲、隔聲、消聲;即在聲源處、在傳播途徑和在接收處控制。

      7、聲的利用:(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如漁民利用聲納探測魚群

      (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如某些霧化器利用超聲波產生水霧

      8、回聲:聲音在傳播途徑中遇到礙物被返射回去的現象,叫回聲。如回聲比原聲到達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們區分開,否則回聲會與原聲混在一起會加強原聲。利用“雙耳效應”可以聽到立體聲。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4

      一、壓強

      壓強:(1)壓力:

      ①產生原因:由于物體相互接觸擠壓而產生的力。②壓力是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力的產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壓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當物體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時壓力才等于重力。

      (2)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物理量,它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3)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壓強,單位是帕斯卡;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5)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1pa=ln/m2,其物理意義是:l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2.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

      ①增大壓力:

      ②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

      ①減小壓力:

      ②增大受力面積。

      二、液體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中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2.液體壓強的大小

      (1)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體壓強單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體深度,單位是米(m)。

      3.連通器——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

      (1)原理:連通器里的液體在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2)應用:水壺、鍋爐水位計、水塔、船鬧、下水道的彎管。

      三、大氣壓強

      1.大氣壓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方法: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于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于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測出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1900px。

      (2)計算大氣壓的數值:p0=p水銀=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對實驗沒有影響:

      ①玻璃管是否傾斜;②玻璃管的粗細;③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銀面的位置。

      (4)若實驗中玻璃管內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則測量值要比真實值偏小。

      (5)這個實驗利用了等效替換的思想和方法。

      3.影響大氣壓的因素:高度、天氣等。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4.氣壓計——測定大氣壓的儀器。種類: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又叫做無液氣壓計)。

      5.大氣壓的應用:抽水機等。

      四、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的產生:飛機的機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狀。當飛機在機場跑道上滑行時,流過機翼上方的空氣速度快、壓強小,流過機翼下方的空氣速度慢、壓強大。機翼上下方所受的壓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典型例題

      例1、甲、乙是兩個完全相同的裝滿酒精的容器,如圖3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則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壓強_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壓強;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壓力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壓力;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強______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強;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力_______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力。

      例2、下列事例中,為了減小壓強的是:

      A.注射器的針頭做得很尖;

      B.菜刀用過一段時間后,要磨一磨;

      C.火車鐵軌不直接鋪在路面上,而鋪在一根根枕木上;

      D.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吸管一端被削得很尖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5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4、力的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類:彈簧測力計、握力計。

      ⑶彈簧測力計: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讀:讀數=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6

      第一章:聲現象

      教學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空氣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直到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知道聲音是一種波它具有能量

      3了解組成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和音色。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生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物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4了解聲音中樂音和噪音的不同,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什么事超聲波和次聲波

      教學重點: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2聲音的三要素3樂音和噪音教學難點:明白聲音三要素的區別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知識梳理(重):

      1聲音是有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2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在空氣中傳播的最慢4聲音在空氣中以聲波的方式傳播,聲波具有能量二:聲音的三要素(重)

      1聲音的三個特征是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指的是聲音的高低,音調是由發聲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3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4不同樂器的聲音,他們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不同,聲波的波形也不同。5弦樂器的音調與弦的長度,粗細和材料有關三:樂音和噪音(重)

      1樂音通常指那些動聽的,令人愉快的聲音,它的波形是有規律的,通常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它的波形是沒有規律的。但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影響人們正常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都是屬于噪聲。

      2減小噪音干擾的主要途經有在聲源處,在傳播途中和在人耳處減弱噪聲三:超聲波和次聲波

      1超聲波:頻率高于20xx0Hz的聲波;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可聽見的頻率范圍:20Hz-20xx0Hz

      2超聲波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應用:

      ⑴制成聲納⑵B超⑶超聲波速度測定器⑷超聲波清洗器⑸超聲波焊接器3次聲波應用于預報地震臺風和監測核爆炸等

      4聲音傳播被障礙物反射回來形成回聲;回聲測距原理利用波的傳播速度練習:略第二章1溫度溫度計: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重)2、攝氏溫度(符號:t單位:攝氏度)瑞典的攝爾修斯規定:①把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②把1標準大氣壓下純水沸騰時的溫度規定為100℃③把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溫度計(重)

      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時做到以下三點:

      ①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物體中;②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不要從液體中取出溫度計,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4、體溫計,實驗溫度計,寒暑表的主要區別5、攝示度(℃)的規定方法:(重)

      以通常情況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作為0度;以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騰是的溫度作為100度;6、熔化和凝固的定義、條件(重)

      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條件是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條件是放熱。7、熔點和凝固點(重)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

      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非晶體沒有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

      8、晶體熔化的條件:①達到熔點溫度②繼續從外界吸熱

      液體凝固成晶體的條件:①達到凝固點溫度②繼續向外界放熱9、汽化與液化(重)

      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液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這兩種方式都要放熱。

      10、蒸發現象(重)

      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11、沸騰現象(重)

      定義: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

      12、升華和凝華(重)

      ①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現象,升華需要吸熱;②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現象,凝華需要放熱13酒精燈的使用(一般)

      1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應該用外焰去加熱2絕對禁止用一只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只酒精燈。3熄滅酒精燈時必須用燈帽蓋滅不能吹滅

      4萬一灑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燒起來,應立即用濕抹布蓋滅第三章光現象

      一光的色彩顏色(一般)

      1光的色散: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第一個做色散實驗

      2色散現象表明: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3透明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4色光和顏料混合后的顏色

      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成白光;紅、黃、藍三種顏料混合成黑色。色光混合和顏料的混合成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二人眼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和紫外線都是人眼看不見的光

      2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太陽的熱主要就是以紅外線的形式傳到地球上的。

      3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它能使熒光物質發光。應用:紫外燈滅菌、驗鈔機驗鈔。4光具有能量叫光能

      三光源光的直線傳播(重)

      1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分類: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可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

      3光在不同介質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四平面鏡成像(重)1平面鏡成像特點:

      ㈠、平面鏡成像是同大、正立、左右相反的虛象㈡、像和物的連線同鏡面垂直㈢、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實像和虛像①實像真實光線匯成②虛像不是由真實光線匯成不能用屏接收五光的反射現象及其規律(重)

      1光的反射定律;光發射時,反射光線位于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理解:

      由入射光線決定反射光線,敘述時要“反”字當頭

      發生反射的條件: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處:入射點;結果:返回原介質中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度2平面鏡作圖抓住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規律六透鏡

      1、光的折射(重)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于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折射的同時必發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變,而反射中光速不變2、光的折射規律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1)三線共面(2)兩線分居(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

      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5、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6、別透鏡的方法:

      ①、用手摸: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

      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鏡。縮小的是凹透鏡。③、用光照、能使平行光會聚一點的是凸透鏡。7、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①、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8、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叫物距。(u)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v)9、凸透鏡成像的變化規律

      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10、凸透鏡成像的其它內容

      ①、實象和物體的最近距離是4f②、F點是成實象和虛象的分界點

      ③、2F點是成放大像和縮小像的分界點1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物距像的性質應用像距vU>2fU=2ff<u<2fU=fU<ff<v<2fv=2fv>2f物象同側大、小小同大大不能成像大正虛同放大鏡正、倒倒倒倒虛、實實實實同異側異異異照相機無投影儀、幻燈機12、

      “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物遠像變大;實像異側倒,物遠像變小13、照相機和眼睛的相同點①、所成像都是倒立縮小的實象

      ②、眼鏡的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③、眼鏡的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的膠片14、視力的缺陷及矯正

      ①、近視眼: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之前,用凹透鏡來矯正

      ②、遠視眼(老花眼):近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之后,用凸透鏡制成遠視眼鏡來矯正,遠視眼鏡的作用是使像相當于晶狀體向前移,它能使光會聚,使近處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

      15、望遠鏡的發展歷史伽利略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哈勃空間望遠鏡16、望遠鏡的組成:

      伽利略望遠鏡:物鏡,凸透鏡;目鏡,凹透鏡;

      開普勒望遠鏡:物鏡,凸透鏡,焦距長;目鏡,凸透鏡,焦距短;17、顯微鏡

      ①、作用:可以幫助我們用看清肉眼看不見的細小物體

      ②、結構:物鏡,凸透鏡,焦距短;目鏡,凸透鏡,焦距長;

      18、遠視眼睛焦距和度數的關系:D=1/f×100D:度數f:焦距,單位是米。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7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6、力產生的條件:

      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7、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二、彈力

      1、彈力

      ①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②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形變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③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力產生的重要條件:發生彈性形變;兩物體相互接觸;生活中的彈力:拉力,支持力,壓力,推力;

      2:彈簧測力計

      ①結構:彈簧、掛鉤、指針、刻度、外殼

      ②作用:測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量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對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1)認清量程和分度值;

      (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注意防止指針、彈簧與秤殼接觸。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5)讀數時視線與刻度面垂直說明: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制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有:溫度計、彈簧測力計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在要求不很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第八章力和運動

      一、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么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2、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利用慣性: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

      二、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3.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4、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5、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物體受力條件受平衡力物體運動狀態靜止勻速運動受非平衡力運動快慢改變運動方向改變運動狀態不變說明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運動狀態改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

      三、滑動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分類: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5、滑動摩擦力:

      ①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②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③結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7、應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

      ②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8

      自然界中的物質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1)固態:既有一定的體積,又有一定的形狀,很難被壓縮

      2)液態:不容易被壓縮且有一定的體積,但由于它具有流動性,沒有一定的形狀

      3)氣態:很容易被壓縮,具有流動性。即既沒有一定的體積,也沒有一定的形狀

      4)等離子態:由等量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組成。(了解,重在強調應用)

      上面對物理中物質的三種狀態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中考物理知識點:透鏡

      關于物理中透鏡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透鏡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對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學元件。

      分類:1、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2、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通過上面對物理中透鏡知識點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認真的學習物理知識。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9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里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鐘考鐘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并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并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注:由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s/t;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三、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回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借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后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么物體法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聲波;低于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聲;(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招生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噪聲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噪聲:(1)在生源處較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墻)(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0

      一、電路

      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任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會形成電流).

      電流的方向: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

      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鹽水溶液等.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串聯:把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叫串聯.(任意處斷開,電流都會消失)

      并聯:把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叫并聯.(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二、電流

      國際單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三、電壓

      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國際單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使用規則:

      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實驗室常用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熟記的電壓值: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④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四、電阻

      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兆歐(MΩ),千歐(KΩ);1兆歐=103千歐; 1千歐=103歐.

      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R與它的U和I無關).

      20xx年7月3日星期六滑動變阻器:

      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A.

      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最大的地方.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1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1)S不變,F↑;(2)F不變,S↓

      (3)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液體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壓強。

      2、液體壓強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3、液體壓強計算公式:(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4、根據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6、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大氣壓強

      1、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2、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3、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4、標準大氣壓:把等于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2

      一、電路

      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任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會形成電流).電流的方向: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鹽水溶液等.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串聯:把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叫串聯.(任意處斷開,電流都會消失)并聯:把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叫并聯.(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二、電流

      國際單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三、電壓

      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國際單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使用規則: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實驗室常用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熟記的電壓值: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④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四、電阻

      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兆歐(MΩ),千歐(KΩ);1兆歐=103千歐;1千歐=103歐.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R與它的U和I無關).滑動變阻器:

      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A.

      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最大的地方.

      五、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公式:式中單位:I→安(A);U→伏(V);R→歐(Ω).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須是在同一段電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兩個量就可求另一個量;③計算時單位要統一.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同一電阻的阻值不變,與電流和電壓無關,其電流隨電壓增大而增大.(R=U/I)②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小.(I=U/R)③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大.(U=IR)

      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串得越多,電阻越大)①電流:I=I1=I2(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②電壓:U=U1+U2(總電壓等于各處電壓之和)

      ③電阻:R=R1+R2(總電阻等于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等值電阻串聯,則有R總=nR

      ④分壓作用:=;計算U1,U2,可用:;

      ⑤比例關系:電流:I1:I2=1:1(Q是熱量)

      電阻的并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并聯,并得越多,電阻越小)①電流:I=I1+I2(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②電壓:U=U1=U2(干路電壓等于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電阻的倒數和)如果n個等值電阻并聯,則有R總=R④分流作用:;計算I1,I2可用:;

      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1:1,(Q是熱量)

      六、電功和電功率

      1.電功(W):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電功,

      2.功的國際單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時),1度=1千瓦時=3.6?06焦耳.

      3.測量電功的工具:電能表

      4.電功公式:W=Pt=UIt(式中單位W→焦(J);U→伏(V);I→安(A);t→秒).利用W=UIt計算時注意:

      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電路;

      ②計算時單位要統一;

      ③已知任意的三個量都可以求出第四個量.

      還有公式:=I2Rt電功率(P):表示電流做功的快慢.國際單位:瓦特(W);常用:千瓦公式:式中單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利用計算時單位要統一

      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5.計算電功率還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11.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另有:額定電流12.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6.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另有:實際電流

      7.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當U>U0時,則P>P0;燈很亮,易燒壞.當U

      8.同一個電阻,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則有;如:當實際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則實際功率是25瓦.)

      9.熱功率:導體的熱功率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10.P熱公式:P=I2Rt,(式中單位P→瓦(W);I→安(A);R→歐(Ω);t→秒.)

      11.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電熱),則有:熱功率=電功率,可用電功率公式來計算熱功率.(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

      七、生活用電

      家庭電路由:進戶線(火線和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用電器.所有家用電器和插座都是并聯的而用電器要與它的開關串聯接火線.

      保險絲:是用電阻率大,熔點低的鉛銻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當電路中有過大的電流時,它升溫達到熔點而熔斷,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險的作用.

      引起電路電流過大的兩個原因:一是電路發生短路;二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安全用電的原則是:

      ①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②不靠近高壓帶電體.八,電和磁

      磁性:物體吸引鐵,鎳,鈷等物質的性質.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它有指向性:指南北.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任何磁體都有兩個磁極,一個是北極(N極);另一個是南極(S極)磁極間的作用: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磁化: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帶上磁性的過程.

      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磁場發生的磁場的基本性質:對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磁場的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強弱,方向的假想曲線.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進.磁場中某點的磁場方向,磁感線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極在地理位置的南極附近;而地磁的南極則在地理的北極附近.但并不重合,它們的交角稱磁偏角,我國學者沈括最早記述這一現象.

      11.奧斯特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12.安培定則:用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N極).

      13.通電螺線管的性質:

      ①通過電流越大,磁性越強;

      ②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

      ③插入軟鐵芯,磁性大大增強

      ④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可用電流方向來改變.

      14.電磁鐵:內部帶有鐵芯的螺線管就構成電磁鐵.

      15.電磁鐵的特點:

      ①磁性的有無可由電流的通斷來控制;

      ②磁性的強弱可由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的匝數來調節;

      ③磁極可由電流方向來改變.

      16.電磁繼電器:實質上是一個利用電磁鐵來控制的開關.它的作用可實現遠距離操作,利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還可實現自動控制.

      17.電話基本原理:振動→強弱變化電流→振動.

      18.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應用:

      發電機感應電流的條件:

      ①電路必須閉合;

      ②只是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③這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導體運動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發電機的原理:電磁感應現象.結構:定子和轉子.它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通電導線在磁場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應用:電動機.

      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電動機原理: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換向器:實現交流電和直流電之間的互換.交流電:周期性改變電流方向的電流.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3

      第一部分聲現象及物態變化

      (一)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噪聲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8.聲音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噪聲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二)物態變化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

      2攝氏溫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把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

      3溫度計

      (1)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3)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

      4.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

      ①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

      ②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

      5.體溫計,實驗溫度計,寒暑表的主要區別

      構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體溫計玻璃泡上方有縮口35—42℃ 0.1℃ ①離開人體讀數

      ②用前需甩

      實驗溫度計無—20—100℃ 1℃不能離開被測物讀數,也不能甩

      寒暑表無—30 —50℃ 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7.熔點和凝固點

      (1)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2)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

      (3)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

      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

      8.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

      9.蒸發現象

      (1)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10.沸騰現象

      (1)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4

      第一部分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2.聲的傳播:聲的傳播需要介質,聲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氣)真空不能傳聲。

      3.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1)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音只能使原聲加強。

      (3)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聲納系統)

      4.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7.噪聲及來源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8.聲音等級的劃分

      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噪聲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10.聲的利用:(1)利用聲音傳遞信息(如B超、聲納、雷達等)(2)利用聲音傳遞能量(潔牙、超聲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現象及透鏡應用(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了了彎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于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

      4、光直線傳播的應用:

      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并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

      9、兩種反射現象

      (1)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2)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后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鏡對光的作用:(1)成像(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1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13、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鏡成像(3)潛望鏡(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于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里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1)三線一面(2)兩線分居(3)兩角關系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5、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6、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7、凸透鏡成像規律

      ①虛像物體同側;實像物體異側;②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③離焦點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成像大小像的虛實像物位置像距(v)應用u>2f縮小實像透鏡兩側f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9、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第三部分物態變化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

      2攝氏溫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把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3溫度計

      (1)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3)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4.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①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②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5.體溫計

      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離開人體讀數

      6.熔化和凝固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7.熔點和凝固點

      (1)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2)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3)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

      8.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9.蒸發現象

      (1)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10.沸騰現象

      (1)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2)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11.升華和凝華現象

      (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

      (2)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冰凍的濕衣服變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第四部分電路與電流【知識結構】

      一、電路的組成:

      1.定義:把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的路徑。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電源:提供電能的裝置;(2)用電器:工作的設備;(3)開關:控制用電器或用來接通或斷開電路;(4)導線:連接作用,形成讓電荷移動的通路

      二、電路的狀態:通路、開路、短路

      1.定義:(1)通路:處處接通的電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3)短路:將導線直接連接在用電器或電源兩端的電路。2.正確理解通路、開路和短路

      三、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串聯電路、并聯電路四、電路圖(統一符號、橫平豎直、簡潔美觀)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1.導體(1)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2)導體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六、電流的形成

      1.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元電荷:e=1.6×1019C

      2.形成電流的電荷有:正電荷、負電荷。金屬導體中是自由電子。七、電流的方向1.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2.電流的方向跟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3.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八、電流的測量

      1.單位及其換算:主單位安(A),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

      2.測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電流表;(2)量程;(3)分度值(4)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九、電流的規律:

      (1)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I=I1=I2);

      (2)并聯電路: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I=I1+I2)【方法提示】

      1.電流表的使用可總結為(一查兩確認,兩要兩不要)(1)一查: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

      (2)兩確認:①確認所選量程;確認每個大格和每個小格表示的電流值(分度值)。②兩要:一要讓電流表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二要讓電流從“+”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③兩不要:一不要讓電流超過所選量程,二不要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電流的大小時,可以用試觸法選擇合適的量程。2.根據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求解有關問題的電路

      (1)分析電路結構,識別各電路元件間的串聯或并聯;(2)判斷電流表測量的是哪段電路中的電流;

      (3)根據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按照題目給定的條件,求出待求的電流。

      初二物理知識總結15

      1、平面鏡

      1)平面鏡成像特點:

      ①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正立”“等大”“虛象”“像、物關于鏡面對稱

      2)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3)作用:成像、改變光路

      4)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2、球面鏡

      1)凹鏡:定義:用球面的內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2)凸鏡:定義: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2

      冬夜,室內的水蒸氣常在窗玻璃上凝華成冰晶,樹枝上的“霧凇”等現象都是凝華的現實表達。

      凝華:物質從氣態不經過液態而直接變成固態的現象。是物質在溫度和氣壓低于三相點的時候發生的一種物態變化。

      形成凝華的原因

      形成凝華的條件比較特殊,一般是要求氣體的濃度要到達一定的'要求,溫度要低于三相點的溫度,比方低于0攝氏度的時候的水蒸氣等,形成原因一般是急劇降溫或者由于升華現象造成。

      生活中的凝華現象

      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冰棍結成了一層“霜”: 又如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升華和凝華互為逆過程

      使已有碘蒸氣的燒瓶降溫散熱,碘蒸氣將直接凝華成固態碘 在燒瓶中放少量固態的碘,并且對燒瓶微微加熱,固態的碘沒有熔化成液態的碘,而是直接變成了碘蒸氣。停頓加熱后,碘蒸氣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著在燒瓶上形成固態的碘。前者是升華現象,后者是凝華現象。

      碘加熱后,會變成碘蒸氣

      生活中的凝華現象除了上述講到的,還有用久的電燈泡會從透明變成黑色,這也是凝華的原理。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3

      一、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1、噪聲: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產生的;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休息,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分貝:

      人們以分貝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符號dB;

      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

      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

      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3、噪聲的控制:

      (1)防止噪聲的產生或消聲或在聲源處減弱;

      (2)阻斷噪聲的傳播或吸聲或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防止噪聲進入耳朵或隔聲或在人耳處減弱。

      二、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我們平常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另一個物體(參照物)而言的,所以,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

      2、參照物:研究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相對靜止:兩個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的物體,或它們之間的位置不變,則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4、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在勻速直線動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m/s;常用單位:km/h;1m/s=3、6km/h

      三、物態變化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6、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1、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2、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3、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溫度;(2)液體表面積;(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4、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5、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6、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四、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線:過光的入射點所作的與反射面垂直的直線;

      (2)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法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入射光線與鏡面成θ角,入射角為90°-θ,反射角為90°-θ)

      (3)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θ,反射光旋轉2θ)

      (4)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時,入射角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4

      第一部分 聲現象及物態變化

      (一) 聲現象

      1. 聲音的發生: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音。

      2. 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 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 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 響度: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 音色: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 噪聲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8. 聲音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 噪聲減弱的途徑: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

      (二)物態變化

      1 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

      2攝氏溫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把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

      3溫度計

      (1) 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 構造:玻璃殼、毛細管、玻璃泡、刻度及液體

      (3) 使用:使用溫度計以前,要注意觀察量程和認清分度值

      4.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

      ① 溫度計與待測物體充分接觸

      ② 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上表面相平,溫度計仍與待測物體緊密接觸

      5.體溫計,實驗溫度計,寒暑表的主要區別

      構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體溫計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35—42℃ 0.1℃ ① 離開人體讀數

      ② 用前需甩

      實驗溫度計 無 —20—100℃ 1℃ 不能離開被測物讀數,也不能甩

      寒暑表 無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7.熔點和凝固點

      (1) 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類

      (2) 熔點: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熔點

      (3) 凝固點:晶體者有一定的凝固溫度,叫凝固點

      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

      8.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蒸發和沸騰,這兩種方式都要吸熱

      9.蒸發現象

      (1) 定義: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2)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10. 沸騰現象

      (1) 定義: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 液體沸騰的條件:①溫度達到沸點②繼續吸收熱量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5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注:該處電荷是自由電荷。對金屬來講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對酸、堿、鹽的水溶液來講,正負離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注: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到負極。

      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電流的熱效應。如白熾燈,電飯鍋等。

      (2)電流的磁效應,如電鈴等。

      (3)電流的化學效應,如電解、電鍍等。

      注: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電流的效應來判斷它的存在,這里體現了轉換法的科學思想。

      (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5.單位:(1)國際單位:A

      (2)、常用單位:mA、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一讀數時應做到“兩看清”即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看清每大格電流值和每小格電流值。

      二使用時規則:兩要、兩不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危害:被測電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時,不僅測不出電流值,電流表的指針還會被打彎,甚至表被燒壞。

      選擇量程:實驗室用電流表有兩個量程,0~0.6A和0~3A。測量時,先選大量程,用開關試觸,若被測電流在0.6A~3A可測量,若被測電流小于0.6A,則換用小的量程,若被測電流大于3A則換用更大量程的電流表。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物理初二的知識點總結07-20

    物理初二知識點總結12-27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6-08

    初二的物理知識點總結07-10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1-31

    初二物理的知識點總結12-07

    初二物理的知識點總結06-10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6-12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推薦02-16

    人教版物理初二知識點總結03-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中文字幕婷婷日韩欧美亚洲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七七中文字幕 | 丝袜美腿国产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