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清明節習俗

    時間:2022-04-07 15:11:29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僑鄉對于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為掃墓祭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閩南清明節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閩南清明節習俗

      祭祖

      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吃潤餅菜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粿”,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薄餅”,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游賞,散布四郊,謂之踏青。“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上墓

      亦稱“掃墓”、“上墳”,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在閩南,清明節前后10天內為掃墓日期。

      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凄,催人淚下。

      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志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制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清明節吃薄餅的`閩南習俗作文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廈門薄餅又稱春卷,全國各地的春卷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卷不經過油炸的。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系。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并,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薄餅做法極其考究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范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后,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后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干、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卜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后,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里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范壽春說,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后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相關典故關于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于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干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著急,于是她用麥子磨成粉制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卷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閩南清明節習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習俗優秀作文03-07

    【推薦】清明節習俗作文02-09

    清明節習俗作文【推薦】02-09

    清明節習俗作文【熱門】02-09

    清明節習俗作文【熱】01-23

    【熱門】清明節習俗作文01-23

    清明節習俗英語作文范文03-30

    高二清明節習俗作文03-22

    高三清明節習俗作文02-17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節作文03-1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色色 |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 亚洲日韩高清AⅤ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看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