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失傳的趣味傳統節日習俗

    時間:2020-12-12 10:08:51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逐漸失傳的趣味傳統節日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逐漸失傳的趣味傳統節日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逐漸失傳的趣味傳統節日習俗

      上巳節(女兒節)

      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另外,每年公歷9月1日,也是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

      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女兒節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女兒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直到今日,女兒節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花朝節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

      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這一天,女孩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寒衣節

      寒衣節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

      那么他和其他鬼節一樣,也是用來拜祭亡人仙靈的日子,所以寒衣節的意思也相當于祭祖的節日。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后來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壹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壹下,圖個吉利。傳說孟姜女千裏尋夫送寒衣到長城,也是農歷十月初一這天。

      人慶節

      “人慶節”,又稱“人勝節”、“人日節”等,在農歷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并於第七天造出人,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每年“人日節”這天,人們都希望天氣晴好陽光普照,這樣,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順利。如果是陰雨天氣,便代表這一年運氣不好。所以,人們便會在這天舉行祈禱活動,祈求一年康順!

      人慶節除了祈禱活動之外就是飲食風俗,因地區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條,取健康長壽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劃算)、蔥(聰明)、韭菜(耐久)以及魚(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團圓之意)等做成的“七菜羹”,借七種菜的諧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豐衣足食,家庭美滿幸福。

      漢代時人慶節的主要風俗是占卜活動據《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

      到了魏晉,老百姓在正月初一時,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或畫在門上;正月初七則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古人在人慶節這天,特別強調以人為本,有多種慶;顒雍投Y儀活動,如戴人勝、登高、逐鬼鳥等。人慶節登高與重陽節登高的消極避禍的觀念不同,人日節登高更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天穿節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為正月二十日(宋代以前,為正月二十三日)。源于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形成于漢代,在東晉成俗,宋代盛行。

      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幾時部》記載:“補天穿!妒斑z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鄠髋畫z氏以是日補天故也!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燃燭、叩頭禮拜以敬奉女媧娘娘,而且此項祭祀活動必須由家族理的中老年主婦來主持,以象征女媧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習俗: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飯扎針。

      1、煎餅“補天穿”

      “二十日天穿,二十二日地穿”。天穿日與雨水相近,漢族民間為祈禱蒼天保佑“雨水之日,屋無穿漏”,每逢天穿節便用紅絲線系上煎餅,將其擲于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有祈風調雨順之意,也是對女媧補天的一種效仿。有些地方在此日還將煎餅撕成小塊,拋向天空,意為補天,再撒些于地,意為補地。

      2、天穿射

      古時還有在節日那天到郊外舉行射箭活動的習俗,有人認為這也隱含著以武功繼承女媧殺黑龍、斷鰲足、拯生民于水火之偉績的意思。

      明代楊慎《同品》中就因“詞不甚工而事奇”而載一詞,曰《驀山溪》,這首詞為宋人葛勝仲所作,描述了天穿節郊外射箭活動的情景:春風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綃紋,似出聽、新聲北裏。追風駿足,千騎卷高門,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裏。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橫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縱遨游,爭捧手,共憑肩,夾路游人醉。

      3、甜飯扎針

      嶺南一些地方,婦女在此日把甜飯做成大圓塊,以油煎后,上面扎針,也是“補天穿”之意。

      天醫節

      農歷八月一日宋代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伯。

      民間的百姓會在這一天收集草尖上的露水,然后中午時分用上好墨硯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

      臨朐一帶,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以醫治百病。

      當地還有用這露水和老桃葉作桃葉膏的習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塊潔凈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葉一起放到鍋里,以破布鞋底為燃料,將桃葉熬成汁,撈出渣子,再將桃葉熬成稠糊,這就是桃葉膏。桃葉膏治療腹中郁積病,十分有效。

      濟南地區農村在這天吃黍米,叫作“來豐糕糜”,魯西北地區叫“來豐糕”,陽信一帶還獻糕祭場,以祈豐年。天醫節忌雨喜晴,農諺說:“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币馑际谴巳障掠,來年必定春旱。

      觀蓮節

      傳說農歷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宋代已有此節。這一天有劃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做燈,內放荷花,點亮后置于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在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正月晦

      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日,此日無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稱為“晦節”或“正月晦”。

      晦日也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指夏歷(農歷、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托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唐代,正月晦日還曾與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稱“三令節”,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三令節時,士女泛舟游樂,在水濱舉行盛大飲宴,皇帝也賞賜群臣、與百官同樂。

    【逐漸失傳的趣味傳統節日習俗】相關文章:

    逐漸被淡忘的孝道作文(2篇)01-27

    科技,正逐漸把我們的生活碎片化作文900字10-15

    趣味的謎語大全04-30

    名人趣味的諺語10-23

    習俗的作文01-17

    幼兒趣味的謎語大全06-23

    關于眼鏡的趣味謎語03-27

    猜動物的趣味謎語04-26

    關于趣味的成語大全06-23

    想象的趣味_800字01-2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组 | 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