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1-01-18 12:24:36 總結 我要投稿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并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權,集于中央 中央大權,集于皇帝;

      ②皇權至上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圣)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國軍務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并的地區設郡縣;②秦統一后,通知區域空前擴大;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3.影響

      加強了君主專制。

      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

      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

      二、內閣的創立

      1.原因

      減輕皇帝沉重政務,協助皇帝處理政事。

      2.形成與發展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奠基)

      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擬 批紅 (發展)

      明英宗——票擬制度化 (發展)

      明神宗——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頂峰)

      3.性質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內侍機構。

      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4.權力

      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還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三、軍機處的設立

      1.過程

      (1)清初(皇太極): 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奏章票擬)

      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機要), 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務,起草諭旨)

      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南書房

      (3)雍正:為辦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上傳下達)

      2.特點

      簡 速 密

      3.職能

      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不得私自與官員交往

      皇帝召見,只能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軍機大臣按皇帝旨意將詔令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執行

      4.影響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全國軍政大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工商業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三、評價

      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3.進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2)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局限性:(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社會的動蕩的隱患。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于羅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法律制度

      二、發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 商貿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主要內容

      1.類型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四、作用

      1.維系統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固帝國統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30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09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2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2-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8-30

    高一歷史必修復習資料精選08-03

    高中歷史必修一考試題及答案09-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躁日日躁久久 | 亚洲人成中文电影 | 日韩老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