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

    時間:2023-06-26 16:23:31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fā)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使用雙股锏的劉備, 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和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草船借箭,舌戰(zhàn)群儒,空城計。

      7.填人名,補足歇后語。

      (1)(諸葛亮)借東風——巧用天時(2)(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4)(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8.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寫的戰(zhàn)役是赤壁之戰(zhàn)。涉及到的兩個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請再寫出源于《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并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三顧茅廬 人物及故事: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于動態(tài)或相對靜態(tài)時的描寫。

      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tài),后兩句寫動態(tài),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方法:1.近義詞解釋法。2.拆字解釋法。3.本義加文中義。

      如:心服口服可用“拆字解釋法”:心里嘴上都信服,真心實意地信服。

      根據要求劃句子。

      方法:能熟練把握修辭手法的特點并判斷,了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見的位置。

      常識: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排比句、中心句、聯想句、過渡句、總起句、總結句。

      聯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發(fā)的聯想,進行想象、虛寫的句子。

      過渡句(段):使文章銜接自然的句子或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它的作用也是常考點)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總起句:統(tǒng)領全文,是概括整段或整篇文章的主旨。

      總結句:總結全文。

      《三國演義》必考知識點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chuàng)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

      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zhàn)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jié),也有兵法韜略。

      人物形象

      劉備:仁政愛民,重情義,忠義,有才智謀略,禮賢下士。

      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心胸坦蕩,胸懷寬廣,愛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紀嚴明,關心百姓疾苦。

      關羽:武藝超群,神勇威猛,謀略過人,忠義,但驕傲不聽勸諫。

      張飛:耿直,粗獷,性格豪爽,直來直去,愛憎分明,粗中有細,有一定的計謀,但又魯莽。

      曹操:虛偽奸詐,殘酷暴戾,自負多疑,足智多謀,有韜略,有過人的膽識,文學修養(yǎng)高。

      趙云:勇敢善戰(zhàn),忠心侍主,光明磊落,處事謹慎,考慮周到。

      呂布:武藝超群,但見利忘義,反復無常,有勇無謀,鼠目寸光,剛愎自用。

      周瑜:足智多謀,才智過人,嫉賢妒能,氣量狹小,忠心不二,舉賢妒能。

      孫權:有才智謀略,注重招攬人才,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胸懷寬廣。

      藝術成就

      1、描寫戰(zhàn)爭

      第一點是戰(zhàn)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zhàn)爭,可以分為陸戰(zhàn)、水戰(zhàn),或水陸混合戰(zhàn),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zhàn)、守戰(zhàn);或分伏擊戰(zhàn)、偷襲戰(zhàn);或分陣地戰(zhàn),游擊戰(zhàn);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zhàn),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yè)。

      第三點,戰(zhàn)爭的勝負系于智謀。關鍵在于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zhàn)爭的勝負無不與斗智用計拉上了關系。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zhàn)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zhàn)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zhàn)斗過程;詳寫占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2、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zhàn)爭發(fā)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zhàn)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后至晉統(tǒng)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于傳統(tǒng)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后呼應,在緊隨主線發(fā)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小說系統(tǒng)。

      3、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三國演義考試常考知識

      1、劉關張?zhí)覉@結義(第1回)

      ①為鎮(zhèn)壓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發(fā)榜招募義兵。

      ②劉備、張飛、關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為國出力之心。

      ③于是在張飛莊后的桃園里結為異姓兄弟。

      ④他們焚香拜誓:同心協(xié)力,救國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張翼德怒鞭督郵(第2回)

      ①劉備任縣尉時,督郵來縣巡察。

      ②他態(tài)度傲慢,呵斥劉備詐稱皇親、虛報功績,誣陷劉備害民。

      ③揚言要免其官職,借此敲詐勒索。

      ④張飛酒后聞之,大怒,將其縛在縣前馬樁上鞭打,打折柳條十數枝。

      ⑤張飛還勸劉備殺了督郵,棄官另圖大計,劉備便掛印離去。

      3、呂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

      ①呂布原為丁原義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懼怕呂布,便派李肅帶赤兔馬和黃金、珠寶前去勸降。

      ③呂布見利忘義,在夜里提刀徑入丁原帳中,殺之,砍下首級。

      ④呂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為義父。

      ⑤董卓賜之金甲錦袍,封他為都亭侯。

      4、謀董賊孟德獻刀(第4回)

      ①曹操佩著從司徒王允處借得的七星寶刀徑入相府,見呂布在旁,無法下手。

      ②董卓叫呂布去挑馬賜給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臥,轉面向內。

      ③曹操便要行刺,卻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急轉身質問。

      ④這時呂布已牽馬回來,曹操忙跪下說獻刀給董卓。

      ⑤并借口試馬,上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過來,曹操已出了洛陽。

      5、“寧教我負天下人”(第4回)

      ①曹操謀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經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捉住。

      ②陳宮欽佩他的忠義,棄官與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親的義兄呂伯奢家中,因多疑錯殺了呂伯奢家人。

      ④接著又為絕后患而殺呂伯奢,聲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⑤陳宮認為曹操大不義,但念及為國家跟他到此,不忍殺曹,便棄曹而他往。

      點擊查看:關于三國演義的歇后語有哪些

      6、關羽溫酒斬華雄(第5回)

      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大將華雄連斬數將,各路諸侯大驚失色。

      ②關羽高聲請纓,發(fā)誓勝不了華雄愿意受斬。

      ③曹操倒了杯熱酒給關羽。

      ④關羽說:“酒且斟下,我去便來!”

      ⑤他提刀上馬,沒一會兒便砍下了華雄的腦袋,回到軍營,那杯酒還溫著。

      7、劉關張三英戰(zhàn)呂布(第5回)

      ①華雄被斬后,董卓令呂布出戰(zhàn),公孫瓚不敵呂布,呂布舉畫戟要刺。

      ②張飛挺丈八蛇矛來攻

      ③接著一旁的關羽舞青龍偃月刀來戰(zhàn),兩人仍戰(zhàn)不倒呂布。

      ④這時劉備掣雙股劍來助戰(zhàn),三人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

      ⑤最后呂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關,劉、關、張緊追而至。

      8、匿玉璽孫堅背約(第6回)

      ①董卓戰(zhàn)敗,火燒洛陽,孫堅從皇宮廢墟的井中撈出一枚玉璽。

      ②他相信這是自己將要當皇帝的預兆,便托病辭歸江東,另謀大事。

      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紹向他討取。

      ④他離開洛陽,袁紹還寫信給荊州劉表,教他攔截孫堅討玉璽。

      ⑤孫堅為此發(fā)毒誓說,如果拿了玉璽,死于刀箭之下;后來毒誓應驗。

      9、王允巧使連環(huán)計(第8回)

      ①王允利用呂布與董卓好色,先將義女歌伎貂蟬許給呂布為妾,待擇日送出;

      ②后又將貂蟬獻與董卓,并送至董卓府中;

      ③然后離間呂布,使之以為是董卓奪己所愛。

      ④貂蟬也以情迷惑呂布。⑤令呂布對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殺死董卓。

      10、董卓大鬧鳳儀亭(第8回)

      ①呂布得知董卓納貂蟬為姬妾,心懷不滿。

      ②呂布乘董卓入朝議事,入董卓府中,與貂蟬在鳳儀亭相會。

      ③貂蟬假意哭訴被董淫污、不能復事呂布。

      ④為呂布受他人之制而遺憾,呂布羞慚滿面。

      ⑤董卓回府后撞見呂布,怒而搶過呂布的畫戟,擲戟刺呂布,呂布大驚而逃。

      11、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0回)

      ①曹操派人往瑯琊郡接父親曹嵩到兗州,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經徐州。

      ②徐州太守陶謙欲結好曹操,遂設宴款待并派兵護送。

      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黃巾降將。

      ④他們殺死曹嵩一家,取了財物,逃竄他處。

      ⑤曹操大怒,于是發(fā)誓要向陶謙報殺父之仇,一路殺戮百姓,包圍徐州。

      12、劉備北海救孔融(第11回)

      ①陶謙求援孔融,黃巾軍包圍北海,孔融自顧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見劉備。

      ②劉備收到信件之后同關羽、張飛點精兵三干,往北海郡進發(fā)。

      ③關羽斬黃巾軍余黨首領管亥于馬下。

      ④太史慈、張飛、劉備驅兵掩殺,城上孔融也驅兵出城。

      ⑤兩下夾攻,余黨潰散,解了北海之圍。

      13、陶恭祖三讓徐州(第12回)

      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劉備也引兵相救。

      ②太守陶謙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劉備,劉備推辭了。

      ③曹操因呂布攻擊后方而退兵,陶謙及部屬再次表達推讓之意,劉備堅辭。

      ④后來陶謙病重,第三次讓徐州,劉備終是推托,陶謙以手指心而死。

      ⑤后徐州軍隊和百姓擁立劉備,劉備乃領徐州牧。

      14、挾天子以令諸侯(第14回)

      ①董卓死后,漢獻帝回到洛陽,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

      ②曹操興師入朝,董昭建議曹操遷都許都。

      ③獻帝和群臣懼操而不得不從。

      ④遷都許都后,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將軍、武平侯。

      ⑤自此大權皆歸于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15、呂奉先射戟轅門(第16回)

      ①袁術派紀靈攻打劉備,并送呂布糧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劉備。

      ②劉備寫信向呂布求助,呂布寫信請來紀靈,設宴調解。

      ③呂布將畫戟插在轅門外一百五十步,并說如果射中畫戟小枝,兩家罷兵;

      ④如果射不中,則兩家廝殺。

      ⑤結果轅門射戟應聲而中,避免了一場廝殺。

      16、曹孟德割發(fā)代首(第17回)

      ①攻打張繡期間,所過之處,麥熟將刈。

      ②為贏民心,曹操傳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

      ③但沒想到自己的馬因鳥而驚,闖進麥田,違犯了軍令,理當斬首。

      ④于是便借郭嘉之語“法不加于尊”。

      ⑤以劍割發(fā)代首,并傳示三軍,顯示自己帶頭執(zhí)法。

      17、夏侯惇撥矢啖睛(第18回)

      ①夏侯惇與呂布手下的高順兩軍相遇。

      ②高順戰(zhàn)敗,夏侯惇繞陣追之,曹性暗地里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

      ③夏侯惇用手拔箭,連眼珠也拔了出來,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④便將眼珠納于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而戰(zhàn)。

      ⑤曹性被他一槍搠透面門而死。

      18、白門樓呂布殞命(第19回)

      ①下邳城失陷后,呂布被縛至白門樓。

      ②呂布懇請劉備在曹操面前說情,劉備點頭示意。

      ③呂布對曹操表示降服,曹操問劉備的看法。

      ④玄德以呂布認丁建陽、董卓為義父而又殺之為例,勸曹操殺掉呂布。

      ⑤呂布大罵劉備“大耳兒”,曹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后梟首。

      19、曹阿瞞許田打圍(第20回)

      ①曹操想通過許田打圍來考查朝廷內外的反應。

      ②在打圍過程中,漢獻帝連射三箭不中,曹操討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

      ③群臣以為天子射中,涌向獻帝高呼“萬歲”。

      ④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⑤眾皆失色,云長欲斬曹操,被劉備及時制止。

      20、曹操煮酒論英雄(第21回)

      ①為防曹操謀害,劉備下后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

      ②一日,曹操忽請劉備飲酒,兩人煮酒對飲,展開論天下英雄的對話。

      ③曹操在對劉備所指的英雄一一否決后,指稱自己和劉備為英雄。

      ④劉備聞言失驚落筷,時值雷聲大作。

      ⑤劉備忙借懼雷來掩飾失驚的情狀,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關公三約(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關羽兵敗后被圍在一座土山上。

      ②曹操派人勸降,關羽提出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③二,必須供奉劉備的兩位夫人;

      ④三,一旦有了劉備的消息,不管千里萬里,馬上辭去。

      ⑤曹操應允。

      22、身在曹營心在漢(第26回)

      ①曹操班師回許都,讓關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處,欲陷之不義。

      ②關羽則秉燭于門外,通宵佇立,待二位夫人甚為恭敬。

      ③曹操厚待關羽,送美女,賜金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④但關羽拒絕了美女和金銀,只接受赤兔馬。

      ⑤因為此馬日行千里,待有劉備下落,可以騎它速去相見,曹操后悔不已。

      23、關云長掛印封金(第26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到相府辭別曹操。

      ②曹操為了挽留關羽,假托有病,掛避客牌不見,張遼也托病不出。

      ③關羽無奈,只得留下書信一封,辭別曹操。

      ④將曹操所賜金銀,一一封在庫中,分毫未動,漢壽亭侯之印掛在堂上。

      ⑤關羽喝退門吏,帶上嫂嫂,去尋劉備。

      24、關羽千里走單騎(第27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于是帶著甘、糜二夫人去尋劉備。

      ②但因為沒有曹操的公文,各關守將均不放行。

      ③于是關羽就保護二位嫂嫂,千里走單騎,勇闖東嶺、洛陽等五座關口。

      ④斬了孔秀、韓福、王植等六員守將。

      ⑤奪下渡船,過了黃河,一路追尋劉備。

      25、戰(zhàn)官渡袁紹敗績(第30回)

      ①袁紹得知曹操封孫權為將軍,結為外應,怒而起兵攻曹。

      ②兩軍對壘于官渡,曹操兵弱糧少,一度欲回守許昌。

      ③謀士荀彧勸曹操與袁紹相持,使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生變,再出奇制勝。

      ④曹操納其言,并依許攸計謀派兵襲燒了袁軍之糧。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

      26、劫烏巢孟德燒糧(第30回)

      ①謀士許攸勸袁紹夜襲許昌,袁紹不聽。

      ②許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許攸計謀,燒毀袁軍烏巢糧屯,大勝。

      ③袁紹也去劫曹城,卻中張遼之計。

      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四處潰散,袁紹父子倉皇北逃。

      ⑤袁紹全面潰敗,只帶著八百單騎,回到冀州。

      27、劉皇叔躍馬檀溪(第34回)

      ①蔡夫人與弟蔡瑁密謀,以劉表的名義大會眾官于襄陽,請劉備赴會而殺之。

      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劉備起如廁,從西門逃脫。

      ③蔡瑁引軍追趕至檀溪,劉備縱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盧馬失了前蹄。

      ④劉備加鞭大呼“的盧,的盧!今日妨吾!”

      ⑤那馬從水中涌起,躍過檀溪,倉皇而逃。

      28、曹操施計謀徐庶(第36回)

      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點,派人取徐母至許都。

      ②程昱詐稱與徐庶結為兄弟接來徐母,仿徐母筆跡去信召徐庶來許都。

      ③徐庶無奈,含淚向劉備辭行,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④徐庶歸曹后,徐母因徐庶棄明投暗而自縊。

      ⑤徐庶心懷劉備和好友諸葛亮,又經此變,雖在曹營,卻終身不為之設一謀。

      29、劉玄德三顧茅廬(第37回)

      ①第一次,劉關張來到隆中拜訪臥龍,無緣謀面,遇見諸葛亮密友崔州平。

      ②第二次,劉關張冒著大雪前往,遇見了諸葛亮的兩位密友及諸葛亮的弟弟。

      ③歸途中還遇見了諸葛亮的岳父,但與諸葛亮仍無緣謀面。

      ④第三次,諸葛亮晝寢未起,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前等著,自己拱立階下,相候多時。諸葛亮醒來,兩人相見,劉備請其賜教。諸葛亮論三分天下,愿出山效犬馬之勞。

      30、博望坡孔明初勝(第39回)

      ①夏侯惇進攻新野,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

      ②他調度軍隊,準備火攻,命令趙云,只許輸,不許贏。

      ③眾將都未見諸葛亮用兵,心中懷疑,張飛等人也不信任諸葛亮。

      ④幸有劉備信任,諸葛亮的命令才可執(zhí)行。

      ⑤曹軍死傷慘重,博望坡一戰(zhàn)大捷,眾將皆服。

      31、諸葛亮火燒新野(第40回)

      ①曹仁、曹洪引軍十萬殺奔新野。

      ②諸葛亮張榜曉諭居民,隨劉備往樊城暫避。

      ③曹仁領兵進駐空城新野,后奪房造飯安歇。

      ④初更后狂風大作,諸葛亮讓趙云領兵往城里射火箭,西、南、北三門火起。

      ⑤曹軍奪東門出逃,又連遭趙云、關羽和張飛等截殺,曹軍大敗。

      32、劉玄德攜民渡江(第41回)

      ①火燒新野后,曹軍殺來,劉備抵擋不住,便棄樊城,取襄陽暫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隨劉備,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

      ③到南岸的襄陽,蔡瑁、張允不開城門。

      ④劉備又轉而望江陵而走,襄陽百姓又相隨。

      ⑤行進緩慢,劉備始終不忍相棄,最終被曹操趕上。

      33、趙子龍單騎救主(第41回)

      ①趙云不見了劉備夫人,單槍匹馬去尋找,在逃難百姓中尋得甘夫人,送至長坂坡;

      ②在枯井旁尋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為存子嗣,投井自殺,趙云推倒土墻掩蓋枯井。

      ③趙云獨自一人,懷抱阿斗,七進七出,左右沖殺,連斬了曹操五十多員大將。

      ④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急問左右是誰。

      ⑤當得知是趙云時,曹操感嘆說:“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

      34、張飛大鬧長坂橋(第42回)

      ①張飛設疑兵,叫隨從在馬尾上拴樹枝,往來奔跑。

      ②馬匹沖起塵霧,使曹軍莫知虛實不敢輕進。

      ③他立馬于橋上,曹軍眾將都不敢近前。

      ④他大吼三聲,嚇得夏侯杰肝膽碎裂而亡,曹操及諸軍眾倉皇而逃。

      ⑤張飛見曹軍已退,便令拆斷橋梁,曹操方知中了張飛疑兵之計。

      35、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第42回)

      ①諸葛亮為聯吳抗曹來江東見孫權,早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在此等待。

      ②張昭等人主張降曹自保,挑言問難。

      ③諸葛亮侃侃而談,一一辯駁,東吳群儒皆失色無語。

      ④黃蓋與魯肅引諸葛亮入見孫權。

      ⑤諸葛亮則使用激將法,終使其茅塞初開,同意聯合抗曹。

      36、諸葛亮智激周瑜(第44回)

      ①孔明隨魯肅來見周瑜。

      ②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卻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對方。

      ③魯肅大惑不解,夾在兩人中間,互相說解。

      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銅雀臺賦》,曲解其意,說曹操乃是為了二喬而來。

      ⑤激起周瑜大怒,請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37、群英會蔣干中計(第45回)

      ①蔣干自稱與周瑜同窗交契,為邀功主動往江東說降。

      ②周瑜大張筵席,令太史慈監(jiān)酒,不準談軍旅之事。

      ③群英會上,周瑜故做狂態(tài),佯醉泄露機密。

      ④誘使蔣干偷了假書信,讓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通敵。

      ⑤曹操中了反間計,除掉了張允、蔡瑁兩位水軍都督。

      38、用奇謀孔明借箭(第46回)

      ①周瑜決意殺諸葛亮,委任他十日打造十萬支箭。

      ②諸葛亮領命說只需三日,并立下軍令狀。

      ③他算定第三天江上會有大霧,便向魯肅借了二十只草船,于是夜趁霧色靠近曹營。

      ④曹軍不知虛實,只命射箭不止。

      ⑤孔明不費一兵一卒借回十萬多支箭,周瑜自嘆不如。

      39、獻密計黃蓋受刑(第46回)

      ①為了實施火攻曹軍的戰(zhàn)略,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

      ②黃蓋愿行此計,并在周瑜與眾將商議退敵之策時故意大唱反調。

      ③于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打得皮開肉綻,臥床不起。

      ④隨后黃蓋詐言降曹,曹操上當。

      ⑤而后黃蓋順東南風率船縱火沖入曹操水寨,火燒赤壁,立下大功。

      40、龐統(tǒng)巧授連環(huán)計(第47回)

      ①周瑜密謀使用連環(huán)計火攻破曹,可是沒有人去曹營實施計策。

      ②正巧曹操又派蔣干來探消息,龐統(tǒng)受周瑜之命,將計就計,隨蔣干至曹營。

      ③蔣干向曹操引薦龐統(tǒng)。

      ④龐統(tǒng)以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多生疾病為由,建議船只首尾相連。

      ⑤曹操不諳水戰(zhàn),被龐統(tǒng)所騙。

    【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07-17

    語文小學知識點總結09-06

    小學語文作文知識點07-28

    語文知識點03-04

    小學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12-13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點總結08-26

    小學語文知識點復習資料總結04-07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筆記實用05-31

    語文知識點總結08-12

    語文知識點歸納03-0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色五月亚洲国产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日本最新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免费看国产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