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通用20個)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知道經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成語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成語故事 1
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這則成語的崩是倒塌;析是分開。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不堪收拾。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并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后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于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蕭墻”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墻”,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經典成語故事 2
賓至如歸
解釋:
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形容主人待客熱情、周到,來客感到滿意。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盜寇,而亦不患燥濕。
子產,即公孫僑,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曾當過多年國相,執掌鄭國政權。
公元前542年,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訪晉國,帶去許多禮物。當時,正遇上魯襄公逝世,晉平公借口為魯國國喪致哀,沒有迎接鄭國使者。子產就命令隨行的人員,把晉國賓館的圍墻拆掉,然后趕進車馬,安放物品。
晉平公得知這一消息,吃了一驚,派大夫士文伯到賓館責問子產。士文伯說:“我國是諸侯的盟主,來朝聘的諸侯官員很多為了防止盜賊,保障來賓安全,特意修建了這所賓館,筑起厚厚的圍墻。現在你們把圍墻拆了,其他諸侯來賓的.安全怎么辦呢?我國國君想知道你們拆圍墻的意圖是什么。”
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小國,需要向大國進獻貢品。這一次我們帶了從本國搜羅來的財產前來朝會,偏偏遇上你們的國君沒有空,既見不到,也不知道進見日期。我聽說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自已住的宮室是低小的,接待諸侯的賓館卻造得又高又大。賓客到達的時候,樣樣事情有人照應,能很快獻上禮品。他和賓客休戚與共,你不懂的,他給予教導,你有困難,他給予幫助。賓客來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可是,現在晉國銅鞋山的宮室有好幾里地面,而讓諸侯賓客住的卻是奴隸住的屋子。門口進不去車子,接見又沒有確切的日期。我們不能翻墻進去,如果不拆掉圍墻,讓這些禮物日曬夜露,就是我們的罪過了。如果讓我們交了禮物,我們愿意修好圍墻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況報告了晉平公,平公感到慚愧,馬上接見子產,隆重宴請,紿了豐厚的回贈,并下令重新建造賓館。
經典成語故事 3
之乎者也
出處:《湘山野錄》(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釋義:譏諷文人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故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后,準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么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經典成語故事 4
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
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經典成語故事 5
紙醉金迷
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為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里的人們總是過著荒淫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為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里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里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里。”
經典成語故事 6
百發百中
“百發百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箭無虛發。泛指射擊技術高明,每發必中;也比喻對事惰的預料有充分把握,從不失算。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于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從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里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么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于休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么會不能取勝呢?”
于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經典成語故事 7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經典成語故事 8
入室操戈
后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于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后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
鄭玄在家里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后,不同意他的見解,于是就寫了《發墨守》、《針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何休讀完后,發現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經典成語故事 9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
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經典成語故事 10
合浦珠還
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嘗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
釋義:“還”,返回。合浦的珍珠又回來了。比喻人去而復回,或失物而復得。
故事:東漢時,合浦郡沿海盛產珍珠。那里產的珍珠又圓又大,色澤純正,一直譽滿海內外,人們稱它為“合浦珠”。當地百姓都以采珠為生,以此向鄰郡交趾換取糧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機貪贓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珠民。為了撈到更多的油水,他們不顧珠蚌的生長規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撈。結果,珠蚌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內,在合浦能捕撈到的越來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漁民向來靠采珠為生,很少有人種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買糧食花些錢不在乎。如今產珠少,收入大量減少,漁民們連買糧食的'錢都沒有,不少人因此而餓死。漢順帝劉保繼位后,派了一個名叫孟嘗的人當合浦太守。孟嘗到任后,很快找出了當地漁民沒有飯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廢除盤剝的非法規定,并不準漁民濫捕亂采,以便保護珠蚌的資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來,合浦又成了盛產珍珠的地方。
經典成語故事 11
自慚形穢
出處《世說新語·容止》
騾騎王武于;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釋義“慚”,慚愧;“形穢”,丑陋,不體面。因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別人而有一種慚愧的感覺。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哄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經典成語故事 12
多多益善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釋義“益”,更加,“善”,好。形容越多越好。
故事: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鐘離昧,準備謀反。于是,他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游云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韓信知道后,殺了鐘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回到洛陽后,劉邦知道韓信并沒謀反的事,又想起他過去的.戰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逮住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后仍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后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氏終于設計殺害了韓信。
經典成語故事 13
以身試法
出處《漢書,王尊傳》
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釋義表示明知法律禁止,還親身去做犯法的事。
故事西漢時,高陽出了一位廉潔奉公的官員,叫王尊。王尊從小死去父親,由他的伯父撫養長大。伯父家里比較貧窮,王尊每天要趕羊群到野外去放牧。這孩子最愛讀書,放牧時總要帶些書閱讀。漸漸地,他對書上提到的那些秉公執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將來也成為這樣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為他在郡的.監獄里謀一份差使。這時王尊才十三歲,伯父聽后驚訝他說:“你還是個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監獄去做事呢?”玉尊說:“孩兒已從書中見到過很多。以后再跟獄長多學學,不就行了嗎?”伯父經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備了禮托人找獄長說情。獄長便把王尊當聽差在身旁使喚。王尊當了幾年聽差,經常接觸到刑獄方面的事務,長進很快。一次他隨獄長去太守府辦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書方面的事。
又過了幾年,王尊辭去職務,攻讀孺家經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執法嚴正,逐步提升,當上了縣令,后來又升為安定郡大守。當時,安定郡官場非常混亂,一些官員利用權勢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頓吏治,并曉示屬縣所有官吏忠于職守,以身作則,為下屬作出榜樣。法律無情,不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嘗試一下法律。郡里有個屬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憤極大,告示貼出后不見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歸案。這貪官入獄后,沒幾天就一病身亡。接著,王尊又懲辦了一批罪行嚴重而又沒有悔改的豪強。這樣一來,安定郡開始太平起來。
經典成語故事 14
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 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
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此時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鳥盡弓藏的含義:飛鳥射盡,打鳥的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經典成語故事 15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經典成語故事 16
專橫跋扈
東漢時期,漢順帝有一個外戚,姓梁名冀。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大將軍梁商的兒子,所以非常狂妄,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他雖然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為是皇親國戚,因此平步青云,從黃門侍郎、侍中、中郎將、步兵校尉一直做到河南尹。
有一次,一個叫呂放的人,仗著與梁商有些交情,在梁商面前告了梁冀一狀,把梁冀的許多惡劣行為都堂而皇之地揭露了出來。梁冀知道后勃然大怒,就派人把呂放給暗殺了。
梁商死后,梁冀子承父職,做了一呼百諾的大將軍。
他非常貪婪,州縣官吏必須搜刮一些銀錢、珍珠財寶進獻給他,否則他就給人家扣上一條大罪,將人家逮捕入獄。
有個財主叫士孫奮,家里很有錢,但是比較吝嗇。有一回,梁冀想用一匹馬作抵押,向他借五千萬的巨款,可是士孫奮想了又想,只借給他三千萬。梁冀覺得士孫奮膽敢觸犯他,就說士孫奮的母親偷了他家的`白珠、紫金,將士孫奮兄弟二人關到監獄里,將他家的財產全部霸占。
漢順帝死后,年幼的漢質帝登基。質帝雖然年紀小,卻非常聰明,他知道梁冀為人狂妄自大,非常厭惡他。有一次接見群臣之時,質帝望著梁冀對大臣們說:“這個人真是一位跋扈將軍啊!”
梁冀聽了這話,心中就容不下這位少年天子了。沒過多久,他就派親信把質帝毒死了。大臣們雖然覺得質帝死得不明不白,卻因為害怕梁冀,不敢派人追查。
經典成語故事 17
盲人瞎馬
東晉時,有一天,文學家顧愷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溫的兒子桓玄也在,顧愷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華。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吟詩作畫,閑談說笑。
有一次,三人玩文字游戲,先抽到說了語(用一句話表示事情完結)。
顧愷之說道:火燒平原無遺燎。這句話是以燒光為了。
桓玄說:白布纏棺豎旒旐。這句話以人死為了。
殷仲堪說:投魚深淵放飛鳥。這句話以一去不復還為了。
后來,他們又抽到說危語(用一句話表示非常危險的情況)。
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槍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
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說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姜的樹枝上。
顧愷之說:井上轆轤臥嬰兒。井上轆轤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
正當大家談論得興高采烈時,旁邊殷仲堪的'參軍說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騎著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塘邊,這當然是最危險的事情了。
壞了一只眼睛的殷仲堪聽了,心里十分不高興,說:“咄咄逼人!”
后人根據這一典故引出了盲人瞎馬這個成語,盲人騎著瞎馬走路。原比喻情況危險或不了解情況就盲目行動,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中。后比喻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經典成語故事 18
機不可失
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大將軍李靖建議將在長江中游稱帝的蕭銑拿下。于是唐軍抵夔(kuí)州(現四川省奉節)。當時蕭銑以為秋汛時節江水上漲,唐軍不敢輕而易舉的貿然進犯,疏忽大意沒有防備。而唐軍最初也認為水漲時渡江危如累卵,但是李靖的看法卻是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經過來來回回的戰斗,唐軍終于包圍了江陵城,蕭銑也束手就擒。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他李靖率領十萬大軍,討伐背叛唐朝的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頡利可汗不堪一擊便被唐軍打敗,頡利可汗求和。但是唐太宗看出他不是真心誠意的'想要投降,而只是茍延殘喘等待機會,因此他也虛情假意地答應講和,還派人到軍營中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心領神會唐太宗的心思,他與副將張公謹商議,用突然襲擊的方法將頡利可汗一舉殲滅。張公謹說皇上答應講和怎能再去襲擊。李靖開誠布公地回答說:“用兵在于變幻莫測,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以免打草驚蛇。當年韓信抄項羽的后路破齊,就是的例子。”李靖率領騎兵風塵仆仆遠道奔襲,大破東突厥兵,殲敵一萬多,俘敵十余萬,其余的東突厥兵也如驚弓之鳥四散而逃,頡利可汗也被活生生地擒拿了。
經典成語故事 19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經典成語故事 20
利欲熏心
在一個小山村里,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王健,一個叫李亮。王健是一個富有野心的年輕人,他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而李亮則是一個純真善良的人,他樂于助人,為人忠誠。
一天,王健發現了一個寶藏的秘密,他想獨占這個財富。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計劃,在李亮看守家時偷偷地前往寶藏所在的地方。王健帶著眼前的利益,心中充滿了欲望,完全被“利欲熏心”所驅使。
然而,天不遂人愿,王健在踏入寶藏所在地時,被突如其來的雷擊中了。他瞬間倒地不起,喪失了意識。過了一會兒,李亮發現了王健的身影,趕緊將他扶起并送回了村子里。李亮沒有問王健的目的,只是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一個朋友。
幾天后,王健醒來時驚訝地發現自己躺在李亮的家中。他意識到自己對于利益的`追求是多么的愚蠢和盲目。他深深慶幸自己擁有這樣一個真誠的朋友。
從此以后,王健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為人之道。他放下了貪婪和欲望,學會了珍惜真誠的友誼,并時刻銘記著"利欲熏心"的警示。
【經典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3-12
經典成語故事02-16
經典成語故事02-16
成語故事01-30
簞食壺漿成語故事11-01
最為經典的成語故事02-16
經典成語故事大全10-27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2-16
成語故事:玉汝于成02-19
中華成語故事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