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言

    時間:2022-12-24 14:00:44 名言警句 我要投稿

    道德經名言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優秀的名言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簡意賅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名言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名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名言

    道德經名言1

      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5、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8、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4、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1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3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31、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2、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4、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7、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8、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2、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3、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44、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4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4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9、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0、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1、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52、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53、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4、治人事天,莫若嗇。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5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5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6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6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6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6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6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8、治大國,若烹小鮮。

      69、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7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1、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4、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7、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78、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8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83、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8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5、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8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8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89、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9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9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94、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9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96、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9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9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100、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0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02、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3、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道德經名言2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為無為,則無不治。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5。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0。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圣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7。柔弱勝剛強。

      18。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3。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6。治大國若烹小鮮。

      27。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30。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3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5。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道德經名言3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02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

      04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05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07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0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0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1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

      大意: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11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

      大意:想要關閉它,就要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強化它;想要廢除它,就要先興旺它;想要奪取一些東西,就要先給予一些東西。

      12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大意: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1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大意: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14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大意:過分的愛惜會招致巨大的付出,過多的擁有會招致沉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便不會遇到危險,如此就可以長久安全了。

      15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

      大意:上等的人聞道便努力去踐行,中等的人聞道則將信將疑,下等的人聞道會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

      大意: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17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

      大意: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

      19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大意:對待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20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

      大意:我有三種法寶,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儉嗇,第三是不敢在天下爭先。

      21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這不正是因為無私嗎?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大自然的規律,利于萬物而不加害萬物。圣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23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

      大意: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24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道德經》

      大意: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難。

      2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大意: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26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

      大意: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27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

      大意: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28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

      大意: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29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游》

      大意: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養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31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大意: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32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大意:泉水干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濕潤求得生存,(此時此境)卻不如彼此不相識,各自暢游于江湖。

      33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夠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34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人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

      35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大意:極致之人的內心就像一面明鏡,對于外物來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實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擺脫外物牽累而不損心勞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四時有分明的`規律卻不議論,萬物有生成的條理卻不說話。

      37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后就忘掉了魚笱;兔網是用來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網;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3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大意: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

      39 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會受牽累呢!

      40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大意: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叫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41 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莊子·繕性》

      大意:一個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這個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人間世》

      大意:知道是無可奈何的,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小人以利相親而終會利斷義絕。但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44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白馬跳過一個很小的縫隙,忽然一下而已。

      45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

      大意: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搬弄是非,以與世俗相處。

      46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

      大意: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47 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莊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隨外物變化而內心保持不變;現在的人,內心多變而不能隨外物變化。

      48 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莊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緒上放縱自己悲傷或快樂,那么自身的德行就會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無法體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惡,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會缺失。

      49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莊子刻意》

      大意: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士看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莊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藝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無能的人無所求,所以逍遙自在。

    道德經名言4

      1、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1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4、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5、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16、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0、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1、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4、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5、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2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28、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29、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3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名言5

      1.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 國家昏亂,有忠臣。

      5.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9.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10.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名言6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5、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2、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4、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5、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1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7、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18、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19、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2、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3、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8、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30、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3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36、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7、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9、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4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4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45、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6、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4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9、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50、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5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2、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53、治人事天,莫若嗇。

      5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55、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5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9、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0、治大國,若烹小鮮。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6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6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6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7、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9、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7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7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7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8、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0、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8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82、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8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5、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8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8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9、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91、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9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3、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94、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9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9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00、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0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名言7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6、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名言8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 7 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第 9 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 14 章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 36 章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 39 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

      第 40 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 44 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 63 章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 64 章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 66 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 68 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 71 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第 73 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 75 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第 76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第 78 章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第 79 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 80 章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 81 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名言9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3.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8.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0.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道德經名言10

      一、關于認識論的句子

      1. 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后之相隨,恒也。

      【譯文】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

      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

      2. 不知常,妄作兇。

      【譯文】不認識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盲目亂干、胡作非為,就會出現兇險。

      3.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因為大道廢棄了,才提倡(有了)“仁義”。聰明智慧(逐權奪利、投機取巧的心機)出現了,

      有了狡詐和虛偽。家庭六親之間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貞節、忠誠之臣。

      4.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5.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譯文】踮起腳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躍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輕舉就會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為就會失去主控的權能。

      8. 物壯則老。

      【譯文】事物強壯了就趨于老化。

      9.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10.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譯文】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11. 固至譽無譽。

      【譯文】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

      12.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天下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看得見的有形質產生于看不見的無形質。

      13.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譯文】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交沖下而成新的和諧體。

      14.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枉屈,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不停地動作可以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16.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

      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

      17.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

      于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于沒有困難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9.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

      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20. 禍莫大于輕敵。

      【譯文】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

      21.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自然的規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

      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22.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譯文】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

      23.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譯文】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供奉給

      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二、關于人生觀的句子

      1.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勞不會失去。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上好的行為典范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為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時。

      5.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準則。

      6.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

      【譯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于感官的享樂。

      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譯文】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把寵辱這樣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滿,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保持純樸的本性,減少私心雜欲。

      10.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執著于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師范;不善人,又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12. 知其雄,守其雌。

      【譯文】雖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于雌柔取態而處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了解別人叫做明智,能認識自己才是聰明。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者。知道滿

      足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之。

      【譯文】上士聽了傳道言談,勤勉行證;中士聽了傳道言談,似有所動,但終無所得;下士聽了傳道言談,

      大加嘲笑。

      15.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譯文】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16.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17.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譯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閉起欲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欲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

      雜的事,終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譯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動搖,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喪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譯文】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譯文】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只有總想表現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談,而這種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譯文】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

      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

      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24.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譯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25.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顯得過分突出。

      26.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2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

      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

      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三、關于政治主張的句子

      1.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以“無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沒有不天下太平的。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譯文】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圣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

      "來看待。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敗的越快,不如持守虛靜。

      4. 悠兮,其貴言。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是悠閑的,他很少發號施令。

      5. 希言自然。

      【譯文】少發圣言號令擾民,就可以任運自然。

      6.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譯文】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妄執,所以不會被拋棄。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譯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險。

      8.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譯文】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

      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9. 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文】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那樣,不要經常翻弄。

      10. 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譯文】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

      11.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譯文】因此,圣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們的后面。

      12.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13.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譯文】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

    道德經名言11

      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3、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5、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0、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14、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15、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2、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0、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1、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3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6、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8、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39、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1、治大國,若烹小鮮。

      4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嗇。

      44、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4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5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9、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60、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64、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66、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7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76、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7、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8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8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7、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9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9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道德經名言12

      1.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2.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

      3.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5.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7.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10.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德經名言13

      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2、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5、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6、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7、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經》

      9、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10、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1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名言14

      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道德經名言】相關文章:

    道德經名言警句精選05-02

    老子道德經的名言警句10-25

    道德經勵志名言警句09-19

    道德經作文07-04

    道德經高中作文10-10

    《道德經》讀書筆記精選07-11

    道德經讀書筆記05-24

    觀老子道德經有感05-25

    初窺道德經作文05-2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精品一线久久 | 午夜福利不卡视频 | 亚洲аv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r级在线视频 |